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與古村古屋--古村落普查

地理雜談

導讀風水這個名稱的定義,學術界公認為晉代郭璞所著《葬書》中首先提出的:"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則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謂之風水。"這裡說的是死人安葬需選擇有生氣之地,生氣遇風則散,有水則止,所以只有避風聚水才能獲得生氣。什麼是生氣,綜觀風水著作中的解釋,可以理解為生氣可以促發萬物之生成,有生氣之地是使萬物獲得蓬勃生機 ...

風水這個名稱的定義,學術界公認為晉代郭璞所著《葬書》中首先提出的:"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則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謂之風水。"這裡說的是死人安葬需選擇有生氣之地,生氣遇風則散,有水則止,所以只有避風聚水才能獲得生氣。什麼是生氣,綜觀風水著作中的解釋,可以理解為生氣可以促發萬物之生成,有生氣之地是使萬物獲得蓬勃生機的一種自然環境。

什麼地方能夠避風聚水,這就產生了風水學中選擇環境和處理環境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正是這套理論與方法構成了風水學的主要內容。風水學的選擇環境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即覓龍、察砂、觀水和點穴。

(一)覓龍:

在風水學中,龍就是山脈,山上長植物,山中藏動物,從原始人類開始,生活就離不開山,由此而產生了對山的崇拜與信仰,成為人類對自然崇拜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所以在人類生存環境的選擇中,首先要覓龍即尋山。尋山首先從山脈的出處開始,古人認為那裡是祖宗居住的最高處,再找近處山脈的入首處,從遠而近分別為太祖山、太宗山、少祖山、少宗山及父母山,後來簡化為祖山、少祖山及主山。尋到山脈還得要看山之形勢,遠觀得勢,近觀得形,總的要求群峰起伏,山勢奔馳為好,認為這種山勢為藏氣之地。在宋朝黃妙應所著《博山篇》"論龍"中說:"認得真龍,真龍居中,後有托的,有送的,旁有護的,有纏的。托多、送多、護多、纏多,龍神大貴、中貴、小貴,賃這可推。"真龍居中,兩旁還需有護、有纏的,才稱得上是貴地。這護和纏就是"察砂"要解決的問題。

(二)察砂:

砂就是主山脈四周的小山。在《博山篇》"論砂"中講:"兩邊鵠立,命曰待砂,能遮惡風,最為有力。從龍抱擁,命曰衛砂,外御凹風,內增氣勢。v抱穴前,命曰迎砂,平低似揖,拜參之職。面前特立,命曰朝砂,不論遠近,特來為貴。"在主山的兩側有上砂與待砂相擁抱,能遮擋住外來惡風,增加小環境的氣勢,在前面遠處還有低平的迎砂,這也是貴地的像征。風水學又把這四周的山與像征著地上前後左右四方位的神獸相聯系,形成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環抱形態,這就是覓龍察砂的理想環境。

(三)觀水:

但是有龍砂環繞的環境還不行,重要的還要觀察水的狀況。人的生命離不開水,尤其在長期處於農耕社會的中國,更把水視作福之所倚,財之所依,所以風水學中把觀水視為比覓龍更為重要的內容。觀水首先看水口,所謂水口即這個環境的水的入口處與出口處,在風水學看來:"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來不見源流謂之天門開,水去處謂之地戶,不見水去謂之地戶閉,夫水本主財,門開則財來,戶閉則用不竭。"(《入山眼圖說》)所以水來處要開敞,水去處宜封閉,這樣才能留住財源。觀水還要看水形。"洋朝汪汪,水格之富。灣環曲折,水格之貴。直流直去,下賤無比。"(《博山篇》論水)除水形外還得察看水的質量,這就是風水中的"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其中貴,其色淡,其味辛,其氣烈,主下貴。若酸澀,若發餿,不足倫。"(《博山篇》論水)古人用眼、口、鼻檢查水之色、味、氣從而判斷水質之優劣,而水質之優劣又直接關系到環境之生氣。

(四)點穴:

就是決定人住的陽宅和葬地陰宅的位置。從上面所說覓龍、察砂、觀水中實際上已經決定了穴的最佳所在環境。當然在具體確定一座陽宅、陰宅時還有許多風水講究。例如在穴與水的關系上,有形與穴克的,穴小水大的,穿破堂局的,穴前割腳的,過穴反背的,尖射穴的,皆從凶論。"(《博山篇》論水)

風水學中所說的理想環境應該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二山相輔,前景開擴,遠處有案山相對;有水流自山間流來,呈曲折繞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層次,即青龍,白虎之外還有護山相擁,前方案山之外還有朝山相對;朝向最好座北向南;如此即形成一個四周有山環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這樣的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用現代科學觀念來分析,無疑也是一個很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背山可以阻擋冬季寒風;前方開擴可以得到良好日照,可以接納夏日涼風;四周山丘可以提供木材、燃料,山上植被既能保持水土防止山洪,也能形成適宜的小氣候;流水既保證了生活與農田灌溉用水,又適宜水中養殖。

