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傳統的品格要求中,節約是重要的組成。對現代人而言,節電是節約品格的重要組成。
中國的古代先哲認為:“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把節儉視為人的品格的一種綜合體現。節儉之所以成為人類社會的一普世價值,共同美德,就是因為它代表著一種人類可以更長遠、更合理、更美好地生存下去的需要。不管人類發展到什麼階段,總會面對種種自然環境的制約,不可能無度地索取,暴用則竭。從人類的經濟活動看,古人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古人所談的情況是農業社會的經濟活動,在工商業社會,開源節流是財富之源的道理也並沒有改變。
對當代中國而言,經濟的發展還處在相對比較粗放的階段,資源的瓶頸限制更加突出,因此,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當務之急。對當代中國人而言,生態惡化的痛苦是人人都能有所感知的了,生態惡化是一種普遍性的自然懲罰,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如果我們節約一點,生態環境的壓力就能減少一點。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完全統一的。
電是當今人類生產活動的必需,也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它幾乎像空氣和水一樣,須臾不可或缺。因為電來得太便利,隨手可得,人們往往對之不夠珍惜。但一旦出現停電時,人們才感到惶惶不可終日。人們應以無電時的心情對待電力的供給,多一點珍惜,甚至敬畏。
節約用電分兩個層次,一是節約生產用電,二是節約生活用電。對前者而言,主要作法是加快相關的技術進步,加大有關的投入,進行節電的生產,生產節電的產品。對後者而言,重要的是節約品德的弘揚和普及,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對電,當思來之不易,須知物力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