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木偶:千年古城無處不在的靈魂

文化

導讀可以穿越時空隧道,也可以無視語言局限;可以融入古典音樂、歌劇劇目,也可以是現代科技、聲光影像的結合;可以漫游在童話世界,也可以是歷史的再現……四方的舞台,多變的偶人,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自由馳騁。尼采說:“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音樂時,我找到了維也納;而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神秘時,我只想到了布拉格。”所以,一年四季的布拉格,游客都 ...

可以穿越時空隧道,也可以無視語言局限;可以融入古典音樂、歌劇劇目,也可以是現代科技、聲光影像的結合;可以漫游在童話世界,也可以是歷史的再現……四方的舞台,多變的偶人,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自由馳騁。

尼采說:“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音樂時,我找到了維也納;而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神秘時,我只想到了布拉格。”所以,一年四季的布拉格,游客都很多, 不過,比起滿街的游客,無處不在的木偶人似乎更占上風。流連在查理大橋上,伏爾塔瓦河水緩緩從腳下流過,千年古城裡無處不在的木偶群中,一定有那麼一個, 記錄著逝去的光陰。

見證民族重生

“只要用點兒心,你就會發現木偶是布拉格的靈魂。”

瓦茨拉夫大街上、舊城區的巷子裡、或者查理大橋的兩頭,只要人能走到的地方,一定就有玩耍木偶的街頭藝人和形形色色的木偶店,櫥窗也定是被塞得滿滿的,而且還會層層疊疊地掛滿四壁。

橋頭的木偶店門口前字型的深色原木展櫃,天花板垂著閃耀的銀線,絲絲縷縷之間滿是偶人:國王、王後、騎士、公主、廚師、軍官、乞丐、醫生、護 士、巫師、巫婆、海盜、警察,或者胖胖的好兵帥克,劫富濟貧的名醜“喀什巴萊克”,甚至哈利·波特,應有盡有,實在讓人眼花繚亂。櫃台的那邊,一個尤物 45°側身,褐色的劉海兒齊落落地垂在前額上,彎彎的眉毛之下杏眼鳳目送著秋波,少女光亮臉頰緋紅緋紅的,一抹飄逸的白紗裙,金色的絲帶纏繞腰間,近了, 才知道,其實,那是個偶人,只是腰、臂、腿完全按照真人尺寸打造,肩、肘、膝、腕的每一處都經過精心連接,所以能夠活動自如。或許,在這個全世界木偶迷們 的朝聖地,邂逅這般美貌的偶人實在不足以嗔怪。

布拉格最多的是提線木偶,顧名思義,木偶的四肢和頭部被線提起來,而這些線最終在木偶頭部上方的總控制軸交彙,人們可以利用這一控制軸來操縱木 偶。“游布拉格買木偶,就如游摩洛哥買上等地氈一樣,是必然之眩”這是國際木偶聯會會長最為驕傲的言語。確實如此,在布拉格,沒有人不為這些活絡的木偶 人心動。從亞洲到非洲,以至於中歐,木偶似乎遍地開花,只是,在捷克,它們絕非僅僅是玩偶。

最古老的木偶據說是源於大約3萬年以前,可以尋到的最早書面記錄是在公元422 年的印度,而在捷克,木偶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雖然歷史不是最悠久,不過這絲毫撼動不了捷克人對於木偶的狂熱喜愛。

布拉格市中心的廣場上顯赫地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完整記載著捷克木偶的前世今生:最初的木偶很簡陋,僅源於給孩子講故事的需求,漸漸的,那些沒條 件進劇院的成年人開始用它來自娛自樂,於是木偶開始變得越發精致。但真正讓捷克人視木偶為瑰寶,卻是因為木偶與民族復興間那些千絲萬縷的關系。

15世紀初,隨著羅馬教庭將捷克宗教改革先驅揚·胡斯(JanHus)作為異教徒處以火刑,雙方的矛盾激化至頂點,從而爆發了16世紀初的白山 戰役,捷克宗教改革勢力被擊敗。此後,哈布斯堡王朝的天主教勢力開始了對捷克三百多年的統治,捷克不僅徹底喪失了主權和土地,民族文化也幾乎全部被消滅: 德語替代捷克語成為官方語言,人民被迫改奉天主教,劇院只能上演德語劇目……捷克人擔心自己民族的語言會因此而消失,於是,在民間偷偷用捷克語來表演木偶 劇逐漸成為捷克人建立民族自信的重要工具,大人們時常在自家桌上為孩子們表演木偶劇。

木偶劇之風從此時悄然興起,被開除的軍人、教師、小販成了最初的民間藝人,他們樂此不疲地走街串巷即興表演,盡管這些木偶藝人常常食不果腹,甚 至淪為乞丐,但他們堅信自己的表演能為生活在貧苦和被壓迫中的人們帶來快樂。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末,木偶藝人的足跡遍布捷克的城市、村莊、小鎮。木偶 劇漸漸成為了捷克人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木偶劇院也從鄉村小廣場延伸至客棧酒館以及農舍民居。作為民族重生的見證者的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木偶人成為了捷克人 民族精神的寄托,而木偶劇也隨之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捷克人心中的國劇!


