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琥珀,立陶宛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傳說:女神 Jurate愛上了漁夫Kastytis,幸福地生活在波羅的海深處的琥珀宮,當雷電之神Perkunas發現一位普通人愛上女神時,被激怒了,閃電擊碎 了琥珀宮,殺死了漁夫,海浪把碎琥珀衝到岸邊,人們認為這些碎琥珀就是女神的眼淚。

女神的眼淚—琥珀
很美妙的故事,真正的琥珀的確可以浮在水面上,來之前貓貓看到介紹,說立陶宛所處的波羅的海沿岸是琥珀的主產地,琥珀常從海底地層中被海水衝刷 出來,在含鹽分的海水中成似沉非沉狀態,受洋流、季風作用漂流到英國、挪威、丹麥沿岸國家,當地居民經常可在風暴過後的海邊撿拾到琥珀,於是立刻無限憧憬 起來,琢磨著去海邊撿琥珀的美事,結果嗎,琥珀的確看到不少,只是全都閃亮誘人地擺在商店櫥窗裡,至於海邊,連個影子都看不見,當然也有說,現在能找到琥 珀的地方都被嚴格看守起來了,看來關於琥珀的美夢還要繼續做下去。

琥珀博物館
在維爾紐斯街巷裡七拐八拐,終於找到了那個1998年建成的琥珀博物館,小小的很不起眼。裡面參觀是免費的,走進地下一層,好像一個地質博物 館,全然沒有了琥珀首飾五彩繽紛的花哨,而是一塊塊樸素的原石。看上面的介紹,琥珀實際上是一種化石樹脂,大多數波羅的海琥珀是由四千萬至五千萬年前的松 脂演變而來,那時候陸地氣溫急劇上升,炎熱導致波羅的海沿岸森林中的松樹大量分泌黏稠的松脂。後來隨著地質變遷,氣候嚴寒,大片森林沉入海底,再經過漫長 的地質演變,松脂硬化後的沉澱物就變成了琥珀,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琥珀雖然由被埋藏在地下的松脂演變而來,但也不能無限期“長眠”於地下,如果松脂在地 下的埋藏時間超過八千萬年,由松脂變成的琥珀就會發生炭化,變得面目全非。

各種琥珀飾品
琥珀的形狀多種多樣,表面常保留著當初樹脂流動時產生的紋路,內部經常可見氣泡及古老昆蟲或植物碎屑。一直以為琥珀都是含有昆蟲的,其實非常稀 罕,而波羅的海琥珀往往內含松針或昆蟲,尤顯珍貴,因為這種被稱為蟲珀的琥珀完全是巧合的產物:只有當昆蟲被碰巧滴落的松脂完全包裹,又被埋藏於地下數千 萬年後,才能形成蟲珀,由此可見市面上那麼多昆蟲琥珀都是人工合成的。

博物館裡特別設置了放大鏡,可以清楚看到蟲珀裡的昆蟲,湊近細觀,裡面的昆蟲栩栩如生,好像活的一樣,甚至清楚的看到它們腿上細小的毛發,因為 這些均是數千萬年以前的原始生物,最常見的包裹物是蜘蛛,人們統計過,琥珀中的蜘蛛多達267種,其中大多是熱帶或亞熱帶的,有許多早已從地球上消失。端 詳著來自億萬年前,栩栩如生的小動物時,不得不感慨自然的神奇,昆蟲的命運最終被定格在這小小的琥珀中,留下永久的紀念。

每顆琥珀都年代久遠
就其演變的時間而言,琥珀的確可以與遠古前便神秘消失的恐龍媲美,難怪素有“立陶宛的黃金”、“恐龍的黃金”之稱。今天在立陶宛,許多海報和宣 傳畫冊上都可以看到龐然大物的恐龍嘴裡銜著一塊晶瑩剔透的黃色琥珀。而琥珀Amber一詞最初便是特指波羅的海琥珀,這個地區琥珀的產量占全世界琥珀總產 量的90%(也有說主要集中在俄羅斯加裡寧格勒一地)。

“波羅的海黃金”
人們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認識到琥珀的價值所在,在古代,琥珀被當作護身符,人們認為它們有魔力也有藥用。科學家證實,琥珀貿易初始於新石器 時期,由波羅的海東岸開采的琥珀傳入中歐直至埃及。波羅的海的琥珀珠甚至在公元前約3000年法老的金字塔墓中也曾出土過。波羅的海的琥珀成為一種商品, 被運往希腊和地中海以及黑海沿岸的城市。公元前1600年,波羅的海沿岸居民還將琥珀當做貨幣使用。公元1-3世紀,波羅的海地區形成了通往羅馬帝國等地 進行琥珀交易的“琥珀之路”,成為古老文明交流的通道,“琥珀之路”在立陶宛歷史上的作用不亞於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而且在羅馬,“琥珀之路”還與絲綢之 路相連,形成了將琥珀運往中國的線路。當時的希腊和羅馬帝國稱立陶宛的琥珀為“北部黃金”,中世紀初,琥珀被制成念珠和小型十字架,到17—18世紀,琥 珀制成的藝術品開始盛行。

大師的傑作
看畢這些大自然的傑作,來到一樓的商店,這裡琥珀被加工成各種各樣的飾品,雖然沒有黃金的耀眼、鑽石的璀璨,卻別有一番含蓄的自然美,帶有幾分 神秘色彩,琥珀不但是時間的像征,而且它顏色橙黃透明,在接近火的時候顏色還會發生變化,非常奇特,再經過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就有了造型完美、光滑圓潤 的琥珀成品。

琥珀飾品
波羅的海各城市的街頭,到處是數不清的琥珀商店或小攤,像裡加,維爾紐斯的“琥珀一條街”成了游客必去之地,質地透明、半透明、不透明,顏色則有黃、紅、褐、白、藍、綠,既有精美的琥珀飾品,也有簡陋粗糙的,價格當然差距也不校

每一顆都有故事
這逝去的愛人流出的琥珀之淚,歷盡滄桑磨煉,瑰麗而神秘,實為天地精“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