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假化石真面目

考古

導讀揭開假化石的真面目 ———— 新聞緣起 ———— 《科學》雜志稱假化石源源不斷從中國流出 2010年12月24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的一則長篇報道稱,世界上許多專家和化石收集者一直在譴責假化石源源不斷地從中國流出,而現在那些假化石甚至出現在中國的博物館裡,直接損害到博物館的公信力。 2011年1月1日,《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 ...


揭開假化石的真面目

———— 新聞緣起 ————

《科學》雜志稱假化石源源不斷從中國流出

2010年12月24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的一則長篇報道稱,世界上許多專家和化石收集者一直在譴責假化石源源不斷地從中國流出,而現在那些假化石甚至出現在中國的博物館裡,直接損害到博物館的公信力。

2011年1月1日,《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與古生物化石保護有關的法規,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開始走上法制軌道。該條例所保護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動物和植物的實體化石及其遺跡化石。

———— 造假調查 ————

數量:博物館裡約80%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都是“贗品”

我國地層較全,又地大物博,古生物化石非常豐富,本身價值也非常高。

以貴州雲南交界一帶為例,該地化石為三疊紀(三疊紀為海生爬行動物最豐富的時期)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發現至今已有十余年時間。與歐洲著名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點——聖喬治山相比,貴州一帶發現的化石,門類更多,化石更完整,國際影響很大。

再如著名的遼西熱河動物群,所發現的帶毛恐龍,中生代的鳥類,為數不多的哺乳類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罕見的,熱河動物群發現的化石數量幾乎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發現的總數。但這些化石正在因為不恰當的挖掘方法,而被大量破壞。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海生爬行動物專家李淳接受《北京科技報》采訪時表示,目前陳列在中國各個博物館裡大約有超過80%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變換或人為拼合”,這給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員帶來很多誤導。

手段:化石“胡拼亂湊”以求“價值連城”

人為造假的對像主要是那些受到大眾強烈關注的化石,尤其是古脊椎動物。古脊椎動物一般個體較大,很難完整地保存下來,因此量少價高。此外,古脊 椎動物在地球生物進化過程中,與人類的關系較為密切,因此更受關注度,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如遼西熱河生物群,由於其化石的高價值而成了化石造假者關注 的重點區域。

目前市場上的假化石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就是用石頭雕刻出來的完全造假的化石;第二種是拼湊造假,即用不同動物的頭、身體、四肢等拼湊成一個完整的化石;第三種就是化石在修理過程中,由於缺乏專業人員指導和參與,化石的原有大量真實信息被破壞。第三種情況最為常見。

加州大學古生物學者Ryosuke Motani說:“化石上任何一個造假的部分就會毀了整塊化石的價值,盡管此樣本的真實部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而在大部分挖掘化石的農民看來,化石意味著可觀的經濟收入,因此,農民總是“美化”化石,以求更高的價格。

從事古脊椎動物及古環境研究的浙江自然博物館趙麗君研究員介紹,在挖掘中,老鄉動過的化石,即使沒有造假也會有很多破壞,因為他們不懂專業修理 而胡亂拼湊,有些錯誤地改變了原有的結構,而使化石“沒辦法用於研究”。合作過的國外學者看到我國被破壞的化石,都覺得非常可惜。

管理:盜挖屢禁不止,收購面臨兩難境地

國家明文規定,只有國家機構的專業人員經過審批才可挖掘化石。但如趙麗君所說,現在的情況“有點亂”,盜挖很嚴重。

趙麗君介紹說,在貴州與雲南交界處,交通非常不便利,連越野車都進不去,因此,對化石挖掘的管理也就更為困難。很多情況下,是當地農民私自挖 掘,正規機構通過化石愛好者或其他渠道得到相關消息後,出錢向農民買下較有價值的化石。一些已進入私人博物館的化石,國家的博物館也會收購。

博物館等機構常常面臨著這樣的尷尬:收購,多少有些助長這種風氣;不收購,化石被走私,毀掉的更多;親自去挖掘,固然不會破壞得那麼厲害,但有些化石可能就根本不會挖到。

趙麗君說,農民動過的化石一般都有損傷,損傷比較厲害的,他們不會要,如果輕微損傷而可以挽救的,考慮到化石珍貴性也會收。她估計,《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之後,盜挖可能會好轉一些,目前當地管得很嚴,農民和化石販子都在觀望,不敢輕舉妄動。

———— 學者呼吁 ————

博物館鑒別、研究能力亟待提高

浙江省自然博物館研究員趙麗君說,在國外,博物館的研究實力很強。因為國外大部分的博物館屬於教育系統,其研究員很多是由大學教授兼任,研究能 力很強。而在我國,博物館屬於文物部門,還是其中的邊緣部門,聲音很校再者,我國的自然博物館與歷史博物館發展嚴重不對稱。我國每個盛市,乃至縣都有 歷史博物館,而國內正規的自然博物館只有7家。

近年來,全國不少地方都在籌建博物館,但缺乏權威專家的指導,這些博物館收購的化石常常魚目混珠。趙麗君告訴記者,2010年10月,上海歷史 博物館邀請她鑒定一批該館打算購入的古生物化石,她發現很多化石,包括15米長的魚龍化石,都是完完全全的假化石。為了聲譽起見,該館不得不取消了收購計 劃。

讓更多公眾學會“欣賞”化石

在博物館工作20多年,經常出國訪問的趙麗君,往往會比較國內外的參觀者。她說,在國內,似乎博物館是給孩子看的,家長帶著孩子來,自己卻常常沒有興趣,而在國外,大人都很願意看,他們認真了解展品介紹,並與孩子一起探討。

國內學者對古生物化石的了解也較少。趙麗君說,在國外,哪怕不是做古生物研究的學者,你跟他一講,他就明白。而在國內,有些學歷很高的人,也不明白古生物化石研究為何物。

2010年,浙江自然博物館舉辦了為期10個月的“與海怪同行——中國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展”,展出化石價值非常高。專業人士都感慨“在中 國居然有這麼好的化石”。而大部分參觀者只是走馬觀花地匆匆一瞥就離開了。一位特地坐飛機前來參觀的香港學者看到這種情況,無奈地表示:“展覽這麼精彩, 那些進來的人都不怎麼看,真可惜。”

———— 延伸閱讀 ————

假化石騙過了美國權威雜志

1999年11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登了一篇題為《霸王龍長羽毛了嗎?》的文章,報道了一種叫做“遼寧古盜鳥”的中生代鳥類。從雜志披露 的化石標本看,這種鳥類“長”著一段非常類似現代鳥類的身體和一只很典型的恐龍尾巴。它被認為是連接恐龍和鳥類的一個缺失環節,為鳥類恐龍起源說提供了最 為直接的證據。正當人們為這一科學新發現拍手叫好時,中國科學家以確鑿的證據表明:化石標本由兩種動物——恐龍和鳥類化石拼接在一起,人工制作出來,它所 提供的相關科學信息完全是虛假的。

2000年4月4日,美國國家博物館委員會一致認為,“遼寧古盜鳥”確實是一個拼湊的假冒品。據悉,這種假化石系遼寧省一個農民所為。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