關於陰宅與陽宅,也是風水學中很重要的內容,尤其是陰宅,古代風水學著作中,專門論述陰宅的為數不少,其中以晉代郭璞所著《葬書》最著名,並被當作風水著作中之經典。《葬書》中提出:"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即將藏風得水方能獲得生氣作為選擇陰宅的標准,這當然也是選擇陽宅的標准。古人為什麼如此重視陰宅,這自然與傳統的祖先崇拜有關,厚葬祖先,以表示子孫的盡孝之心。郭璞在《葬書》中提出:"人受體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進一步道出了重陰宅的根本原因,祖先遺骸得到生氣,子孫就能受到蔭佑,厚葬死人是為了活人。

清朝吳■所著《陽宅撮要》是專門講陽宅的風水著作,據學者分析,此書集陽宅文獻之大成,書中撮合了清以前許多部風水著作之要點,所以成為有關陽宅風水的重要著作。《陽宅撮要》從陽宅的選地、陽宅的外貌、間數、開門、天井直至室內的床位、灶位,室外的井、廁位置,以及宅內外的排水都有論述,內容相當齊全。對於陽宅的選址除了風水要求的山水環境外,還進一步提出:"神前廟後乃香火之地,一塊陰氣所注,必無旺氣在內。逼促深巷、茅坑拉腳,滯氣所占,陽氣不舒,俱無富貴之宅。屠宰場邊一團腥穢之氣。尼庵娼妓之旁一團邪氣,亦無富貴之宅。祭壇、古墓、橋梁、牌坊,一團險殺之氣。四圍曠野,總無人煙,一場蕩氣。空山僻塢獨家村,一派陰霾之氣。近山近塔,一片廉貞火像,亦無富貴之宅。"對於陽宅的形像,書中提出:"凡陽宅須地基方正,間架整齊,入眼好看方吉。如太高、太闊、太卑小,或東扯西曳,東盈西縮,定損丁財。"關於門,書中將陽宅門分為大門、中門、總門、便門與房門五種,對每種門都指出了適宜的位置以取得吉祥,例如,"宅之後牆不宜正中開門泄氣,故便門必在兩角上擇三吉方開之"。

●風水學的實際應用

(一)浙江蘭溪市諸葛村:

諸葛村是諸葛亮第28代世孫寧五公選中的定居聚點,在《高隆諸葛氏宗譜》的《寧五公遷居始末》裡記寧五公:"克勤振起,好義樂施,且精堪輿術,深歉故居之隘,謂不足裕後,因親相宅址。初得田塘之南,未慊。及步至高隆,始忻然曰,此庶足稱吾居也。時其地荒僻,惟王氏舍其旁,地亦其所有,即捐重價求得之。墾平結構,攜二孫瑞二公、瑞三公居焉。"這裡說明了精於風水的寧五公之所以選擇高隆,主要是看中了這裡的風水。諸葛族人清朝進士諸葛淇還為此專門在宗譜裡寫了一篇《高隆族居圖略》,文中對諸葛村的風水形勢作了描述:"吾族居址所自肇,峴峰其近祖也。穿田過峽,起帽釜山,迤邐奔騰前去,陰則數世墓桃,陽者蕭、前兩宅也。從左肩脫卸,歷萬年塢殿,蛟龍既斷而復起峙者,詩山也。從此落下,則蜒飛舞而來,辟為高隆上宅陽基,其分左支而直前者下宅也。開陽於前,為明堂則菰塘畈敞;環繞於境,為襟帶則石嶺溪清也。夫且復夾諸戀,四望四合,以龍山橋堰為水口捍門。"如今,按此描述對照村裡村外現狀,仍可看到當年的風水形勢。作為祖山的峴峰迤邐奔騰,斷而復起為寺山居於北而成為諸葛村的少祖山,其東其西各有護砂自北而蜿蜒向南,兩砂之間有寬有70米的谷地,其前近有案山桃源山,遠有朝山烏龍山。村之東護砂之外有石嶺溪源自北角山脈而曲折向南,村之西有高隆市路。諸葛村就選擇在這塊復夾諸巒,四望四合的寶地之中,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全村的主要建築大公堂正位於這寶地的中心穴位上,它的朝向為朝南偏東40度,它的軸線北聯西北遠處的天池山主峰,南至桃源案山。在村之南更有菰塘畈作為近口,十公裡之外還有龍山橋堰作為水口守門。在《陽宅十書.論宅外形》中說:"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污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諸葛村就是這樣一塊貴地。

