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胡同

胡同文化
2010年7月,隨著新的東城區、西城區誕生,崇文區、宣武區的名號成為了北京的歷史。同時,關於鐘鼓樓一帶拆遷的傳言仍未消停,“老北京居民生活風貌保留得最完整”的地區有可能面臨拆除。兩則消息都關於老城,無論怎樣的爭論聲音,至少顯示出一種對待傳統的“認真”。
這種“認真”,讓我們想要尋找肌理一般地重讀胡同。
後海、南鑼鼓巷、方家胡同、國子監街、五道營……不知道從那一天起,北京胡同裡冒出了越來越多的咖啡吧、小酒館、家庭旅社、手工藝店、創意市 集,烏泱泱的年輕人以“文藝”的名義肆虐擠占著胡同裡真正居民的生活地界。胡同,這個原本被看作“最北京”的地方,儼然被改塑成了一處腔調吊詭、姿態矯情 的旅游景點——這或許是“傳統消失”的另一種形式。
但深入胡同,我們卻發現,它有著超強的適應和自愈能力。再多的老外、北漂、文青、搖滾歌手進駐,他們也只是胡同生活的“觀光客”,實實在在的胡 同日子,是老街坊們一天天、幾十年的細水長流“過”出來的。從居委會、小賣部、蔬菜攤、棋牌室、理發店,到衛生清掃、安全維系、屋子修繕等等,逐漸地,一 條看似松散隨意、實則完全不遜於現代居住體系的生態鏈條,完整地構築在胡同社區之上。在這個空間裡,老街坊不僅把生活過得有序,而且有趣兒。這一切,就如 胡同肌理一般,是最值得我們細讀的、真實的胡同生態空間讀本。
胡同之有序

胡同黑板報
百來米的胡同儼然一個小社會,居委會就像小政府,圍繞著它,蔬菜攤、小賣部、棋牌室、理發店、修鞋鋪、小餐館、急診所、垃圾站、甚至私搭亂建的雜院、板兒樓等等各式生活通道各司其職,安全、衛生、災害防治、房屋修繕等都已自成嚴密體系,運轉能力超強。
絕對安全
小賊,沒戲!好十幾雙眼睛打量著

偷東西?你想都別想
北京的老胡同多為東西走向,道路兩側分布著大雜院,少則住幾戶人家,多則幾十戶,共用一個院,也共用僅有的一扇木門。沒有現代化的門禁系統,更 沒有保安看守,院門每天敞著,住胡同安全嗎?其實,這裡的治安絕對不輸24小時值班的住宅小區,甚至更讓小賊頭疼,好幾十張嘴盤問,好十幾雙眼睛打量著 呢。
早年間,北京胡同裡為數眾多、帶著紅箍的“小腳兒偵緝隊”憑借其好管閑事的性格名聲大振。如今,他們非但沒消失,反而日益壯大、正規化,人員也
不只限於“小腳兒”了。他們已成為胡同安保力量中最有特色、也最重要的一環,他們的新名字叫“安保志願者”。安保志願者由社區的居委會組織,每條胡同裡大
概有50人,都是胡同住戶,多是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歲數從60歲到80多歲不等。每人每周2天、每天4個小時在自家周圍值班。到了要值班時,他們總是搬
著小馬扎,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扯閑篇,看似沒一點站崗值班的意思,但其實弦上得緊,只要有“生臉兒”在院門口多轉悠上一陣子,或老抻脖子往院裡看,他們就立
馬來上一句“您找誰氨。東四七條63號住著一位李文藻大爺,今年84歲,當安保志願者已有8年。李大爺退休前當過警察,遇人挑事,他會指著袖子上的安保
標志,“我這不是戴著玩的,管事兒!你們要不現下談,要不我報警,完了你們到局子裡聊。”這把老身子骨真能“業務熟練”地平息不少亂子。雖然居委會給他安
排的值班任務是每周2天,可他卻值上了癮,一天不落。平時愛寫點毛筆字,他便把每日天氣預報寫在一塊小白板上,掛在院門口,方便街坊。

