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大報恩寺打開地宮門 謎團將解開

考古

導讀大報恩寺挖掘現場 金陵大報恩寺塔圖 金陵大報恩寺塔出土的琉璃殘件 金陵大報恩寺地宮將被開啟,地宮裡究竟有哪些奇珍異寶?歷經3次挖掘的地宮是否遭遇過盜墓賊?挖掘過程又將發生什麼情況?這一個個謎底將在明天一一解開。此外,朱棣當年為紀念生母而建大報恩寺,他的生母是高麗人的說法,一直占主流。但是昨天,在南京電視台主講《大明王朝在南京》的明史專 ...


大報恩寺挖掘現場


金陵大報恩寺塔圖


金陵大報恩寺塔出土的琉璃殘件

金陵大報恩寺地宮將被開啟,地宮裡究竟有哪些奇珍異寶?歷經3次挖掘的地宮是否遭遇過盜墓賊?挖掘過程又將發生什麼情況?這一個個謎底將在明天一一解開。此外,朱棣當年為紀念生母而建大報恩寺,他的生母是高麗人的說法,一直占主流。但是昨天,在南京電視台主講《大明王朝在南京》的明史專家馬渭源告訴本報記者,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有了“新說”,她應該是蒙古人。

朱棣生母翁吉刺氏是蒙古人

馬渭源告訴記者,明成祖隱瞞生母真相,而謊稱為高後所生,其目的在提高身價,為自己當皇帝尋找血緣上的根據,這已昭然若揭。

“根據王謇的《孤廬雜綴》,裡面有一段關於明成祖朱棣的生母的介紹,得出了該推斷。”馬渭源解釋說,書裡記載,民國時期學者王謇跟老師到南京,老師稱其朋友馮桂芬(曾國藩的幕僚)當年在南京打敗太平軍後,在大報恩寺看到了一塊碑,上面寫著朱棣生母是蒙古人。碑文具體寫著“馮景亭宮詹桂芬,曾告以克金陵時,官軍得明成祖御碣於報恩塔座下,其文略謂成祖生母為翁吉刺氏,翁故為元順帝宮人,生成祖,距入明宮僅六月許耳。”馬渭源解釋說,“翁吉刺”是蒙古姓氏,而且從這段文字可見,翁吉刺氏只是明朝的一個宮人,貢妃是後人對她的一個抬高的說法。據稱,當年翁吉刺氏到南京後不到七個月,就生下了朱棣,據此推斷朱棣為元順帝的遺腹子。後來馬皇後出於同情,就故意講這個孩子是她生的,而翁吉刺氏則被處以極刑。

這裡面需要交代的是,朱棣與其奶媽的關系非常好,甚至在他奶媽去世後奉她為“聖夫人”,這位奶媽疼愛朱棣,告知了他生母的身份,“成祖封燕王,乳母如命相告,於是成祖始知己之來歷,乃投袂奮起,而靖難之變作矣。”

另外,馬渭源還介紹說,著名明史專家吳晗在1963年版的《朱元璋傳》和論文《朱棣生母考》中也說明成祖朱棣有蒙古血統。

地宮中藏著哪些寶物

《金陵梵剎寺》中曾經記載的金陵大報恩寺的“地宮寶藏”有:佛舍利、佛爪和佛螺髻發以及鄭和帶回的奇珍異寶,這些珍寶是否藏於地宮?謎團明天起將一一解開。明天,金陵大報恩寺地宮將被開啟。

馬渭源介紹,明清時期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標志性建築——金陵大報恩寺琉璃塔,永樂年間,以五色琉璃精工砌築,塔頂懸掛140多盞篝燈,夜晚點燃時,幾十裡外可見,被人稱贊為“白間似金輪聳雲,夜間似華燈耀月”。在西方人心中,它與埃及金字塔、英國巨石陣等一道被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大報恩寺寺廟在140多年前就被太平天國軍毀滅了,但是地宮保存得很好。”馬渭源說。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大帝朱棣為生母建造這座皇家寺廟時,在裡面擺放了不少“寶貝”:夜明珠、避水珠、避風珠、寶石珠、避塵珠各一顆,以躲避風雨雷電和刀兵。還有明雄一百斤,茶葉一石,黃金四千兩,白銀一千兩,永樂錢一千串,黃緞兩匹,佛經若干。除寶珠置於塔頂,其余物品都藏在塔底地宮。那麼地宮裡到底還有哪些寶物呢?

