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墓系列之漢元帝渭陵

考古

導讀 劉奭(前76—前33年),字盛,父劉詢,母共哀許皇後,劉詢死後繼位,時年28歲,在位17年(前49—前33年),競寧元年(公元前33年)五月,病死於未央官,葬渭陵,終年43歲。葬渭陵,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漢元帝渭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北,周陵鄉新莊東南。 劉奭多才多藝,善史書,鼓琴吹簫,柔仁好儒。為太子時,以宣帝“持刑太深”,勸用儒生,遭宣帝疏遠, ...

劉奭(前76—前33年),字盛,父劉詢,母共哀許皇後,劉詢死後繼位,時年28歲,在位17年(前49—前33年),競寧元年(公元前33年)五月,病死於未央官,葬渭陵,終年43歲。葬渭陵,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漢元帝渭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北,周陵鄉新莊東南。

劉奭多才多藝,善史書,鼓琴吹簫,柔仁好儒。為太子時,以宣帝“持刑太深”,勸用儒生,遭宣帝疏遠,曾預言:亂我家者,太子也1劉奭繼位後,號令已出,便不理會宣帝那一套,他“征用儒生,委之以政”,重用貢禹、韋玄成、匡衡等名儒為丞相,力圖穩定政局;又以宮女王嬙(昭君)嫁與匈奴單於,恢復了西漢前期的和親政策;為緩和關東豪強與西漢朝廷的緊張關系,元帝甚至大膽地放棄了漢初以來遷徙關東豪強以充實關中帝陵的制度。竟寧元年(前33年)44歲的元帝便病死了。

渭陵始建於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陵園近方形,南北四百一十米,東西四百米,四周有夯土築成的垣牆,垣牆正中各置闕門,與陵塚底邊正中相對。陵園四門距陵園正中的封土堆約為110米左右。陵塚位於陵園之中,呈覆鬥形,塚底邊長約115米,塚頂邊長50米,高25米。今陵塚頂部已塌陷,面積約400平方米,深約2米。

在渭陵北300米處,發現一建築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遺址地面土層清晰,漢代殘磚碎瓦比比皆是。建築牆基、平鋪方磚的居住面和路面遺跡猶存,並出土了一批玉雕和其他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據建築布局和出土文物推測,此遺址可能是渭陵寢殿或者是原廟建築。

渭陵西北380米處,有一座高13.5米的墓塚,四周有牆垣,每牆均於中央辟門,門外有雙闕。從其位置和規格來看,應當是元帝皇後王政君的陵園。王皇後名政君,成帝母,元帝為太子時選入宮,元帝即位立為皇後。就是她的侄子王莽建立了新朝。王政君養尊處優,一直活到84歲才去世,整整比元帝多活了40年。

陵園東北約350米處,有孝元傅皇後合葬陵。傅皇後原為上官太後才人,元帝即位立為捷好,不久更立為昭儀。因其為人有才略,深得元帝寵愛。元帝死後,隨子定陶王歸國。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崩,合葬渭陵,稱孝元傅皇後”。今傅皇後陵,當地群眾稱為”塌塌家”,底邊東西約150米,南北約100米,殘高2米。

渭陵東北500米左右,是陪葬墓群。陪葬墓排列有序,東西4行,每行7座,當地群眾稱為“二十八宿墓”,《鹹陽縣志》稱為“七妃墓”,現存墓塚12座。據文獻記載,王鳳、王莽妻、馮奉世等陪葬渭陵,但今名位難考。

《漢書•元帝紀)載: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下詔,罷置陵邑。今在渭陵周圍未發現陵邑遺跡,與文獻記載相符。

近年來,渭陵西北360米處的一個漢代建築遺址屯發現了一批精美的文物。其中有用玉石雕刻的奔馬、熊、燕、獅、辟邪等。其雕刻之精,體裁之廣,是漢代玉雕中少見的。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玉辟邪。辟邪的形像由獅子演化而來,它作為神獸驅鬼避邪,在中國古代有深刻的影響。而渭陵出土的玉辟邪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辟邪。

(圖片來源:秦都政府網站)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