胡同的文化
除了由居民組成的安保志願者,派出所的民警也是胡同安全的保障。比如東四派出所,每天都會有民警進入胡同裡巡邏。上班時間,每條胡同裡至少有1 名民警執勤,整個派出所共有近30人輪流替換,以保障巡邏任務的落實。胡同有寬窄,巡邏民警可以選擇開車、騎車或步行3種方式。開車巡邏,換班的民警要保 持每天8小時不間斷,騎車巡邏為7小時,步行巡邏為6小時。另外,根據時間段、地點以及近期多發案件類型的不同,還有30名騎電動車的保安員、協管員以及 20人的夜間巡防隊被派往相應的地段進行安全維護。
劃分更細的算是“片兒警”,這稱呼估計就是從胡同裡叫出來的。“片兒警”確實離老百姓更近,他們一般以社區為單位,每人長期駐守一個社區。大到 抓賊救火,小到調解鄰裡糾紛,甚至幫居民換個煤氣罐也成了義務。因此他們可能比民警更了解轄區內的治安細節。每月,“片兒警”都會跟居委會定個時間,給居 民們開上一節“胡同安全防範知識講座”。通過這些講座,很多胡同居民都學會了諸如“給推拉窗裝上卡子來限制窗戶打開的大斜、“夜間睡覺前打盆水放在門口 防賊”這樣實用的安全竅門。
整齊干淨
早不是當年的髒亂差了

整潔的胡同
南鑼鼓巷、方家胡同、五道營胡同……文藝青年瘟疫一般地搶占了這些“最北京”的地盤,把他們改造成小酒館或咖啡店,終日售賣情緒。但真正的胡同 生活跟文藝毫無干系,不少文藝青年興致勃勃地搬進來,最後卻為簡陋的生活條件所累,逐漸撤離。胡同生活確實不方便,廁所是公共的,澡堂子是公共的,還沒暖 氣、得燒蜂窩煤,電路老化、承受不了太大功率的電器……但日子都是自己過的,胡同居民自有一套系統來改善。
衛生方面,胡同老早不是人們印像中的髒亂差了,剛端著夜壺出廁所、轉身就去油條鋪子的畫面也就在《奮鬥》這樣的劇裡被調侃調侃,胡同的清潔狀況
如今已大為改善。公共廁所由環衛局定期翻修,砌上瓷磚,非常干淨,數量也挺多,如東四六條不出300米設置了4個公廁,不出50米住戶絕對就能走到公廁。
胡同街面的衛生清掃、以及生活垃圾的清運一般都由街道聘請的環衛公司負責。比如東四總共有10條胡同,負責衛生的共20名環衛工人。每天早上5點,他們便
騎著三輪車開始工作,每2人清掃一條胡同,趕在7點居民出門上班之前,第一輪清掃工作就會完成。這樣的清掃在一天剩下的時間裡還有兩輪,分別是下午1點半
和晚上6點。若在夏天,上午11點還會再增加一輪。每輪清掃結束後,他們都會把裝著500到800公斤垃圾的三輪車統一騎到這10條胡同中惟一一個垃圾樓
裡,再由區環衛中心進行統一裝車處理,秩序井然。這些清潔工月工資約1000元,多是住在附近的出租房、地下室或大雜院裡,也算是地道的胡同居民了。

掉閘不再
曾經,比上公廁更難忍受的是,胡同沒暖氣,冬天得籠火生爐子。生爐子非花三兩小時不說,還十分危險。北京市電力部門從2003年起到2009 年,累計投資了近90億元為全部16萬余戶胡同家庭實施了“煤改電”改造,逐步將裡沿用了幾十年的煤爐取暖方式改為電暖氣。與煤爐相比,電暖氣更安全、環 保,更實惠的是,還讓胡同居民享受到峰谷試點電價政策,每天22時到次日6時,采暖用電每度只要0.3元,政府進行補貼後,實際每度電只要0.1元。算下 來,采暖季的電價比以前燒煤所用的錢還便宜了不少。同時,為應對用電量增加,電力部門還在2009年繼續投資,為“煤改電”的平房居民更換了容量更大的新 電表,保證每戶滿足6千瓦的用電容量。胡同裡電網亂纏、動輒跳閘的場面已不多見了。
不過,條件改善了,但生活方式卻動不了。對於胡同街坊來說,公廁、公共澡堂其實都是重要的聚會場所,張家長李家短的八卦都是從這兒聊開了的。雖 說不少住戶都想法在自家角落裝了熱水器,但仍有老街坊願意去公共澡堂子搓澡。東四六條口上的清水泉澡堂就頗有意思,氤氳密布、潮濕昏暗,內裡卻是一副“國 營範兒”,換衣間的大鏡子上印著梅蘭竹菊,鏽跡斑斑,舊式木頭衣櫃上放著海鷗牌的洗發膏,吹風機也是鋁制的那種,梳子被一根繩子連在櫃子上以防人拿走,地 板上有藍色塑料皮的拖鞋……一切都不是故意做舊,這生活確確實實沒有變過。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搓泥工,光身子一躺,跟條泥鰍一樣,皮就已經被糾下來了,這服 務比起現下流行的SPA要有趣和舒爽多了。要說游胡同,這些才是真地道。
防火防災
胡同的運轉能力並不脆弱
胡同建築多以木結構為主,柱、梁、枋、檁、板、椽等重要部件都是由木頭制成,一旦遇火,很可能讓整間房屋遭受毀滅性的打擊。而每當大雨讓院子 “和了泥”的時候,無處下腳的麻煩也只有居民自己知道。老胡同在面對自然性突發災害時缺乏一些抵抗力,再加上胡同天生的“窄”帶來的救火、搶險等車輛通行 困難使得這情況更糟。胡同的脆弱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經歷五六百年還沒被時代淘汰,自有它的一套路子。

