10月30日,全球130多個國家的代表以及NGO組織將齊聚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進行全球性汞問題文書的政府間第三輪談判。作為參與國,中國代表也將列席。環保部污染防治司相關人士指出,除了這次談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化學品處總共要召開5次會議,直到2013年初制定出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汞文書。汞文書作為國際公約,與涉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生物議定書公約》同為最高級別的國際法,甚至比應對氣候變化的《京都議定書》的級別還高。
針對這項汞國際公約,中國准備好了嗎?近日有專家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作為全球的汞生產和排放大國,中國汞污染防治工作卻面臨著巨大挑戰,存在基礎研究薄弱、基本底數不清以及缺乏經濟可行的替代和減排技術等諸多問題。
汞污染威脅全球
為什麼要大張旗鼓地舉行全球性汞國際公約談判?這要從汞——這個特殊的金屬及其全球污染現狀談起。
對於汞,人們並不陌生。汞不但被廣泛應用於工業中,小規模/手工金礦開采、電石法聚氯乙烯(PVC)生產、汞法氯堿生產、電池生產、牙科用汞合金、測量和控制裝置、電光源生產、電氣和電子裝置等工業生產都需要汞。汞和我們的生活也密切相關,煤氣灶、電池,電腦中的電路板、屏幕的背光熒光燈,血壓計、體溫計,一些化妝品以及補牙的填料等產品中都有汞。
如果汞被大量攝入人體,會引起汞中毒,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金屬汞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會損害兒童腦部發育。人體如大量吸入汞蒸汽會出現急性汞中毒,其症候為肝炎、腎炎、蛋白尿和尿毒症。無機汞主要對腎髒、肝髒產生損害;甲基汞可引起急慢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及生殖發育毒性。
國內汞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馮新斌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說,汞很容易蒸發到大氣中,並且能夠隨空氣團作長距離(全球範圍的)遷移,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是幾個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發生沉降,並在當地食物鏈富集。這就意味著,即使是汞排放量極少的國家以及低密集人類活動的地區,也可能會遭受汞污染的危害。聯合國環境署資料顯示,由於汞的長距離傳播,汞現已擴散到環境和食品中,尤其是水中的魚裡。在遠離所有大型汞排放源、位於北極附近的北歐國家,海裡的魚類被發現具有極高的汞含量,嚴重威脅當地人的健康。
汞污染顯然已經成為威脅全球的問題。由此,為解決汞污染的嚴重威脅,2009年2月,在內羅畢舉行的25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部長級會議上,130多個國家確定在繼續推動全球汞伙伴關系建設的同時,召集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利用2010年至2013年初的三年時間,談判制定全球汞問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要求針對各類汞排放源,研究汞排放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和評估替代、控制技術和措施的成本效益等,旨在全球層面采取一致行動,限制甚至最終淘汰汞的開采和使用,對汞污染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我國汞污染防治面臨巨大挑戰
馮新斌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說,如今全球環境中的汞主要有三個來源:包括火山運動和岩石風化等因素的自然釋放、在工業生產中的人為排放以及之前沉積下來的歷史人為汞排放的再釋放。而在這些因素中,人為排放占據1/3的份額。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全球汞評估報告》中指出,從全球平均來看,汞的人為排放已導致現在的沉積速度比工業化前高出了1.5倍~3倍;在工業地區內及其周圍,汞的沉積速度在過去200年間增加2倍~10倍。
我國是汞生產和使用大國,數據顯示,2005、2006年,我國汞產量約占全球總汞產量的60%左右,汞需求量約占30%~40%,均位居全球首位。與此同時,我國也是全球汞排放大國。馮新斌及其課題組的研究顯示,目前全球每年人為活動向大氣的汞排放量有2000噸,其中中國每年排放汞約500-600噸,占全球汞排放總量的1/4還多。
