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的後都城時代

人文地理

導讀殷商時代鑄就了中國青銅文化的輝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記錄。盤庚遷殷二百余年之後,那個著名的暴君商紂王把這個王朝送到了盡頭。根據古史記載,周武王帶著方國和臨陣倒戈的商朝士兵,在牧野決戰中將紂王帝辛擊敗,最後紂王將宮殿付之一炬,自己也跳進去燒成灰燼。 周朝把都城遷到了鎬京,原先居住在殷都的“商人”也被遷至“宋”。可以想像, ...

殷商時代鑄就了中國青銅文化的輝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記錄。盤庚遷殷二百余年之後,那個著名的暴君商紂王把這個王朝送到了盡頭。根據古史記載,周武王帶著方國和臨陣倒戈的商朝士兵,在牧野決戰中將紂王帝辛擊敗,最後紂王將宮殿付之一炬,自己也跳進去燒成灰燼。

周朝把都城遷到了鎬京,原先居住在殷都的“商人”也被遷至“宋”。可以想像,這個東方的大都邑逐漸蕭條零落。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其中邯鄲郡治之下,出現了我們現在熟悉而親切的地名——安陽。這是我們可以檢索到的安陽地名最早的出處。從那個時候至今,安陽伴隨歷朝興廢更迭,境域不斷變化。由於它和北邊20公裡的鄴城在歷史上重疊交織的復雜關系,也有歷史學家把安陽稱為“六朝古都”。

如今,鄴城早已荒廢,而安陽則愈見繁華。透過歷朝留下的遺址,我們可以依稀見到安陽穿越歷史的背影……

●漢

安陽從秦朝置縣,到漢代即被廢除,分屬河內郡蕩陰縣和魏郡內黃、鄴縣。安陽城在漢代只是一個城邑,可以想像其校秦朝末年,項羽在今河北河南圍攻秦將章邯,章邯請降,“相與期洹北殷墟上”,足見當年青銅盛世的輝煌都邑已淪為一座廢墟。2003年,考古學者在安陽發掘了一座被洪水淹沒的漢代鄉村遺址,雖經歷近2000年的時光流轉,但屋舍儼然,房瓦鍋台保存完好,仿佛主人剛剛離去……

●北朝

從東漢末年曹操營建鄴城開始,安陽和鄴城的關系更加密切。曹丕稱帝之後,分鄴、蕩陰兩縣地重置安陽縣,後又廢除,到晉朝才恢復。北朝東魏時,安陽縣治直接搬到了鄴城。北魏設“相州”,這是現在安陽沿用的古地名之一;北周末年干脆取消了安陽這個縣名,直接稱“鄴”。鄴城被焚毀之後相州、魏郡、鄴縣三級都遷到了安陽城。

●唐

唐初將隋代的安陽縣改名為堯城,後又更名為永定、零泉、相縣。到五代時期,安陽和相州已經融為一體。後周時,出現了“相州彰德軍”的建制,這是安陽直到清末民初被稱為“彰德”的濫觴。

●宋

宋代,安陽城既是安陽縣所在地,也是河北西路相州彰德軍的州治所在。這個時期,一文一武兩個著名人物在安陽留下了遺跡。“文”指三朝宰相韓琦,他曾任相州知州;“武”則指名將岳飛,出生在相州湯陰,今屬安陽市湯陰縣。兩個著名人物都是今天安陽的榮耀,他們身上折射的士大夫精神和精忠報國志向,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

●元明清

金朝在安陽縣西邊新置了一個輔岩縣。元代,安陽縣隸屬中書省彰德路,明代安陽城則是河南布政使司彰德府的衙門所在地,清代改稱河南省彰德府。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