胡同絕對是開車練手的好地方
住在東四七條77號的於殿貴大爺,以前在工廠負責防火工作。退休後,他和老伴一起住在胡同中的單位宿舍裡。說是宿舍,其實就一大雜院。剛搬來 時,於大爺被大雜院的居住條件弄得提心吊膽,“巷子窄,住的人又多,再加上私搭亂建的小房和擺在過道兩邊的雜物,這些都是防火最忌諱的。”於是他針對大雜 院的特點總結出了防火知識,一個字一個字寫下來,找居委會的人幫著打印,再自個兒掏錢復印,最後挨家挨戶發到街坊手裡,並根據每家的布置逐個提防火意見。 折騰半天,這好人好事沒人待見,很多街坊都認為沒必要這麼誇張。後來因為一家私搭的小廚房著了火,險些鬧出事故,街坊才意識到防火有多重要,主動找到於大 爺要小冊子。於是,院裡的居民都會在秋天很勤快地掃落葉,趕上過年放炮的時候,也會提前在房頂瓦片上潑水,避免火災。
除了居民自己想辦法,胡同本身也有著一套防火保障體系。像於大爺住的這種大雜院,共有29瓶滅火器,平均下來1戶1瓶還有富余。這些滅火器都是 由街道和所屬公司免費分發給每個院,擺在顯眼位置。每年,街道會有專人對滅火器的使用、保存情況進行檢驗,壓力不足的加壓,受潮的更換,並把數量補齊。胡 同裡的大小企業、商戶、餐飲和消費場所,街道也有專業隊伍進行防火安全級別劃分,從極高、高再到中、低4個級別,分別對應著半個月、1個月、3個月、半年 的防火安檢頻率。
居委會自然也是防火主力。像西城區的大院社區,居委會在2009年春節期間組織了一支近100人的竹竿隊、水桶隊。這些隊員平時在家中常備水桶 等滅火工具,以防不時之需。在春節等易發生火災的時間裡,分組對社區12條胡同進行逐條巡邏。另外,每個平房院由院長負責本院的消防安全,每三至五個院設 一名義務消防員,並將滅火器存放在固定平房院中,十分高效。
雨雪等特殊天氣,對胡同的運轉能力也是考驗。雨稍大點就會有積水,更別提下雪後胡同裡泥濘的道路。每有大雪,除了胡同裡的環衛工人會撒融雪劑、 加班加點地干活,各家各戶也會主動掃雪,因此胡同這些犄角旮旯反倒很少出現交通癱瘓。街道辦事處會在這些特殊天氣裡,成立專門的掃雪鏟冰或防汛指揮部,對 轄區內相關的除雪、防汛工作進行指揮。指揮部有專人24小時值班,一有居民反映情況,馬上就會聯系專業的清掃、維修隊伍到相應的地點處理情況。各個社區的 居委會主任對轄區內重點區域的情況更加熟悉,他們每天的分片“下社區”巡邏也能在第一時間地將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反映到街道的指揮部,以便指揮部調整工 作。
老房翻修
有著比現代住宅樓更完整、嚴格的制度

