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水西調入疆路線示意圖。
據新華社電 (記者 華春雨)中國工程院16日召集曾參與《新疆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水資源的戰略研究》項目組的主要成員共同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項目的研究成果。會上,10多位院士、專家認為近期廣受關注的引渤海水入新疆工程“不可行”“不可想像”。
新疆鹽堿化災害已十分嚴重
近日,媒體報道的“海水西調 引渤入新”工程在網絡上引起熱烈討論,引發公眾對新疆水資源問題的關注。據報道,“引渤入新”工程的基本思路是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度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余脈進入新疆。
該計劃設想通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鹽湖、鹹水湖和封閉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從而鎮壓沙漠。同時,大量海水依靠西北豐富的太陽能自然蒸發,作為濕潤北方氣候的水汽供應源增加降雨,從而達到治理沙漠、沙塵暴,徹底改變華北、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目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石玉林表示,該計劃設想調運大量海水到新疆,假設調運1000億噸海水,海水的含鹽率為3%,就將產生30億噸鹽,而如何處置這些鹽會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新疆很多土地目前鹽堿化災害已經十分嚴重。
渤海新疆生態最終都會惡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中心原主任李澤椿認為,通過“引渤入新”來影響氣候的設想在氣像學上是根本說不通的,“氣像學上,形成降水要滿足三個條件,而有水汽只是其中之一,況且依靠調運海水形成的蒸發量可以說微乎其微,不足以對當地的水汽形成有力補充,再加上大氣具有流動性,產生的水汽會移動到其他地方,所以不可能帶來很多的局地降水”。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原副主任、研究員寧遠則從工程的角度認為,我國南水北調工程從丹江口至北京一線有1000多公裡的長度,而且所經過的基本都是平原,而引渤海水進新疆則要跨越5000公裡,無論是管線鋪設、工程造價還是最終水的配送問題都是“沒法想像”的。
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沈國舫則表示,如果我們大量抽取渤海的海水,渤海的水量將從黃海補充,而黃海海水的鹽分比渤海高,這樣一來勢必會給渤海的整個生態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麼多的海水調過去,渤海和新疆的生態最終都會惡化。”石玉林補充說。
將公布新疆水資源研究成果
主持發布會的《新疆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水資源的戰略研究》項目組組長、工程院院士錢正英在發布會上表示,早在2007年9月,中國工程院就根據國務院的指示組織開展了“新疆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水資源的戰略研究”等重大咨詢項目。20位院士、100多位專家參加了該項目研究工作。鑒於近期公眾對新疆水資源問題的關注,項目組決定召開這次發布會,並將盡快公布全部的研究成果。
在場的院士、專家表示,歡迎公眾關注項目研究成果並進行評論,從而能夠更深入的對新疆水資源問題進行思考,這樣,關於引渤海水入新疆的爭論自然就會淡化。
■ 回應
主辦方 大膽設想 小心求證
稱不管是偉大設想還是天方夜譚,已引起全國關注
面對網友的激烈議論以及對於“引渤入新”的諸多質疑,“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的主辦方之一,東西部經濟研究院院長唐立久表示:“目前引渤入新只是專家的設想和提議,並沒有上升到政府即將實施的層面。以前很多專家也提出過‘炸開喜馬拉雅山引印度洋暖濕氣流’‘大西線調水’等設想解決新疆缺水問題,但經考證都難以實施,在我看來,‘引渤入新’相對而言比較可行。”
唐立久說,“引渤入新”是解決新疆缺水的大膽設想之一。西部大開發10年以來,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西煤東運等項目的順利實施,說明遠距離輸送資源在國內已不罕見,“引渤入新”也不會改變中國陸地上任何一個地區原有水資源的數量及配給,不會顧此失彼。
對於網友對“引渤入新”是異想天開、天方夜譚的評價。唐立久說:“這一設想不管能否實現,至少應該存在設想的勇氣,大膽地設想,然後小心地求證。有不同的聲音是好的。但不管‘引渤入新’是偉大設想還是天方夜譚,這一話題已經引起了新疆乃至全國各界對新疆水資源利用和發展的關注和重視。”
據新華社電
■ 新聞背景
高峰論壇提出“引渤入新”理念
11月5日,由新疆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東西部經濟研究院主辦的“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在烏市召開,來自全國120余專家學者就破解困擾新疆發展的水資源平衡問題進行探討。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霍有光在論壇上提出“海水西調,引渤入新”的基本思路,認為引渤入新能徹底改變華北、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劣的目的。霍有光與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陳昌禮是“海水西調”設想的創始人,他們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調取渤海海水改造我國北方沙漠生態環境的設想。
隨後有報道稱,內蒙古與遼寧省發改委已針對該項目立項,甚至有人稱,涉及該項目的5個工地也已開工。記者通過求證,遼寧和內蒙古相關部門均否認已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