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柱狀玄武岩奇觀

自然地理

導讀12月10日消息,類似惡魔塔和巨人堤道這樣的柱狀玄武岩結構一直就是令我們吃驚的大自然傑作,它們的形成一度讓我們困惑不已。我們現在知道,這些引人注目的地質奇跡由噴湧而出的熔岩冷卻並沿著確定的角度晶化和開裂形成。面對這些宏偉的對稱性柱形結構,我們很難相信它們是大自然的作品,而更願意相信它們是超自然產物。 1.美國懷俄明州的惡魔塔 美國懷俄明州 ...

12月10日消息,類似惡魔塔和巨人堤道這樣的柱狀玄武岩結構一直就是令我們吃驚的大自然傑作,它們的形成一度讓我們困惑不已。我們現在知道,這些引人注目的地質奇跡由噴湧而出的熔岩冷卻並沿著確定的角度晶化和開裂形成。面對這些宏偉的對稱性柱形結構,我們很難相信它們是大自然的作品,而更願意相信它們是超自然產物。

1.美國懷俄明州的惡魔塔

美國懷俄明州的惡魔塔

惡魔塔座落於美國懷俄明州東北部。1906年,時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將其定為美國的第一個國家紀念碑。地質學家尚不完全確定這座1267英尺(約合386米)高的石塔如何形成。圍繞其形成的絕大多數理論認為,惡魔塔是古代一座火山的核心或者岩頸,火山外層不斷被侵蝕掉。惡魔塔外部的柱形玄武岩也受到侵蝕,底部周圍的松軟砂岩也是如此。

多個美國本土印第安人部落崇拜惡魔塔。一個講述熊追趕7名少女的傳說曾提到這個天然結構。當地面升起並將她們送到熊夠不到的高度,熊開始瘋狂地用爪子抓這塊大石頭,最後筋疲力盡而死。隨著1977年影片《第三類接觸》的上映,惡魔塔在現代流行文化中也占據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影片中的惡魔塔最初只是一個廚房,後來成為人類與更為先進的外星人的一個聯系點。

2.以色列/敘利亞戈蘭高地的六角池

以色列/敘利亞戈蘭高地的六角池

六角池以及相關水道的水來自於附近戈蘭高地的小山,這些山上的水冰冷而清澈。很多人可能認為這一地區應該擁有典型的中東沙漠環境,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當地水源豐富,岩石也主要源自於火山。矗立在六角池邊上的玄武岩柱呈亮灰色,六角池因玄武岩柱面有6個角而得名。很長時間以來,這些岩石結構一直受地下的平移斷層影響,獲得與眾不同的扭曲外觀。

3.意大利的巨島

意大利的巨島

巨島位於地中海西西裡島東南岸,由一些小火山島構成,與附近的埃特納火山相連。這些島嶼主要由黑玄武岩構成,在水和侵蝕風化的影響下,它們進化成一系列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結構,其中包括垂直的柱子和水平的多角拼接結構。

在古希腊詩人荷馬所著的《奧德賽》中,我們能夠看到巨島的名字。《奧德賽》的故事圍繞伊薩卡國王奧德修斯從特洛伊重返家園的故事展開。在登陸巨島的一個島嶼時,奧德修斯和他的部下被獨眼巨人抓住並被關押。在奧德修斯趁獨眼巨人睡著時弄瞎他的眼睛之後,他們才最終逃脫。痛苦讓獨眼巨人陷入瘋狂,不停往奧德修斯乘坐的帆船方向扔巨石。

4.韓國濟州島的柱狀節理帶

韓國濟州島的柱狀節理帶

柱狀節理帶座落於濟州島西歸浦的中文大浦海岸一帶,是一個巨大的玄武岩柱結構,連綿3.5公裡。在一些區域,由垂直玄武岩柱構成的陡崖高度達到20米。柱狀節理帶經常與北愛爾蘭的巨人堤道相提並論,它伸向大海,因處在海洋與陸地分界線並長期受各種力影響,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特征。

數百萬年的歲月變遷在玄武岩柱身上留下鮮明的烙櫻在一些區域,玄武岩柱部分裂成獨立的尖錐。在靠近海岸的區域,海浪的不斷衝刷讓玄武岩柱變軟變圓。它們好似一道道人造牆,讓人不免聯想到印加人建造的城牆。

5.蘇格蘭斯塔法島的芬格爾洞

蘇格蘭斯塔法島的芬格爾洞

芬格爾洞是一個巨大的海洞,位於蘇格蘭斯塔法島崎嶇不平的海岸一帶。斯塔法島是一座無人島,因一系列大自然創造的地質奇跡而著稱,這些地質奇跡由噴發的黑玄武岩形成,與巨人堤道一樣。根據“Show Caves of the World”網站提供的信息,芬格爾洞深85米,高23米。

芬格爾洞被游客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天然大教堂”。這個海洞被賦予與眾不同的聲學特性,能夠扭曲和放大海浪衝擊時發出的聲響。蘇格蘭小說家沃爾特9斯科特爵士曾造訪芬格爾洞。他說:“這是我去過的最非凡的地方之一,已經超過了任何語言的描述能力。它永恆不變地受到海水的衝刷,洞內鋪著紅色的大理石,所呈現的景像非語言所能形容。”

