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灣村距黃河古鎮磧口僅一公裡之遙,以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聞名於世,這處完整的居民建築群,是依靠黃河船運發跡的陳氏家族歷經明末到民國300年歷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3萬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風向陽,隨勢而上,如波湧浪卷,層次感極強,村內有兩橫五縱七條小巷均勻地把各處院落串聯起來,現保存完好的有40多處院落,院院相通、戶戶相連,樓房院牆不拘一格,樣式多變,不同地勢隨行程序、錯落有致,與周邊環境十分和諧,防盜、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種設施配置十分精妙,這裡的一磚一石一木都洋溢著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各種雕刻構思精巧,刻畫細膩。西灣村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位置
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落,座西北向東南。當地人說,西灣村當年選址是依據傳統的風水學說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原則進行的。風光村落的主體部分建在兩座石山中間,民居建築群坐落在三十度的斜坡上,層層疊疊,空間和平面布局豐富多彩,最高處可達六層。參差錯落、變化有致。給人以和諧秀美、渾然天成之感。湫水河靜靜的從村前流過,見證了西灣村的創建、興盛和衰落。西灣村的起源和當年的水陸碼頭磧口的興起有著不解之緣。

歷史
這是一個單姓村,村裡的幾十戶人家幾乎都姓陳。他們的遷居始祖是西灣村的創建者陳師範。明朝末年,陳師範遷居磧口,利用磧口的商貿條件在當地作搬運工起家,後來開店經營各種物資發達起來。成為富商的陳師範在湫水河邊緊鄰磧口的地方建起了村落,以後的數代人又歷經上百年的擴建,終於把西灣村建成了一個擁有幾十座宅院的城堡式建築群。
西灣民居的門楣上,大多鑲嵌有石質或木質匾額,落款為清代道光、鹹豐年間的石刻匾額並不鮮見。這個院落的門匾上鐫刻著“歲進士”三個大字,據說這裡是軍功三品的藍頂老爺陳輝章的舊居。而這塊“明經第”的門匾更有意思。其實,歲進士和明經進士,都不是正式進士,而是對屢試未第的老秀才給予的一種安慰。陳氏家族,雖然也曾因為有賑災、助餉的義舉而封官進爵,但畢竟是一個比較專業的商人世家,很難像晉東南陽城、沁水那些耕讀傳家的書香門第一樣,出現諸如“一門九進士”的科舉奇觀。
民居特點
西灣民居民居整體設計奇特,整個村落由五條南北走向的豎巷分隔開來。這五條豎巷寓意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著陳氏家族的五個支系。各個支系的人分別依這五條巷子聚居,既便於管理,又易於日後村落向左右擴展。每條豎巷裡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貫通。只要進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可謂: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這樣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村內的橫向交通,更有利於突發事件下的快速轉移和集體防御。巷子的地面用石塊鋪砌,兩側有石護牆,有的地方還建有堞樓和供巡視的牆道。早先村子的外圍建有封閉的村牆,只是如今都已塌毀了。當年,整個村子如同一座壁壘森嚴的城堡,只在村南段建有三座寓意為天、地、人的大門。顯然,古村西灣對外部世界來說是封閉的、內向的,而對於大家庭的生活方式而言是開放的、外向的,折射出對外防御、對內聚合向心的傳統心態。
西灣民居的特點就是:依山就勢,街街相通,巷巷相通,院院相通,還有一個特點,和其它地方的建築不一樣的特點,它都是窯洞式的明柱廈檐高屹台,它正面是明柱廈檐高屹台院,南面是客廳,或者是馬棚、廁所、大門,它的建築形制都是這個,另外一個,因為它是順著山坡修建的,它下面院子的屋頂,我們這裡叫“腦畔”,“腦畔”就是上面院子的院子,它是層層疊疊往上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