跨越時空的唐璜

“那很像是在騙小孩子的東西,但每一個木偶都用5~8條線控制,並不是隨便誰都能表演的那樣傳神1 也只有在捷克,才能真正感受到木偶劇的瑰麗與磅礡!

有人說,每個捷克人都是樂師!因為,在捷克,一年365天,音樂、戲劇不斷。即使走一趟查理橋,也能輕易地看到一出又一出唯妙的木偶音樂劇。街頭的藝人一邊清唱歌劇,一邊操縱拉絲木偶,和著動人的節奏,他們靈巧的手也成了表演的一部分,與其操縱的木偶不時搞笑互動。

確實如此,如果要問捷克人有什麼信仰,那麼這個信仰就是音樂;如果要問捷克人最愛的戲劇是什麼,那麼一定是木偶劇!

每年的5月12日是“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的開幕日,也是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斯美塔那逝世紀念日。1952年起,斯美塔那的交響詩套曲《我 的祖國》作為音樂節的開場曲目,經年未變。1968年8月20日的夜晚,蘇軍攻占布拉格,整座城市充滿著槍炮聲,而捷克大劇院裡斯美塔那的交響詩《我的祖 國》依然響徹,即使在包圍了大劇院的蘇軍士兵破門而入的那一刻,劇場內3000名觀眾沒有一個人離開現常但無論如何,木偶劇才是布拉格最有名的文藝表 演,即使是被捷克人如此熱愛著的斯美塔那,亦特地為民族木偶劇量身定做了兩個劇本。


當然,最受歡迎的木偶劇目,是被稱做“歌劇中的歌劇”的《唐璜》(DonGiovanni)。這個由莫扎特創作,從1787年一直延續到現在的 木偶劇,200多年來其炙手可熱之勢亦未曾改變過。1787年10月29日,《唐璜》在布拉格首演,莫扎特親自上台指揮。幽暗的舞台上,精致小巧的木偶們 演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歌劇。永不饜飽的脂粉客唐璜毫無道德可言,厚顏無恥,但又勇敢、機智、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放縱地誘惑女人,但從殺死安娜的 父親開始,情場屢屢失手,最終被鬼魂拉進了地獄,面對死亡的審判。渾厚誘人的低音、迷人的小夜曲、平實的宣敘調、晦暗的情欲,以及力行詭異戰栗的悲劇場 面,明、暗世界交錯,還有劇中的那一個個偶人,成為音樂界歷史性的一刻,即使連續謝幕超過了五次,雷鳴的掌聲依舊,觀眾亦遲遲不肯離去。此後,帶有邪謔的 黑色喜劇風格《唐璜》便以旋風般的速度風靡全國上下幾乎所有的木偶劇常

其實,《唐璜》掌聲背後莫扎特那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更令人回味。那是莫扎特的低谷期,他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在維也納歌劇院首演慘遭貴族的噓 聲,但1786年夏,此劇在布拉格首次上演卻場場爆滿,大獲成功,莫扎特得到了英雄式的歡迎。原因很簡單,因為主角費加洛是一位勇於向貴族權勢挑戰的僕 人,全劇淋漓盡致地道出了捷克人被壓抑的心聲。身在維也納的莫扎特聞後深受感動,於是決定到訪布拉格。當他在劇院親眼目睹了捷克觀眾的澎湃熱情,激情湧動 的他隨即立下要為布拉格人寫一部歌劇的軍令狀,於是,便有了這部歌劇史上經久不衰的名作《唐璜》。如今,為紀念這位音樂大師,在當年劇院樂池中央的空地上 立起了一塊醒目的金屬牌,上面規整地書寫著“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曾在這裡指揮並伴奏”。

1991年,《唐璜》木偶劇首度在捷克國家木偶劇院演出,全場爆滿,盡管至今已經出演超過2000場,依然百看不厭,每一場演出都會惹得觀眾排著長隊等候。


木偶人生

東部小鎮Znojmo是捷克最古老的木偶作坊聚集地,最精美的木偶均出於此,而全國最優秀的木偶藝人亦雲集此地。不過這裡除了少數人是祖傳手藝,大多工匠都是出於興趣而自學成才。

