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萬物包括氣候都在變化,這是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動植物物種已經能夠適應這種漸變,這是另一條自然法則。然而,在過去約20年裡,氣候變化的速度史無前例。人類是一個獨特的物種:我們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同時我們在自然界之外,因為我們的行為能顯著地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而且這些變化對人類或其他物種來說,並非總是有益的。
始於200年前的西方工業革命就是最好的例證。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人類的科技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些發展造成了自然界的改變,變化的速度之快及強度之大使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類,都無法適應,讓我們看一下這種現像是如何產生的。
在未受人類活動影響之前,幾千年來,地球的大氣層維持著微妙的平衡。太陽輻射(太陽能)穿過大氣層這層包圍地球的薄層,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氣體吸收了一些能量,這些能量使地球溫暖而適宜居祝地球的大氣層作為一種溫室,利用一些太陽能來溫暖地球,使地球上人類的存在成為可能,剩余的太陽能返回太空。因此,正如我們所知的,適量的熱量能夠維持生命。
然而,工業革命時,人類大量並遞增地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已經破壞了這種微妙的平衡。當工廠,家庭,汽車,發電站等場所燃燒化石燃料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一些其他氣體被排到大氣中,吸收更多的太陽能。經過一段時間,積累到充足的二氧化碳會引起嚴重的全球變暖,打亂原來的平衡。
然而破壞並不會立即產生,氣體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積累到一定程度,但在過去的60到70年裡,全球變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且在過去的20年,變化的速度明顯加快了,甚至還在繼續變快。全球變暖正以明顯的速度不斷加強,就要達到不能後退的地步了,科學家發現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這兩大溫室氣體的含量比過去的650000年這兩大氣體含量更多。
迄今,地球平均溫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0.6℃。然而,地球上各部分的變暖情況並不完全相同。極地部位變暖比較嚴重,這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後果。陸地和水吸收大部分到達的太陽能,而冰層把大部分太陽能反射回太空。溫室氣體的增加使大氣變暖,結果雪和冰越來越少,融化得越來越快,於是形成了一個循環:隨著雪和冰的融化,海洋和陸地吸收越來越多的熱量,使得雪和冰融化得更多。在北極,這個過程最近加快了,速度達到了過去幾十年的10到15倍,大量的北極冰層被破壞,更加快了循環的過程,導致海平面上升。
此刻,讓我們看另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我們發現自然界事物間存在著大量而復雜的相互關聯性和相互依存性,這種相互關聯性以不同的方式作用於北極,使之變暖。生活在最北部地區的人現在正遭受冰雪融化的嚴重後果。在一些地區,房屋和道路建造在永久凍土上,這些凍土是冷凍了幾千年的土地,但現在有報道說房屋塌了,因為那些凍土融化了,一些道路在一年裡的某些時段已經不能通行了。
二氧化碳是一種很普遍的人為制造的溫室氣體,大氣中甲烷要少很多,但它引起的溫室破壞卻要比二氧化碳強很多——大約強20到25倍。二氧化碳和甲烷都被固定在永久凍土中,隨著凍土融化,這些氣體大量地被釋放出來,更增加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
另外,北部氣候變暖導致冬天縮短,人們獵取北極熊,海豹,海像,馴鹿和北美馴鹿的時間就更少。這些動物為他們提供食物,衣服和其他生產資料,其中一些動物以及生活在北部的人賴以生存的魚類,正遷向仍然寒冷的適於他們生存的更北的區域。一些動物甚至快要滅絕了,北極熊就是一個例子:他們將冰作為獵食的場所,隨著海洋裡冰數量的減少,北極熊必須掙扎著到達不斷減少的冰塊上。許多北極熊由於爬不到冰面上而溺水而死。因此,對於在北部生活的人們來說,北極熊之類的動物變得越來越稀罕了。
由於大量的雪和冰面的融化,海平面正在不斷升高。這導致了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嶼,洪水劇烈而頻繁地泛濫。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人們紛紛移居到澳大利亞等其他一些地區。根據預測,海平面大幅度地上升會使荷蘭等地勢低的國家和某些沿海城市如:上海、加爾各答、曼谷、雅加達、布宜諾斯艾利斯被海水所淹沒。
北部氣候變暖所導致的變化很多,以上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它還將改變海灣暖流的流向,這會導致歐洲大陸進入冰期。北極冰層的融化會使海洋中的鹽分減少,海洋環流的模式也將因此受到影響。此外,海洋生物乃至人類的生命安全也將受到威脅。
北部地區發生的一切是全球變暖最生動的力證。然而氣候變暖在世界其他地區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根據資深專家指出1,喜馬拉雅山脈的冰雪數量遠遠超過其它地區,冰雪融化的速度更是驚人。喜馬拉雅山脈是流入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幾大主要河流的源頭。世界上40%的人口依靠著這些河流的供水生存。盡管大量的雪和冰層正在飛速地融化,水量增加,然而,這些最終將帶來洪水和干旱。因此,如果人類不盡快采取措施來抑制全球變暖的話,數十億人口的生活將被嚴重地影響。聯合國發出警告說,那些有干旱,半干旱地區,或者易受旱澇或者荒漠化影響地區的國家更難抵御這種氣候變化的反作用。2氣溫,蒸發作用以及降水量的變化都為洪澇災害和荒漠化提供了條件。正如人們所預料的,近幾年來,以上提到的三種災害在世界各個地區更加頻繁地發生。亞洲,特別是中國,是遭受此類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地區。在上個世紀後半期,亞洲發生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是以前的6倍。而此時,非洲正遭遇到截然相反的情形——干旱。通常來說,陸地上儲存有二氧化碳,用以使土壤更加肥沃。干旱的環境會導致土壤中的細菌快速地分解成有機物釋放出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被釋放進大氣層之中,從而引發無數隱患。過長時間的干旱還會導致土壤的荒漠化。世界上還有20多億的人口生活在干旱地區,而這些地區大多集中在亞洲和非洲地區,並且占據地表面積的40%以上,它們中的很大一部分變成了沙漠。