馬渭源猜測,除了上述的各種寶貝外,還可能會有“佛螺髻發、佛舍利、佛爪”等。據介紹,東吳孫權在位的赤烏年間,西域康居國有異僧來到南京,孫權建立建初寺及阿育王塔供奉佛舍利、佛爪、佛螺髻發。到了明朝永樂十年,也就是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在阿育王塔址上建琉璃大報恩寺塔。因此,如果此次發掘到的大報恩寺塔沿用阿育王塔地宮的話,很可能會發現佛舍利、佛爪和佛螺髻發。”

“但經過3次挖掘,地宮被盜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所以我推測,打開後可能會藏有4類藏物。”馬渭源表示,幾百年來,大報恩寺一直存在於中華門外,遭遇過多次兵火,很有可能已被野蠻進入盜竊過。從他多年來的明史研究,他認為目前地宮中可能還尚存的藏物有:大報恩寺地宮在建時的備貨;佛牙,即鄭和下西洋從錫蘭帶回來的;左碑和右碑,即永樂22年、宣德3年的;藏經碑記,中正街——火神廟。

地宮挖掘方案“猜測”

據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專家介紹,2007年初考古隊就進入大報恩寺塔復建工程工地,在現場,記者看見考古人員挖了好幾個很大的異型探坑,家住附近的居民王奶奶告訴記者說,曾看到有幾只很大的瓷缸被挖出,“裡面足可以坐一個人。”考古人員說,尋找地宮是挖掘的最終目的。去年年底,地宮確定在大報恩寺的中軸線上,考古工作人員隨後歷時半年,對大報恩寺塔的地基、地宮進行勘測和初步發掘。發現大報恩寺塔的地宮為南方地區常見的豎坑形式,在距離地表近5米以下位置。其塔基和杭州雷峰塔塔基很相像,由最外層基槽、夾石夯層、內圈原始山體土層組成,其中夾石夯層為一層夯土一層石頭的“三明治”式,居然有26層之多,足見這座寶塔工程之堅固宏偉。工作人員在土中一點點“掏”出了直徑約2.2米的地宮豎坑,在離地4.2米的地下,最終發現了一塊長約0.9米、厚約0.25米的青石板,經專家分析後認為,這塊青石蓋板離地宮的門已經不遠了。

據悉,打開地宮之門的方案經專家多次研究已初步形成,但由於在考古期間有可能會遇到很多不可預測性的情況,變數很多,因此目前的方案在執行時仍需根據具體考古進程進行科學的修改。

專家推測:考古人員將首先把青石板和覆磚清理和吊運出去,並清理夯土和積石,直到最終發現地宮之門;隨後進行地宮加固,由於南京屬於多雨地區,極容易發生坍塌,必須對地宮壁進行加固保護,可能采取在地宮壁安放一個圓柱形鋼架;開門前利用先進遙感設備對地宮的大致形狀、容積和物品位置進行測量;接著對環境氣體、溫濕度以及液體酸堿度進行測量,制定文物提取方案;對文物進行圖像保存、繪制分布圖、為器物編號等,如遇絲綢、紙質、漆器、木器以及保存狀況不佳的文物,每一件還要制定專門的提取措施,並同時進行留存畫面、文字、標簽、登記等。最後運送出地宮。文物提取出來後,放在何處也是個問題,是入冷藏櫃,還是采取更科學的措施?這一個個難解之謎,明天開始都將逐個解開。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