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鎮

景點

導讀 荊紫關鎮位於豫、鄂、陝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時之稱。地理坐標為北緯33度14分,東經111度1分。距淅川縣城75公裡,東至本縣的西簧鄉、西接湖北鄖縣白浪鎮和陝西商南縣白浪鎮,南和本縣的寺灣鎮接壤,北與西峽縣西平鎮相聯,南北長約42公裡,東西寬約4公裡,丹江穿境而過。 淅川荊紫關鎮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為唐代後期形成的商業古街,座落在 ...

荊紫關鎮位於豫、鄂、陝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時之稱。地理坐標為北緯33度14分,東經111度1分。距淅川縣城75公裡,東至本縣的西簧鄉、西接湖北鄖縣白浪鎮和陝西商南縣白浪鎮,南和本縣的寺灣鎮接壤,北與西峽縣西平鎮相聯,南北長約42公裡,東西寬約4公裡,丹江穿境而過。

淅川荊紫關鎮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為唐代後期形成的商業古街,座落在丹江岸邊。巍巍荊紫關,背負群山,下臨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憑著優越而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歷代賈客競商雲集和兵家逐鹿之地。丹江發源於商洛山,注入漢水,彙入長江,因而使之成為歷史上可與運河、蜀棧並稱的我國南北三大通道之一。豐富的丹江水力資源,使得荊襄滬杭巨商大賈,直掛雲帆,溯江而來。

荊紫關鎮形成於唐,興盛於明清,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成語“朝秦暮楚”充分說明了它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古稱“豫之屏障”。它脊倚群山,面臨丹江,西接秦川,南通鄂蜀,據權威人士言,中國版圖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處,而獨有此地三省均設有基層政府。這裡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全長5華裡的清代一條銜,700余間明清建築錯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腳樓更具江南情調;規模宏大的山陝會館、平浪宮等古建築群向人們展示著昔日的輝煌;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剎法海寺(又名大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周圍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龍泉,懸崖絕壁上的千佛洞、萬佛洞,佛光照垂簾等勝景多處。氣候宜人,風光旖旎。

明、清時期,是荊紫關的黃金時代,沿江碼頭,船舸彌津。江東沿海日雜百貨,秦嶺伏牛山間土特產亦多在此地集散。逐成為豫、鄂、陝附近7省商賈雲集之地。曾出現"三大公司、八大幫會、十大騾馬店和二十四大商號"的繁榮景像。現存古代建築有:荊紫關古街道、關門、山陝會館、禹王宮、平浪宮、萬壽宮、法海寺、清真寺、一腳踏三省碑亭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游景點:

1、荊紫關古街道。呈南北走向,長2.5公裡,地面均系青石鋪砌,平淨整齊,兩側700余間板門店鋪,均具清代民間商業建築風格,翹檐雕飾,古色古香,房門都是木板嵌成,晝抽夜閉,房屋多是進出幾層院落,兩邊廂房對稱,均有一堵兩米長的封火硬山,高低錯落,相互重疊,使街道更加古樸靈秀,曲型多姿。

2、荊紫關古關門。在荊紫關鎮南街最南端。磚石結構,跨街而立,高7米,寬6米,進深1米,中間是拱門,頂部有磚砌鬥拱,門楣上書"荊紫關"三字,進入關門,古代建築群便映入眼簾。

3、平浪宮。位於荊紫關南街東側面。始建於清代。當荊紫關碼頭進極盛時期,船商們組建船幫會,勸風平浪靜”之意,籌建了平浪宮,成為船工娛樂、集會之地,該宮坐東向西,面對丹東,中軸線上現存大門樓、中宮、後宮及配房數間,另有鐘鼓樓各1座。現有房舍22間,均為硬山式建築,面積460平方米。大門樓面闊3間,進深2間,硬山式建築,灰色瓦頂,門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額,橫書“平浪宮”3字。門南側面題“風平”,北側面題“浪靜”各2字。大門樓兩側面各開1邊門,邊門外側面是鐘樓和鼓樓,為四角攢尖頂,三重檐,木結構,灰色瓦,磚雕花脊,頂部安有寶珠和塔剎,上書有"風調雨順"4字。額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結構完好,造型優美。沿中軸線往後是中殿後殿。

4、山陝會館。位於荊紫關古街東側面,創建於清道光年間,是山西和陝西兩省商人集資創建,面積4000平方米。坐東向西,面臨丹江。現存建築6座,房屋29間,皆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大門樓、戲樓、過道樓、鐘樓、春秋閣(中殿)、後殿、卷棚等。大門樓3間,門前有青石階,門兩側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獅子,門楣與檐間有兩層石雕圖案,莊重威嚴。戲樓3間,系兩層硬山式建築,下層為過道,上層中間為戲樓,北間為樂隊室,南間為化妝室。樓的前後檐均有木雕組畫"唐僧取經"等6組,雕繪精湛。

5、玉皇宮。又名禹王宮。位於荊紫關古街道東側,坐東向西,面江而建,清代建築,是專門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現存建築分前宮、中宮、後宮三大部分,規模龐大,具有濃厚的清代建築風格和建築藝術。

6、萬壽宮。又名江西館。面對丹江,坐落在街道東側,清代建築,現存宮室12間,占地900平方米。該宮為江西商人集資而建,分前宮、後宮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築。

7、清真寺。位於街西側,座西面東,始建於明代,系硬山式建築,房頂蓋灰板瓦,拱券門,後曾屢次修復,現狀基本保持原貌,該寺為伊斯蘭教禮拜場所,為我們研究穆斯林建築以及該教在當地的傳播發展歷史,提供了實物標本。

8、法海禪寺。位於荊紫關鎮東北部猴山西南麓。原名蓮花寺、大寺。為取佛法無邊之意,取名法海禪寺。據寺碑記載,該寺是由西峰禪師創建於唐儀鳳二年(677年),明朝中期由太虛禪師重修,明末清初兩次遭動,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和康熙五年(1666年)又進行修葺。大雄寶殿及東西禪堂,也於乾隆和喜慶年間進行修復。白衣閣東樓在鹹豐九年(1859年),同治三年(1864年)兩次遭破壞,又兩次進行整修。該面積6700平方米,坐北面南。現存建築頒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大雄寶殿和後殿。現存建築24間,其中山門3間,大雄寶殿5間,後殿5間。大雄寶殿東側白衣閣東樓5間,後殿兩側有禪堂各3間,整個建築錯落有致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典雅古樸。大雄寶殿前門上有木雕透花,殿檐上殘存有“牧牛圖”、“登山圖”、“下棋圖”、“捕魚圖”和“飲酒圖”等。

9、一腳踏三省碑。位於荊紫關鎮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荊紫關鎮的門戶。屬豫、鄂、陝三省的交界點,西與陝西省商南縣汪字店鄉接壤,南與湖北省鄖縣洋溪相連,該街有居民59戶,254人,因境內有白浪河故名。三省界碑原為一塊頂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陝西之省名字,故被譽為“一腳踏三時之地。三省商店各居領地,鼎立街頭,山民們進入購物,可走遍三省店鋪。1987年三省鄉鎮自發集資,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瓏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頂部似塔式,三根賀珠狀柱子支撐之角檐及塔頂,頂中心飾園形葫蘆狀作裝飾。碑身用綠、黃色大理石貼面,為錐狀三面體新界碑。白浪街-----一腳踏三省之地,背負青山,景色秀麗,多年來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操著不同的口音和睦相處,婚喪嫁娶,各操鄉俗。如今白浪街一腳踏三省之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前來觀光。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