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破譯美國版羅塞塔石碑銘文

考古

導讀 美國版“羅塞塔石碑” 科技訊 1月20日消息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在先進的增強成像技術和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字跡專家的幫助下,美國考古學家正逐步破譯一塊罕見石碑上神秘文字和圖案的意思。 美國版“羅塞塔石碑” 這塊石碑年代久遠,可追溯至400年前,即英國人在美洲建立第一個永久定居點(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的初期,2009年夏天在詹姆斯敦被考古學 家發 ...

美國版“羅塞塔石碑”

科技訊 1月20日消息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在先進的增強成像技術和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字跡專家的幫助下,美國考古學家正逐步破譯一塊罕見石碑上神秘文字和圖案的意思。

美國版“羅塞塔石碑”

這塊石碑年代久遠,可追溯至400年前,即英國人在美洲建立第一個永久定居點(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的初期,2009年夏天在詹姆斯敦被考古學 家發現,石碑兩面刻有文字、數字以及植物和鳥兒等圖案。據17世紀詹姆斯敦歷史遺跡保護機構研究部門主任威廉姆-科爾索(William Kelso)介紹,這是考古學家首次在美國早期殖民地遺址發現擁有大量碑銘的石碑,而數碼增強圖像將幫助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石碑上的碑銘內容和細節。

研究人員日前宣布,這些新技術幫助他們發現了石碑上使用的16世紀書寫形式,辨別出新的符號。上面的字母可能來自於令人費解的印第安人阿爾岡琴 語字母表,這個字母表是由英國科學家發明的,以幫助英國探險家可以講弗吉尼亞印第安人的語言。科爾索說:“就像是尋找羅塞塔石碑的工作讓考古學家對古埃及 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樣,這塊石碑也會大大加深我們對詹姆斯敦歷史早期的認識。”

據科爾索介紹,石碑傳遞了使用者個人表達的有關文學、藝術、符號等方面的信息,“迄今發現的其他任何一件文物有這麼多東西告訴我們嗎?”石碑長 8英寸(20釐米),寬5英寸(13釐米),兩面刻有文字、符號、數字及其主人或其他使用者可能在新大陸遇到的人、植物、鳥類等圖案。科爾索指出,字跡類 型存在差異,這或許意味著不止一人在石碑上亂寫亂畫,可能是用於大概記錄文件草稿。

采用高科技成像技術

為幫助研究人員破譯碑銘內容,美國史密森學會下屬博物館保護研究所的管理人員利用名為“反射轉換成像”(reflectance transformation imaging)的技術令石碑上的圖像和文字更加清晰。首先,技術人員采用多角度燈光拍攝了數百張石碑的高清數碼照片,擴大石碑表面凹槽外形——仿佛是在 看日出和使用某種物體。

石碑上的圖像很難用肉眼識別,因為它們與石碑一樣,顏色呈暗灰色,有些還部分重疊在一起。殖民地開拓者可能用石塊在石碑上寫字,結果留下了白色 的劃痕。劃痕可能已被抹掉,對於當今的考古學家來說,幸運的是,石塊頂端非常鋒利,在石碑上留下了無法徹底抹去的刮痕。結果,石碑上覆蓋著一層又一層的內 容。

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筆跡分析

基於對圖像的初步分析,美國華盛頓特區福爾傑-莎士比亞圖書館手稿部門負責人、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筆跡專家希瑟-沃爾夫(Heather Wolfe)認為,石碑上面部分草寫體看上去是用文書體(secretary hand)寫的,文書體也是16世紀初期和17世紀英國草寫體的主要形式。

沃爾夫說:“當時許多書寫體與今天的書寫體已經不一樣了。你需要經過專門培訓才能知道它們的意思。”迄今為止,石碑上只有“亞伯拉罕”和“書” 的英文單詞清晰可見,另外沃爾夫還辨認出其他的幾個字母。她希望利用史密森學會拍攝的照片(可提供更多細節),破譯更多碑銘的意思。