(二)山西沁水縣西文興村:

西文興村距離沁水縣城25公裡,屬低山丘陵區。村裡有一塊明朝石碑上記載著村四周的形勢:"環吾鄉皆山也,出自太行山,北有鹿台蟠回,高出諸峰。南應歷山馳奔雲矗,倚空向出者,千峰碧蒼翠。東曲隴鱗鱗,下臨大澗。西山隆沃壯,似行而復顧,或曰伏虎山,或曰鳳凰嶺。"

從現狀看,應該說柳氏祖先描繪得相當如實。中國龍脈之源為昆倉山,入山西則為太行。入沁水即為塢嶺。塢嶺自西而東分為兩支,行向東南的一支為鹿台山,正處於西文興之北,當為村之祖山。鹿台自北而來,又分為二支,村之西,今稱西嶺,連綿九岡,即古稱之伏虎山或鳳凰嶺;村之東,山嶺呈三峰筆架之勢,嶺下近處有溝澗。村之南面呈開擴之勢,遠處有歷山橫列,中央有尖形山峰遠拱於群嶺之間。村北山腳下有溪流自北而來,沿著村東向南而去。這條溪河除夏季外雖流量不大,但不斷流,在沁水山區丘陵地,已經是很難得了。西文興村就建造在這塊北有祖山鹿台,前有朝山歷山,東西有連綿山岡相護,左有青龍(水流),右有白虎(山嶺)的風水寶地的台地上。村裡現存的《魁星閣新建記》石碑上也這樣論斷:"文興村,沁南勝地也,由鹿台發源,迤麗十數裡而山勢蟠結,九岡西繞,三台東護,東南尖山遠拱,正當文明之方,堪輿家爭稱之,以為文人代興者實由於此。"在另一塊明朝的石碑上記道:"吾柳氏族世居之,最蕃且盛,豈非鐘斯然哉。"看來柳氏族人對這樣一塊風水寶地還是十分滿意的。

(三)浙江武義縣郭洞村:

郭洞村是一座何氏宗族聚居的血緣村落,位於縣城之南約20裡,處於東西兩山夾峙的一塊狹長谷地上,兩山之下有兩股山泉彙合而成的溪河自南而北自村中穿過。村之南北也均有遠山相拱。在這塊有山有水的風水寶地上,何氏族人花了很大的精力從事村裡水口的經營。郭洞村的溪河源於二泉,泉頭均在山中,泉水終年不斷,符合風水要求。溪河自南而北,直流而出村,按風水講究需設法關閉緊密。通常關閉之法有兩種,其一適用於水流量不大的村子,需要在出口處築壩、挖塘蓄水;其二是水流量充足,無需蓄水,則需在出水處築建橋、亭、堤、塘,並非真正為了蓄水而只起到鎖住水流,留得財源的像征作用。

郭洞村采用了第二種辦法。首先將溪水出村之口選在兩山夾峙,寬度只有100米的山谷處,溪河自南而下,在這裡正好遇到西面突出的山包,經東折至東山腳下,再折而向北出水口直瀉出村。這樣經過左右兩折,自然起到了水流溪出的作用。其次,在水口南北向的河道上建造了一道橫跨東西的石橋,因石橋用石券法築造,形如飛虹,取名為"石虹"橋。建橋時間大約是在元朝至正年間(1335-1341)。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在橋上加建了石造萬亭,這時飛虹橋已改名為回龍橋。這座橋亭除了有鎖住水流的風水像征作用之外,還是村中農夫和讀書人喜歡的往來休息之地。在《雙泉何氏宗譜》的《萬亭記》中說:"……其有戴籠負鋤驅黃犢而過者,於此詳菽麥之辯;月夕風景,有連 袖書於於而來者,即以此奇黃石一編,亦無不可也。"小小橋亭,橫跨於水口虹橋之上,在青山綠水映襯下,成了郭洞村口第一景觀。

這座石橋亭,自建成以來的數百年間,建了毀,毀了修,不論世道如何艱難,何氏歷代族人都始終讓它屹立於水口橋上,愈修愈加堅固與美觀。何氏族人孚悅公在《重造回龍橋記》中說,"……及其既壞,村中事變頻興,四民失業,比年災受,生息不繁……"而"一旦頓還舊觀,嗣是民物之豐美,衣冠之赫奕,當必有倍於前者……"先人把石橋的存毀與郭洞村的興衰聯系在一起,橋存村興,橋毀村敗,從這裡更加強化了風水學中水口造橋以聚龍氣的應驗作用。在實用功能與精神寄托的雙重作用下,回龍橋成了郭洞村民心中不倒的圖騰。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