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灣鎮地處珠江三角洲中部,為廣州市番禺區管轄,總面積52.7平方公裡,人口12萬人,毗鄰穗、港、澳。
古沙灣鄉有街必有祠堂,街巷均用青麻石鋪成,巷有門,街有閘,坊裡之間更有門樓閘口,門樓都刻有名人題字,古鎮完整地保存著嶺南地區傳統村落梳式布局,古建築中蘊藏豐富的磚雕、灰塑、木雕、壁畫藝術珍品;沙灣古鎮“三街六市”的粵中地區典型商業市鎮格局保存完整。如古祠留耕堂,古塔水綠山青文閣,古街安寧西街、車陂街,古巷升平人瑞巷,古井清水井以及鰲山古廟群等,保護建築量大且多,充分展示了宋朝至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變遷史,堪稱嶺南民間建築文化的博物館。
沙灣古鎮村落選址背靠青蘿嶂,面朝沙灣水道,是典型的南方村鎮傳統風水格局。現狀的沙灣古鎮區內部空間以鎮北側靠山之下的留耕堂為幾何與景觀中心,古鎮中部有文塔崗,乃全鎮的制高點,為排水排污之需,文塔崗的建築群又以水綠山青塔為中心,街巷呈放射形布局,頗具特色。

名勝古跡
寶墨園始建於清末民初,當時只占地3畝。現擴建至160多畝,以弘揚包公清官文化為主線,特具嶺南園林建築風寶墨園格,南國水鄉特色。藝術精品琳琅滿目。昔日廣州荔枝灣風情、清代珠江紫洞舫等佳景的縮影再現園中,美不勝收。
沙灣何氏大宗祠(即留耕堂),始建於元朝正年(公元1275年),距今700多年。最大規模擴建重修是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總占地面積3千多平方米,是一座由青磚、石、木、牡蠣構成的古建築。清代最後一次重修也比廣州陳家祠還早170年。是番禺區年代古、規模大、藝術精、格調高的何姓族人的祖祠。其特點:以柱多而聞名,一共112條木、石柱,它彙集了元、明、清各個時代不同風格 的建築藝術,凝聚了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加上高超的磚、木、石雕手工藝,閃爍著東方古代建築藝術的光彩。1986年,重新修茸,恢復原貌。1989年列入廣東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至今一直對外開放,讓游人參觀。留耕堂鳥瞰
牌坊正面“詩書世澤”,背面“三鳳流芳”,是明朝理學家陳獻章(陳白沙)書寫。“留耕堂”、“大宗伯”木牌匾分別由陳白沙及明代廣東省中書參知政事鄭允成書寫。
沙灣“魁星樓”,又稱“水綠山清閣”。這是源自“鯉魚躍龍門”、文魁”獨占鰲頭“傳說構想建築的。始建於康熙60年,距今二百八多年。何氏先祖以此激勵後人發奮圖強、勇奪頭標。
鰲山古建築群位於沙灣鎮三善村鰲山腳,由報思祠、鰲山古廟、社稷神廟、先師古廟、神龍古廟、觀音廟等組成,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古廟群,屬清代建築,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