整修的胡同
對於老胡同的大片拆遷、以及翻修翻建,文化人痛心疾首。尤其是那清一色的醬灰被粗淺地刷在了所有胡同表層,沉甸甸的“北京灰”一下子沒了味兒。 文化保護是個老話題,重要性自不消說,但住在裡面的居民最關心的卻是實實在在的過日子。影壁隔扇留著固然好,但房頂不漏水、刮風不進沙子、大雨天不積水、 牆壁不掉土渣子……這些才是頂頂重要的。若是能搬到樓房,大雪天夜裡不用跑巷子蹲廁所,大暑天也不用去擠公共澡堂子,即使是搬遷到五環外,多數胡同街坊還 是樂意的,畢竟,平凡人的日子要繼續,誰都希望生活更好點。
其實,胡同裡建築的保護,有著比現代住宅樓更加嚴格的制度,而修繕工程也一直沒斷過。首先,單是按照房屋所有權就可以把它們分為四類:文保單
位、直管公房、單位自管房以及私房。文保單位一般就是指王府、故居這樣,屋主人有顯赫身份、有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四合院,它們的修復、修繕工作統一由所屬
區、市文物局開展。文物局通過定期普查、以及從房管局和住戶處收集來的情況,確定文保單位有無修繕的必要、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修繕的部位。如果確實需要修
繕,文物局會通過招標來確定修繕隊伍。

施工中的胡同
文保單位以外的胡同建築保護,雖沒那麼嚴格,卻也完整、有效。直管公房和單位自管房都屬於公房,它們的所有權分別屬於區房地分中心和國有單位。 住戶每年會向房屋所有部門交納僅六、七十塊錢的租金,便可享受到免費的房屋普查、修繕。房屋所有部門每年會定期檢查,並按照房屋的安全級別從高到低分為5 個級別,其中4級和5級為危險程度較高和極高的危房。所有危房都會被列在修繕名單中的最高優先級裡。在當年內,這些危房的修繕一定會完成,且安全級別至少 提高兩級。2007年奧運准備期間,北京對舊城歷史風貌保護區內的一些重點院落、街巷進行整治,又要改善居住條件,還要保護了胡同的“老樣子”。改造共涉 及了44條胡同、1474個院落、居民9635戶。市財政撥了10億元,4個老城區每區2.5億元,算是大手筆了。改造是以居民自願、集體同意為前提,以 院落為單位進行整體修繕的。家住東四四條61號院的張先生就是舊城改造後第一批受益居民。他在東四已住了50年,房子老化,總擔心出危險,2007年10 月趕上了第一批舊城改造,院落翻了新,居住面積也增加了3平米,而自己只在裝修上花了2000塊,其他如塑鋼窗、吊頂等材料設施都是房管局提供安裝的,如 果這些都自己弄,少說一兩萬。而這些,是胡同觀光的游人所看不見的。
私房比較特殊,所有權歸住戶自己所有,所以,要修房子也是住戶自己的事。但即便這樣,私房也會被列入普查行列。對於存在安全隱患的,普查隊會建 議房主進行修繕。一旦想修了,就要向區規劃局申請,修繕過程中的細節、預算、施工隊伍的資質以及目的等都要經過詳細的審查,得到批准後,才可“上房揭 瓦”。若是想在自家院子裡新蓋一仿古房子、或將整個院改建成仿古式樣,施工隊伍則必須具有房屋建築總承包資質、或園林古建築工程專業承包企業資質。根據工 程規模不同,所需費用也是天差地別。從8000-10000元/平米規格、純木結構的“正房五檁前出廊,青筒板瓦屋面;青白石台明、柱頂;磨磚對縫、庭泥 絲縫青磚牆身;一麻五灰地仗油飾;掐箍頭搭包袱蘇式彩畫;仿明清式木門窗;細墁方磚鑽生地面”的“豪華型”,到1000-1500元/平米或更低價、磚結 構的“木檁條不帶椽子坡頂房;水泥機制瓦屋面;清水紅磚牆身;普通新式門窗;水泥地面”的“簡易型”,不一而足。
都埋怨四合院成了大雜院,私搭亂建把文物都給生生毀了。然而,這經年累月形成的雜院體系,卻正是胡同生態、甚至民間智慧最集中的體現。即便是公 房的住戶,也可能把多余的空間隔出個三五平,變成出租屋,每月收點小錢。自家面積太窄的,就請來施工隊往上搭個板兒摟,影響到鄰裡或驚動了居委會,私下疏 通也能抹過去。然後,張家起個雜物房,李家搭個灶台,各家各戶再把小件雜物挪到不足1米寬的走廊兩邊,壘得老高。總之是想盡方子撐大自個兒的生活空間。游 人路過,總覺得這逼窄低矮的空間喘不過氣,如何住人,但加蓋房帶來的好處,便是“誰用誰知道”了。於是,胡同裡的“小裝修隊”也應運而生,它們大多沒有專 業施工資質,只有三五名工人,專門接攬大雜院裡加蓋、搭建小板房的生意。由於工程技術含量不高,用料也就是簡單的磚頭、水泥、石棉瓦,條件好一點的可能會 加做防水層,加上人工費,每平米也就是200元。更有不少居民都自己買材料,請人來幫忙蓋房,連人工費都省了,材料錢也就每平米100元,實惠到家。
生活功能
最重要的總是生活本身