中國汞排放量取決於中國的工業結構。清華大學曾對2007年我國大氣汞排放量進行過估算,結果顯示,我國大氣汞排放量從大到小排序依次為燃煤、有色金屬冶煉、水泥生產和鋼鐵生產等。馮新斌介紹說,電石法聚氯乙烯(PVC)的生產導致大量汞排放。與西方多采用石油為燃料不同,我國煤多油少的資源現狀決定了我國PVC行業多采用電石法生產工藝。而在此過程中,氯化汞觸媒是最重要的催化劑,由此就會需要大量的汞。
據預測,到2012年,中國電石法聚氯乙烯產量將達到1000萬噸,汞觸媒消耗量將達到1.2萬噸,汞的消耗量將超過1000噸。
環保部內部人士表示,巨大的使用和排放量,使得汞削減的基數也很大。再加上由於存在著基礎研究薄弱、基本底數不清以及缺乏經濟可行的替代和減排技術等問題,這使我國汞污染防治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向《經濟參考報》記者指出,我國目前汞污染情況非常嚴重,污染防治工作仍存在眾多問題。例如基礎數據薄弱、監測信息不充分、防治及替代技術存在眾多困境,末端處理不當,管理對策不完善等等。目前國內沒有各個行業有關汞排放的權威數據及實時監測系統,這將直接影響到汞污染防治的效率及進度。
為落實《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初步摸清我國汞污染排放源現狀,開展管理對策研究,應對關於汞污染問題的國際公約談判,環保部從2011年4月起,組織開展了全國汞污染排放源現狀調查評估工作。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相關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由於全國性摸底還沒結束,很難判斷汞污染防治的難點和重點。初步估計,各地數據將在年底上報完畢,明年初得出彙總結果。
加強汞管理 增加談判籌碼
在國內汞污染控制方面,我國各級政府及民間力量都做了大量工作。
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是為數不多的長期進行汞污染研究和進行“清汞行動”的NGO之一。它是國際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聯盟(IPEN)在中國的協調中心,同時也是國際清汞工作組(EEB)在中國的唯一合作伙伴。北京地球村化學品安全和健康項目負責人姜超說,北京地球村已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漢、貴陽、廣州等10多個城市通過與當地醫院、民間組織或學校社團合作開展了汞污染宣教活動,並和醫療機構合作,逐步實現醫療器械的無汞化替代。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相關人士認為,對於燃煤電廠,脫汞與脫硫、脫硝有協同效應,我國應鼓勵技術革新,提高協同減排的效率。對於醫療器械脫汞,應該鼓勵使用電子血壓計、溫度計等新型產品。這需要環保部門和產業部門進一步協調,出台鼓勵性和禁止性的環境經濟政策。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指出,在汞污染防治工作中,政府需要做好一系列工作。首先需要加強信息的監測,相關部門還需要深入實地調研,同時建立數據收集網絡及信息平台等;其次,需要減少汞的使用,同時盡量實現汞的合理循環利用;再次,建立相關的詳細標准,完善法律法規,實現源頭與末端雙控;最後,要加強宣傳教育。針對汞排放大戶的煤炭火電行業,有關部門首先需要在排放限制以及標准上進行完善;其次就是監測方面;再次,鼓勵相關防治技術的研發以及運用,獎懲措施並舉。
除此之外,還需大力發展公眾參與汞污染預防和控制,應注意信息的披露與公開以及預防汞污染常識的普及,使民眾充分認識到汞的危害性,建立節能燈和醫療器械等含汞產品的專門回收體系。
馮新斌則表示,一定要重點關注汞礦等高風險區域,建立一些風險評價體系,尤其是要建立一個以甲基汞為主的評價體系。他表示,不能用總汞去評價風險,甲基汞的毒性是無機汞的100倍,並且在人體吸收方面,遠遠大於無機汞。
而另一方面,馮新斌強調說,國際汞公約的談判,除了環保,更關系到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中國在國際汞公約的談判中,一定要著力為自己增加談判籌碼。除了加強基礎研究工作之外,更要認清楚形勢,從歷史的角度去談問題。“西方前100年的汞排放量有20萬噸,我們則幾乎為零。盡管目前我們每年約排放600噸汞,但與20萬這個數據還是差得很遠,而全球的汞污染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歷史因素。”他表示,考慮到這些因素,在今後我國的無汞替代化工作中,一定要求西方國家進行相應的協同,為我們無償提供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