在Znojmo,每件作品的雕刻、裝組、上漆、度身造衣,全部人工完成。木偶的制作工藝極為精細考究,通常是用木制或泡沫塑料材質,頭、手、腳 先以石膏成型,再用彩筆描畫著色。手握刻刀,熟練地刮削木坯。藝人說,“一件真正的精品從構思到完工幾乎要耗費整整一年的工夫!不過,大多數三四天就能完 成。”如今,即使木偶手工業早已在長期束縛中得到解放,但對於取而代之的現代化生產方式,大多傳統工匠卻無動於衷甚至嗤之以鼻。“即使是接到多達上千件貨 品的大單,在這裡,我們仍堅持沿用傳統工藝。”Jiri Trnka就是堅持傳統的木偶工匠之一。

“我的任何一個木偶人都是有靈魂的”,Jiri Trnka毫不客氣地說。


也許,正是如此的執著,才使得他在捷克的木偶史上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是傳統的木偶手工藝人,是優秀的木偶劇作家,是捷克木偶動畫的開山巨 擎,亦是享譽世界影壇的木偶動畫家。1912年,JiriTrnka出生於捷克Plzen,父親是工匠,母親是裁縫,他5歲便能刮削制作木偶。之後,開始 師從木偶劇的師傅學習,他制作的人偶可愛而細致,場景、服裝、動作都獨具風格。從布拉格工藝美術學校畢業之後,Trnka創建了一所自己的木偶劇院,直到 二戰爆發劇院被迫解散。之後,他開始從事舞台設計工作並為兒童書籍繪制插畫。1946年,Trnka與捷克早期的幾位動畫大師共同在布拉格電影工作室之下 組建了一個動畫工作室: BratrivTriku,並開始致力於木偶劇的改良工作,帶領傳統的木偶藝術形式邁入另一個高潮。

“其實,木偶人本可以擔負更重要的角色。”Trnka不再讓片中的木偶僅僅是眨巴眨巴眼睛或者張張嘴巴,而是利用鏡頭與燈光來轉換氣氛,讓一個 個精彩動人的場景賦予偶人們更加生動、更加可愛可親的生命。1948年,以捷克的民間生活和傳統節日中的狂歡為藍本的《捷克年》(Spalicek)在威 尼斯電影節上獲大獎,雖然片中的木偶人面部沒有表情,四肢動作僵硬,但照明、彩色和建造得非常出色的布景卻賦予它們強烈的生命力。在Trnka的大力推進 下,那些原本看似有些木訥的木偶踏上了活色生香的演出之路。之後十年,幾乎所有捷克的木偶動畫作品都出自Trnka旗下的工作室,並迅速在世界動畫界享有 盛名。他的作品在歌頌國家文化,特別是民俗風情時,也隱約地對當下的政治情勢提出評論。他的改良木偶劇—木偶動畫使其聲名顯赫,一舉成為被國際認可的藝術 家並且成為了諸多國際電影節上的大贏家。有人把他稱做“歐洲的迪斯尼”,但他更願意人們稱他為“Czech puppet master”(捷克人的木偶大師)!

1965年,Trnka執導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部短片—只有19分鐘的《手》。影片只有兩個“演員”:一個小木偶和一只人的大手。片中小木偶代 表著藝術家,他打扮老派,看上去是個鄉村藝人,正全神貫注制作黏土罐,忽然一只手闖了進來,逼迫藝人照他的模樣做出一個英雄雕像來,藝人斷然拒絕,於是大 手將店鋪毀掉。藝人小心翼翼的修復著鋪子,大手再次出現,再三重復上次的要求。藝人被逼無奈,只好應承,但進度緩慢。當另一只女人的手前來拜訪藝人的時 候,藝人發現自己已被囚禁。傀儡藝術家被折磨得病死,像征權力的大手“衣冠楚楚”地又一次出現,給藝人小小的棺材上蓋上體現榮譽的勛章,贊頌他“為國操勞 而死”。Trnka用了數十年功底的木偶戲來表達反獨裁的主題,沒有比這更恰當的藝術形式,結果這部深刻感人的短片令當權者惱羞成怒。《手》之後,他停止 了創作,郁郁寡歡之中,他發現,其實自己也不過是別人的一只牽線木偶。1969年12月30日,58歲的Trnka因心髒病卒於布拉格,但時至今日,他和 他的有靈魂的木偶們依然讓木偶迷們追捧,比如:《好兵帥克》《皇帝的夜鶯》……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