正如我們中許多人所注意到的,我們正遭受到越來越多暴風雨的侵襲。眾所周知,暖洋海水會使台風變得十分強大(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區被稱為龍卷風或者颶風)。結果隨著海水變暖,暴風雨變得越來越頻繁並且越來越猛烈了。在此之前,某些沿海城市由於周圍環繞的海水溫度較低,免於受到暴風雨的侵害。除此之外,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與氣候變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冰川都是很厚而且非常重的,由此,許多地質學家認為冰川的融化會使陸地地表層以下的壓力隨之減少。壓力減輕所導致的變化將有可能導致地震和火山爆發,而海底的地震更會引起海嘯。
森林自燃在生態系統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如同其他植物一樣,樹木生長的時候會吸收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通過樹木自燃和有機物分解釋放到大氣之中。全球變暖會打破森利自燃原有的循環節奏,氣溫驟升和驟降所產生的化合物很有可能引起火災。美洲覆蓋著大片森林,20世紀後半期,那裡發生的火災是從前的25倍之多。森林火災更頻繁地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全球變暖造成的,並且會反過來促進全球變暖的趨勢,形成惡性循環。
毫無疑問,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生物都將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而那些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正是人類所制造的。許多動植物物種已經滅絕或是正在面臨著滅種的危機。例如,海底的珊瑚礁——大量植物和魚類的棲息地,由於海水溫度的升高,正在漸漸消失。一些水生和陸生的物種都移居到氣候環境好的地區求生。而有些生物卻因為氣溫的升高更易繁殖,但這不一定是對我們有利的,例如:氣候變暖會導致蚊子,老鼠等傳播病菌的動物大量繁殖。
人類,特別是工業化國家的人們,長期以來都將自然界看成只為人類服務的游樂場,我們大動干戈地開發自然界,肆意地從自然中索取我們所需要或者想得到的資源,根本不去想這樣做的後果以及人類承擔有補償和培育自然的責任。
最終我們都會被這樣的巨變所影響,因為我們共享一個星球,共享一個大氣層。美國排出的二氧化碳等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會直接影響到中國,而氣體從中國排出也會使非洲跟著遭殃。北極地區的融冰將導致全世界的沿海城市受害。溫室效應的問題將促使全人類史無前例地聚集在一起,假如我們逃避這個問題,它將最終危及我們的生存。
●附錄:全球變暖相關名詞解釋
IPCC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縮寫。IPCC把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集中起來,對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排放和濃度,以及對全球的潛在影響的科學認知情況進行評估。IPCC定期(大約每5年左右)提出報告,其中對關於氣候變化的認識情況(這個情況在不斷改善和升華)的評價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委員會的第一份報告發表於1990年,第二份在1995年,第三份在2001年,第四份則在2007年4月出版,引起了廣泛關注。
UNFCCC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常常簡稱為“框架公約”)的縮寫。這是一個全球性條約,幾乎所有國家(包括美國)都簽署通過了,因為它們都認識到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所有國家的共同行動。公約規定,富裕國家(由於被列在公約的附錄一裡,又稱“附錄一國家”)應該對溫室氣體排放負最主要的責任,因此它們也有責任首先采取行動,並且幫助那些更脆弱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公約的簽字國同意把它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1990年(專稱是“基准年”)的水平。
CoP
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這個會議一年一度(通常在11月或12月召開),屆時所有締約國家聚集在一起,回顧公約下面義務履行工作的進展,並且就任何必要的新行動達成協議。會議在各大洲之間輪流舉行,最近的一次(CoP12)於2006年11月在肯尼亞的內羅畢召開,下一次(CoP)則將於2007年12月在印尼進行。
京都議定書
在氣候變化的相關詞彙中,這個是人們比較熟悉的,指的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上達成的協議。附錄一國家同意在分國別的基礎上,在2012年底前(第一個承諾期)實現一定比例(與1990年的排放水平相比)的溫室氣體減排。當時美國也加入了條約,並且同意設置一個減排目標。但是,沒過多久,隨著布什政府的上台,美國退出了京都議定書,澳大利亞也緊隨其後。議定書必須得到各國議會的批准,而且只有在至少55個國家批准、且這些國家的總排放量超過全球55%的情況下,它才能生效。這個生效的過程耗費了很長的時間,特別是在美國退出之後,因為單單它的排放量就占了全球了24%。但是, 2005年2月,隨著俄羅斯批准了京都議定書,55%的門檻終於達到了,現在所有的簽字國都開始執行京都議定書。
CDM
京都議定書的一項內容就是為還沒有設置減排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提供進行減排的機會,並且使它們能夠通過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交易機制把排放額度出售給那些已經設置減排目標的國家,這個機制稱為“清潔發展機制”,即CDM。現在已經有許多CDM項目通過談判和批准(他們必須經過兩層批准,在國內是指定的國家管理機構,在國際則是CDM執行委員會)。所有發展中國家的CDM項目管線總造價已經達到10億美元,並且還在迅速增長。大部分在建項目都在巴西、中國和印度等較大的發展中國家。
——摘自《學著與氣候變化共處》,薩裡木爾·胡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