胡同可以增進孩子們之間的交流
胡同裡沒有高樓大廈,只有“接地氣”的平房,兩輛對開的小車就足以把窄巷卡得死死的,但狹小的胡同卻有著極其強大的生活功能,居委會就像小政
府,圍繞著它,蔬菜攤、小賣部、棋牌室、理發店、修鞋鋪、小餐館、急診所、垃圾回收站等等這些門臉兒齊全得很。買點鹽巴、瞧個病或剪個頭什麼的,走路不出
10分鐘,事就能都給辦了。不用出胡同,日常生活也打理得有滋有味。一條幾百米的胡同裡幾乎包括了老百姓生活所必須的各類服務機構,儼然一個小社會。

胡同裡的小賣部應有盡有
雖然胡同外通常有大菜市場,但只要不是想買特別反季或進口的,居民們都寧願少走幾步,就近到胡同裡的蔬菜攤采購。基本上每條胡同裡都會有這樣方
便的一個蔬菜攤,生意不大,就服務一條胡同的口胃。兩三張桌子拼一起,但品種卻不必超市少,加上水果能達到近百種。大部分買賣都是一二斤的重量,但一整天
賣出的貨物竟能達到1噸多。每天凌晨3點鐘,攤主就騎著板車到最近的蔬菜批發市場上貨,回來後必須要做的事便是清理消毒,再趕在7點前碼好菜。由於省去了
包裝、運送以及人工費用,這裡大部分蔬果價格與超市比起來能便宜10-20%。蔬菜攤每天能有兩三百元利潤,這些錢便是老板全家人的生活費。街坊裡腿腳還
好的,拿上兩個布袋子裝菜拎回家;腿腳不太利索的推著個小車,又運菜又當拐,穩穩當當拿回家。這畫面,到底是生活到了家。

便民修車攤
在胡同裡,小診所和理發店都能一個電話就預約到“服務上門”。東四六條東口的理發館由3個下崗職工經營,從2007年開業到現在,雖然大部分顧 客都是老人和小孩,但卻一直堅持只收5塊錢的理發費。有出門不方便的老人需要理發,只消打個電話就可以把師傅請來,不出家門就能把頭發打理一番。2008 年10月,北京實行了對特殊老年人發放居家養老補貼的政策。六條理發館馬上就主動加入了居家養老服務商的行列,從那時開始,老人只要拿著服務券就可以到店 裡消費。現在,服務商的行列還在繼續擴大,包括家政服務公司、餐廳等服務機構。其中餐廳的數量最多,基本每條胡同都有餐廳為老人服務。
位於宣武區東南部的粉坊琉璃街,兩側的古國槐茂盛成蔭,夏季溫度要比其它街道低三四度,涼快得很。這條街中心地段有一位劉師傅,夫婦二人常年在 此露天理發,且不管理什麼發型只收3元錢。如今這3元理發店儼然一個“生活博物館”,老式桃心鏡,橘紅的塑料布,一把剪刀,都是生活。
還是胡同理發,有一人物不得不提,景山後街的靖奎靖大爺,今年97歲的他給人理了80多年的發,被人尊稱為“理發泰鬥”。靖大爺16歲從順義來 到北京城拜師傅學剃頭,20歲自己開店做老板,年輕時在地安門和清華大學附近同時擁有兩家店。因為手藝好,很多社會名人都找上門,包括當時的京劇名角尚小 雲和抗日名將傅作義。如今,靖大爺依舊騎著三輪車,每天穿梭在一條條胡同之中,登門為那些相識幾十年的老主顧剃頭刮臉。這群老人中有的健談、有的沉默、有 的達觀、有的已是彌留。20多年時間裡,靖大爺懷著一顆坦然的心,儀式般鄭重地送走了400多位相伴多年的老主顧。他的故事還被拍成了紀錄片,在2003 年日本和戛納電影節上都獲得過大獎。
最重要的總是生活本身。像東四那一片兒,有哪個老居民知道十四條曾有當年《今天》 詩刊的編輯部舊址呢,又或是十三條的梁啟超故居、十二條的中青出版社,這些都不如小賣部、棋牌室來得實在。各式各樣的生活通道,不那麼打眼,卻太過重要 性,它是柴米油鹽正常生活的有序保障,甚至,更是一種精神的安撫,仿佛只要那些小賣部、理發店、棋牌室都立著,便會讓街坊們覺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