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海域緣何古沉船雲集

考古

導讀 打撈作業船 ■ 新聞緣起 7月12日,記者從“南澳一號”水下考古隊獲悉,“南澳一號”水下考古工作近日取得新進展,考古人員陸續發現了沉船東西兩側船舷板、桅座等船體結構,同時清理出一個裝載有銅錢的船艙,目前已出水銅錢11300余枚。 據“南澳一號”水下考古隊隊長崔勇介紹,6月18日至7月9日,南澳海域天氣情況良好,“南澳一號”水下考古工作進入了攻堅階段。 ...

打撈作業船

■ 新聞緣起

7月12日,記者從“南澳一號”水下考古隊獲悉,“南澳一號”水下考古工作近日取得新進展,考古人員陸續發現了沉船東西兩側船舷板、桅座等船體結構,同時清理出一個裝載有銅錢的船艙,目前已出水銅錢11300余枚。

據“南澳一號”水下考古隊隊長崔勇介紹,6月18日至7月9日,南澳海域天氣情況良好,“南澳一號”水下考古工作進入了攻堅階段。考古人員新發現了船體的東西兩側船舷板和船體桅座,桅座周圍分布有成摞銅板、龍紋陶罐等器物,桅座船板下方擺放著成摞的大盤。同時,考古隊還在一個船艙內發現了罐裝的大量銅錢,錢文多為“祥符通寶”、 “皇宋通寶”、“熙寧通寶”等北宋年號,目前已統計出水銅錢11300余枚。(據新華社)

沉沒在汕頭南澳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一號”的打撈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當中。

隨著“南澳一號”搶救性發掘,這片由本島和22個島嶼組成的南澳島域,越來越引人注目。據水下考古透露,從珠江口至海南島這一漫長的南中國海沿岸,探摸共發現約有2000艘古沉船,而偏居東南一隅的南澳島域,在130多平方公裡範圍內就多達200多艘,類同商舶沉船的百慕大三角洲。那麼,這片神秘的海域,因何成為古沉船的富集區?

———— 發 現 ————

僅130多平方公裡的南澳海域就有200多艘古沉船

2007年5月的一天,在廣東汕頭南澳島附近海域,當地漁民在出海打漁的時候,無意間從海底打撈出了一些青花瓷器,經過文物專家初步鑒定,這些瓷器屬於明代期間的外銷瓷,而且海底有一艘古代沉船。因為這艘沉船發現在汕頭的南澳島海域,考古人員把它命名為“南澳一號”,這條船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為什麼沉睡在海底?船上還有什麼東西?

“南澳一號”原名“南海二號”,2009年9月25日改稱“南澳一號”。它是一艘明朝向外運送瓷器而失事沉沒於中國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附近海域的商船。“‘南澳一號’沉船海域‘三點金’區域應有不少古沉船,很有必要進一步摸清水下文物的基本情況。”南澳海防博物館館長黃迎濤介紹,南澳海域此前已出水了多個朝代的瓷器。漁民在海上拖網作業也不時從海中撈出盤碗罐子一類的東西。

“南澳一號”水下考古還在繼續。在發掘中,多個謎團能否揭開值得期待。

———— 謎 團 ————

謎團一:南澳海域為何吞噬如此多的船舶?

土生土長的黃迎濤對島上的地理非常熟悉。他說,南澳海域實際上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歷史上就有“鄭和七下西洋,五經南澳”的記載。此外,從宋代到明萬歷年間,南澳都是自由島,是海運貨物的重要集散地,也是過往船舶的補給基地。正因為此,這條繁忙的航路上,極有可能沉沒了不少商船。

從中國東南沿海一路南下的“海上絲綢之路”,以陶瓷為最重要交易商品,方圓130多平方公裡的南澳島,恰好扼其咽喉。從發現“南澳一號”的“三點金”(民間對南澳島烏嶼與半潮礁之間海域的俗稱)海面北望,南澳島77公裡長的海岸線曲折蜿蜒,彎曲系數高達0.714。這裡礁石密布,尤其是隨著潮漲潮落而時隱時現的暗礁防不勝防,使這片海域成為海難事故的高發地帶。這使得整個海島遠望起來,既像一片風中輾轉零落的楓葉,又如末代王朝無意間扯落的一幅裙角,孤獨地漂浮於汪洋之中。

謎團二:挖掘中會不會發現新寶物?

隨著考古發掘的進行,大批長期埋藏於淤泥之下的文物得以出水。目前古沉船已發現有約6個艙位,現在基本清理完畢的是一、二號艙的文物。隨著發掘進一步深入,埋藏更深的瓷器腐蝕程度輕,品相可能更好。

有專家認為,從航海角度講,目前“南澳一號”發掘的瓷器很有可能只是“壓艙”用的,非常有可能在後期發掘出檔次和質量都非常高的瓷器。

謎團三:出發地和目的地?

南澳島是從廣東、福建一帶的港口出口必經之地,目前尚不能斷定“南澳一號”從南澳還是從漳州等地出發。南澳海域位於海上東亞古航線的十字路口,向北航行可到日本、朝鮮,向東可抵達菲律賓群島,向南越過印尼等南洋各國,更遠可抵達歐洲、非洲。“南澳一號”裝載的主要是福建平和窯,據此可判斷這艘船肯定不是去歐洲的。此前在東南亞等國發現過大量類似風格的瓷器,船只最可能的行駛方向是東南亞。另外,“南澳一號”出水瓷器中也有在非洲發現的相同文物,按此推理,“南澳一號”的目的地也可能是非洲或印度洋。

謎團四:身世說法為何多?

“南澳一號”的身世有多種說法。打撈中曾出水不少銅件,但明朝時是禁止銅等金屬出口的。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當時的走私物品,並由此推斷“南澳一號”可能是走私船。與此同時,“南澳一號”還出水了不少鐵鍋,這類鐵鍋在海底是一摞一摞的,數量很多。按照明律,鐵鍋在明代也是明確禁止出口的。這些鐵鍋是如何上了陶瓷船,是公然走私,還是順便夾帶?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孫鍵表示:“不像是正常的出口貿易行為。”

就在銅、鐵之謎未解之時,海底又發現疑為鐵手銃或鐵銃炮圓筒狀的鐵質文物,它是正常貿易船隨船配備的武器,還是某種半商半武的海商集團攜帶的武器,或者就是武裝走私船,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耿寶昌表示,明代海盜猖獗,很多商船配有鐵銃一類的武器,起一個保護作用,這並不稀奇。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張威也認為:“出現鐵銃不好說就是走私。”

謎團五:為何會沉睡海底?

“南澳一號”為何會沉睡海底?專家認為,海上惡劣環境、海盜內訌還有船只超載都可能是原因。古代中國的船只遠航一般都有固定的配置,最底下放金銀器,中間船艙放銀錠、瓷器等,上邊放一些鐵器,每次遠航都盡量裝滿貨物,不少船只鋌而走險,吃水太深就可能翻船。“南澳一號”水下考古隊隊長崔勇根據打撈遇到的情況推測,這片海域天氣變化莫測,海況復雜,離岸近,“南澳一號”當時也很可能是觸礁沉沒的。

目前對“南澳一號”本身的研究僅限於朝向方位和尺寸大校從探摸情況看,“南澳一號”較為平穩地沉在海底,船型大且完整度較好。隨著水下發掘的進一步進行,特別是船體現身後,沉沒的原因估計能找到。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