6.亞美尼亞加尼谷

亞美尼亞加尼谷

加尼谷(Garni Gorge)位於亞美尼亞首都埃裡溫以東14.3英裡(約合23公裡)。由於是個內陸峽谷,而非靠近海邊的懸崖構造,加尼谷給游客提供了從兩側觀賞大片保存完好的柱狀玄武岩的難得機會。作為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期的標志性建築,加尼谷的游客還可以參觀位於海岬的一座公元1世紀希腊風格神廟。加尼峽谷最出名的景觀是“石頭交響曲”(Symphony of the Stones)——瀑布狀冰凍玄武岩“風琴管”,就像是一座因谷底遭侵蝕和凹割而形成的空中花園。只有勇敢的游客才敢在數千噸重懸空石頭下面拍照或錄像。

7.印度孟買吉爾伯特山

印度孟買吉爾伯特山

吉爾伯特山(Gilbert Hill)是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市郊的黑色玄武岩巨石,高197英尺(約合60米)。整塊巨石與地面垂直,再加上遭到侵蝕的垂直岩柱,這個擁有6500萬年歷史的玄武岩結構被有些人稱為是小號魔鬼峰

與其他著名的柱狀玄武岩構造不同,由於孟買市城區不斷向外擴展,吉爾伯特山如今處於城市環境的包圍中。站在峰頂,可以俯瞰周圍孟買市密密麻麻的屋頂,不過,由於多年來山底存在大量采石活動,不僅吉爾伯特山原始自然風貌遭到破壞,一旦玄武岩柱失去地面支撐,還會給周圍人群構成越來越大的安全威脅。

8.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魔鬼岩柱堆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魔鬼岩柱堆

魔鬼岩柱堆(Devils Postpile)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東部猛犸山附近,毗鄰內華達州。這個形狀極為對稱的柱狀玄武岩構造與落差101英尺(約合30.8米)的彩虹瀑布一起,成為魔鬼岩柱堆國家保護區的著名景點。這個保護區由美國總統在1911年親自簽署法令建立,也是對建設大壩提議的回應,如果這個提議通過,魔鬼岩柱堆將被炸地粉碎。玄武岩構造可以讓游客輕松爬上岩壁和山頂,後者看上去更像是人造鑲花地板。

從地質學上講,形成魔鬼岩柱堆的熔岩流相對年輕,在10萬年至70萬年之間。熔岩噴發時的表面形貌使得熔岩無法向四周擴展,結果,最早400英尺(約合122米)厚的玄武岩層緩慢、均勻地冷卻下來。專家認為,由於冷卻過程相對緩慢,使得玄武岩形成長長、外形相同的圓柱體,其中多數的橫截面都是六邊形。

9.冰島斯卡夫塔費德國家公園

冰島斯卡夫塔費德國家公園

斯瓦蒂佛斯(Svartifoss,冰島語“黑色瀑布”的意思)位於冰島斯卡夫塔費德國家公園,是柱狀玄武岩結構極為罕見而又令人印像深刻的例證,一條落差為39英尺(約合12米)的瀑布傾瀉而下,一年四季都能觀賞。柱狀玄武岩半山腰構造突出了它們在視覺上與傳統教堂風琴管的相似性。斯瓦蒂佛斯玄武岩構成了讓瀑布飛流直下的峭壁,它們其實沒有遭受風化,邊緣筆直、鋒利,展現了水晶似結構。這是因為瀑布的不停流動引發的快速侵蝕造成的,而冰島永久性凍融循環也加速了這個過程。

10.北愛爾蘭安特裡姆郡“巨人之路”

北愛爾蘭安特裡姆郡“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Giant’s Causeway)位於北愛爾蘭安特裡姆平原邊緣,由大約四萬根黑色玄武岩石柱構成,因當地惡劣的海岸性環境,這些玄武岩石柱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風化和侵蝕。“巨人之路”擁有長達6000萬年的歷史,這條通道形成了綿延起伏的台階,通向下面的愛爾蘭海北部海峽。

數萬根玄武岩石柱井然有序,磅礡的氣勢令人嘆為觀止。“巨人之路”是世界自然奇觀,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自然遺產,1987年被北愛爾蘭環境部評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據記載,1588年10月底,西班牙無敵艦隊軍艦“赫羅納”號(Girona)在“巨人之路”海岸附近發生沉船事故。這艘軍艦載著來自其他被擊沉或發生海難的西班牙軍艦的1000名士兵及貴重物品,這其中還不包括“赫羅納”號上大約300名船員。據估計,最後只有不到10個人活了下來。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巨人之路”最早在全球地質界卻鮮為人知,這種狀況直到17世紀末期才得以改變。之所以被外界所忽視,一定程度上同“巨人之路”與世隔絕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由於許多書面記載對這片自然奇觀的壯觀和規模描述地過於誇張,令人覺得很不真實。隨著現代攝影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全世界都看到了相關報道,證實以前的描述並不誇張。

.pb{} .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體";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 .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 分頁 */ .pagebox{overflow:hidden; zoom:1;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體",sans-serif;} .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 .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overflow:hidden; zoom:1; _float:left;} .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 .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 .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 .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 .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 .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