不幸的是,只有一少部分碑銘保存下來,而部分字母和一些文字已經不見了。據沃爾夫介紹,使用可抹掉石板寫音樂草稿、教字母表和拼音的做法可追溯 至16世紀和17世紀,不過由於非常易碎,石板常常折斷。沃爾夫說:“找到像這樣幾乎保存完好的石板非常罕見,讓我們可以對一種我們知道、但以前從未見過 的古老做法有獨特的了解。”

阿爾岡琴語音標符號

科爾索表示,清晰度得到增強的圖像還揭示了兩種符號,它們都類似於阿爾岡琴語音標字母的字體。阿爾岡琴語音標字母由英國科學家托馬斯-哈裡奧特 (Thomas Hariot)在1585年發明。哈裡奧特參與了英國殖民者的探險活動,代表資助人沃爾特-羅利爵士在洛亞諾克島(即現在的北卡羅來納州)建立殖民地。科 爾索表示,目前的文字記載還談到一本阿爾岡琴語字典。

一些學者認為,這本字典出自哈裡奧特之手,因為他有機會向隨探險家一起返回英國的美洲土著人學習這門語言。科爾索說,阿爾岡琴語字典在1666 年的大火中毀於一旦,更為遺憾的是,世上還不存在這本字典的副本。科爾索說:“根據我的推斷,歐洲探險家來到詹姆斯敦時可能身上帶著雙語詞典,隨時准備與 印第安人溝通。這種可能性顯然意義重大。”

高清晰圖像揭示的其他細節還有助於研究人員確定石碑內容的先後順序。科爾索說:“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一個迷你考古遺址。如果一道槽與另一道槽重 疊,你可以分辨出哪道槽距離現在更近。”史密森學會管理人員還利用X射線熒光分析技術確認石碑的化學構成,制作地質剖面圖。研究人員會將分析結果與從歐洲 不同地區提取的石板樣本做比較,了解石碑的來源地。

在史密斯船長的井中發現

考古學家在詹姆斯堡(James Fort)中心位置的一口井中發現了石碑,這口井極有可能是在詹姆斯敦當地最著名的領袖約翰·史密斯船長指導下打的。詹姆斯敦建立於1607年。在井水的 水質變壞以後,當地村民便將它當作了垃圾坑,在1609年至1610年的冬天(被稱為“大飢荒時期”),他們把石碑和其他數千件物品丟在裡面。

考古學家在石碑附近還找到了被宰殺的馬和狗的骸骨,這些可能同樣來自於大飢荒時期,那時,詹姆斯堡遭遇重重圍困,殖民地居民只能靠宰殺家畜艱難 度日。這個殖民點原本有200人,最終只有大約60人活下來。據悉,這口井深14英尺(4.2米),考古學家在去年12月到達了井底。他們目前正在分析、 保存和恢復從井中找到的數量空前的文物。分析結果將為研究人員了解這個殖民地的早期歷史提供重要線索。

石碑主人究竟是誰?

科爾索認為,石碑屬於詹姆斯敦殖民地的首任長官威廉姆-斯特雷奇(William Strachey,)。斯特雷奇接受過專業的法律培訓,所以,他應該清楚如何用文書體寫字。在140名乘“海洋冒險”號(Sea Venture)前往北美的流放者當中,就有斯特雷奇。“海洋冒險”號是一艘英國輪船,1609年載著補給品和定居者駛往詹姆斯敦,以加強殖民地的力量。

這艘船後來遭遇風暴沉沒,船上乘客困在百慕大群島達10個月之久。在新造了兩條船以後,他們最終在1610年抵達詹姆斯敦,給勉強熬過一冬天的 幸存者及時送來了食物。之前確認的石碑上的圖案可能表明,石碑主人經過百慕大群島來到詹姆斯敦。這些圖案包括美洲蒲葵,可能還有圓尾鹱。圓尾鹱是一個僅在 百慕大群島築巢的稀有海鳥。

研究人員在此之前還發現了立獅的圖案。在1603年至1625年英王詹姆斯一世在位期間,立獅曾是英國的盾形紋章,這表明石碑主人與政府和盾形 紋章有關聯,科爾索認為這一證據也指向了斯特雷奇。在未來幾個月,石碑還要繼續接受各種各樣的非破壞性分析檢驗。科爾索說:“我們剛剛開始從這個不同尋常 的文物上發現一些秘密。”

14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