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緊迫危機:是水資源還是碳排量?

環境保護

導讀西南五省旱情升級,部分地區已面臨特級干旱!這似乎是在提醒“兩會”要關注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威脅之一:水資源的稀缺。在哥本哈根大會之後,國人對低碳經濟的關注逐漸升溫,據說已成為本屆“兩會”代表們關注的三大熱點之一。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環境之危,天上的問題是碳排量,地面的問題是水資源,二者不可偏廢,相比之下,水資源的中國之危則更為緊迫! � ...

西南五省旱情升級,部分地區已面臨特級干旱!這似乎是在提醒“兩會”要關注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威脅之一:水資源的稀缺。在哥本哈根大會之後,國人對低碳經濟的關注逐漸升溫,據說已成為本屆“兩會”代表們關注的三大熱點之一。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環境之危,天上的問題是碳排量,地面的問題是水資源,二者不可偏廢,相比之下,水資源的中國之危則更為緊迫!

中國的淡水資源約占全球總量的6%,有文章說排名第四,也有文章說排名第六,總之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中國的人均淡水擁有量卻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1/4,國家排名在110位之外。不僅如此,中國的淡水消費量是非常驚人的,總消費量占全球消費高達13%,單位GDP的耗水量是發達國家平均值的十幾倍(有的說幾十倍!)。走遍世界,你絕對找不出第二個國家有中國這樣繁榮的洗浴泡腳產業。過去50年間,中國平均每年消失兩個淡水湖泊!主要江河湖泊的水位連年創出新低,長江枯水期的水位下降又創出了130年的新紀錄,古人非常擔憂的“黃河斷流”已是多年的事實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作為人口大國不可一日無水,但水枯竭和水污染的威脅與日俱增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遠沒有達到今天人們關注低碳經濟的水平。一個是水資源,一個是碳排量,都是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威脅,為何會這樣厚此薄彼呢?對碳排量的社會關注度上升是環境意識的進步,也是無可厚非的社會責任感,但至少有兩點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第一,關於溫室效應和地球變暖的必然性並不是確定的科學結論。歷史上有過“冰河期”,生物曾經亡於地球變冷是有實證結論的,但生物亡於地球變暖?至今沒有實證結論!第二,國外各界人士對低碳經濟的問題格外關注,一方面是由於科學研究的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碳圍剿”。要在碳排量之爭中警惕“碳圍剿”,因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擠占了他國的生存空間,在海外一些人看來,中國經濟的崛起=世界的災難!

社會的群體行為幾乎都會被感染上政治的陰影,如果說,在碳排量之爭的背後有國際政治,在水資源之爭的背後就是國內政治,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從淡水資源的分布看,中國80%以上的淡水資源集中在長江以南,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繁榮得益於“兩水”:一是貨幣之水,二是自然之水,而北京天津的經濟繁榮卻依賴於“兩調”:一是南水北調,二是宏觀調控。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將是城市化,城市化的區域經濟版圖將高度依賴於人口的流動和貨幣的流動,但還有一個常常被人們忽視的關鍵因素,即“水流”。淡水的流動與人口、貨幣的流動並列為國民經濟的三大流動性,在我看來,這三大流動性將決定未來中國的產業結構、內需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人口流動的方向是確定的,即“小富進城,大富進京”。未來中國的城市人口分布亦將呈現“二八定律”:80%左右的城市人口會積聚在中心城市,20%左右的城市人口留在中小城鎮與特色城市。與人口的流動相適應,水往低處走,錢往高處流,財富將集中流向中心城市,所以現代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城市有三個等級:國際中心、國家中心和區域中心,因此未來中國的城市化也會存在三個層次,已經明朗的是:香港和上海為兩大國際金融中心,北京是唯一的國家金融中心,此外還有5-6個區域金融中心城市。

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的城市化版圖必然發生規律性的城區擴張,從各國城市發展的趨勢看,現代中心城市的擴張有兩大主流模式,一是環形擴張,如北京的五環模式還將繼續外延,天津人會逐漸感覺到“北京八環”的房地產溢價;二是帶狀擴張,如美國的大洛杉磯地區和中國的珠三角地區,都是一條“金蛇”。無論是環形擴張還是帶狀擴張,都可定義為同城化的趨勢(或者城鄉經濟一體化),於是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城市化階段,中心城市的周邊或者因同城化而整體升值,或者因邊緣化而趨於貶值。人口的流動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進城為順,出城為逆,雙向流動的方向也會在同城化的趨勢中自然形成,而引導同城化趨勢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水,水,水!鳥擇木而棲,人擇水而居,人與自然雖有萬千氣像,最終還將返璞歸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無獨有偶,經濟學在美國有兩大流派,芝加哥學派由於位居五大湖之濱,被稱為“淡水派”;凱恩斯主義盤踞的主要大學有哈佛、耶魯、麻省理工、普林斯頓、斯坦福、伯克萊等名校,因位居東部海岸和西部海岸而被稱為“鹹水派”。現代經濟學的核心關注是貨幣,貨幣如水,鹹淡兩派,經濟學對水的關注也如自然規律之返璞歸真。

在關注碳排量的人群中,有的附庸風雅,有的別有用心,有的是人雲亦雲,有的是社會責任。中國人在關注天空的同時,還應腳踏實地地更多關注水資源的稀缺。碳排量之爭是國際的,水資源之危是本土的,面對迫在眉睫的威脅,在這片熱土上付出過心血和青春的人會更有感觸。


精選文章: 環境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