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治理我國退化的生態系統

生態

導讀“三北防護林”曾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20余年的時間裡,中國用了恐怕上千億資金來“築城”,但是收效不大(蘇揚,2003;French, 2004)。綿延上千裡的防護林,現在已經是坍塌的“綠色長城”。種植的樹種都是“楊家將”(楊樹),不僅許多地方的楊樹長成半死不活的“小老頭樹”,而且由於普遍種純林,在發生蟲害時,一倒一大片,僅小小天牛就將寧夏20年的建設成果——� ...

“三北防護林”曾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20余年的時間裡,中國用了恐怕上千億資金來“築城”,但是收效不大(蘇揚,2003;French, 2004)。綿延上千裡的防護林,現在已經是坍塌的“綠色長城”。種植的樹種都是“楊家將”(楊樹),不僅許多地方的楊樹長成半死不活的“小老頭樹”,而且由於普遍種純林,在發生蟲害時,一倒一大片,僅小小天牛就將寧夏20年的建設成果——幾十億株楊樹毀於一旦。這些慘痛的教訓足以說明,大範圍植樹,尤其違背自然規律的造林是得不償失的。即使造林成功,其投入產出比也是不合算的。某旗縣據說用1.5億元造林治理了6%的退化土地。依此類推,我們還得投入21億元才能治理其余的84%退化土地, 這是因為中國草原地區90%的土地面臨不同程度的生態退化(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自然保護司,2000)。即使不考慮時間問題,照這樣下去,國家也要花上萬億元才能治理涉及550多個旗縣的生態退化,這樣的費用任何國家也花不起(蔣高明,2004)。

目前的治理在很多情況下是啃“硬骨頭”,如在荒漠上造林,在北方山區的陽坡“爆破造林”,而在一些很容易自然恢復的地方如四大沙地、北方山地的陰坡與溝谷、南方山地、南方濕地投入的生態恢復費用不大,或者有投入,但是治理上又在很大程度上用人力代替自然力,形成了許多所謂物種單一的“綠色荒漠”。我們應當采勸螞蟻啃骨頭”的做法,年年造林,使之年年見林, 累積起來,我們生態恢復才能有所作為;再加上我們提倡的將城鎮化和生態恢復結合起來,中國的生態環境在不遠的將來肯定能夠改善。在實際治理中,應當改變目前的“一刀切”做法,實行先易後難、分類治理;在治理中,重點是解決社區生存的壓力,釋放自然的恢復潛力;在政策上鼓勵企業參與,逐步形成以生態恢復為主的產業,按照市場規律運行。具體地:

第一,沙地與沙漠的治理沙地可以分成下列兩種類型:①無奈的沙,如阿拉善的西部、新疆的大部分荒漠,對於這種類型,主動的辦法是放棄,即人退出來,使其自然恢復;②能夠適度利用的沙,如渾善達克、鄂爾多斯、科爾沁、呼倫貝爾等,可以利用的沙地中的丘間低地,但要在科技、經費、市場機制等保證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方式。建議國家首先將四大沙地的生態恢復列為重點,它們全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總面積約有150 000 km2,約相當於0.6個英國,4個台灣,恢復後的稀樹疏林草地景觀恰是“薩王那”類型的。可以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的途徑,全面實行退化沙地的生態恢復,並考慮作為其他更高附加值的方式利用,如生態旅游、國際狩獵場所等。經初步估算,10億元就可以建立10 000km2的渾善達克生物圈保護區,將3萬牧民人集中到有交通、水源、信息和教育條件好的城鎮中去,野生動植物按照自然的規律恢復。既可促進退化草原的生態恢復,又能保障治理期間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能堅持此方案3~5年,四大沙地的生態恢復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中國的四大沙地具有破壞容易、恢復也容易的特點,這一點是鮮為人知的。

第二,北方草地的治理我國天然草原占國土面積的41%,是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和綠色屏障(陳佐忠和汪詩歌平, 2000)。草地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措施再加上政策的引導進行綜合治理: ①嚴格載畜量計算基礎上的自由放牧; ②退化草地恢復與改良。政策途徑是鼓勵輪牧、獎勵休牧等。應當采取優惠的措施鼓勵企業尤其是名牌企業(乳業、肉業、加工業等)的加入,形成龍頭產品,當然消費的終端是以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為主的。草原也會因其無污染(天然草原是不打藥不施肥的,另外最重要的是空氣和水中無污染, 這是任何內地環境所不具備的)、動物食物豐富的植物多樣性而使其產品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從而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回報。

第三,農牧交錯區的治理可采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壓縮農田面積,加強科技與經費投入,提高畜牧業的比例,發展奶牛業和育肥等措施。這裡的問題同草原地區一樣,關鍵是其產品的出路,這個出路同樣在城市裡。因此,我們建議市民,停止捐錢來草原、沙地、農牧交錯區造林,與其造成金錢的浪費,還不如以實際行動,發揮“上帝”的購買能力,使這些地區能夠在經濟上“脫貧致富”,既解決了自己的日常消費問題,也解決了退化地區的生存壓力。生態恢復的任務就可以“放心地”交給自然界去做了。

第四,南方退化坡地的治理實際上,南方退化山地在減少人為壓力後,大部分能夠恢復以森林為主的生態系統,實施的難度是如何擺脫社區貧困問題。國家可以通過嚴格的生態評估,確定優先恢復的退化山地與坡地,結合“天然林保護工程”、“自然保護區工程”以及“生態補償制度”,封山育林、育灌、育草。通過農林復合系統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南方山地大農業,根據地方的區位優勢,進行合理的生態產業規劃,如建設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南方貧困山區大多具備比較優美的生態環境,具有非常可觀的生態旅游資源,建立保護區可帶動這類生態系統的恢復。四川九寨溝在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前,藏民是靠山吃飯的,以原始性的破壞自然為代價。1984年建立自然保護區,發展起生態旅游後,所有藏民都變成了生態系統的維護者,大面積的森林靠自然力全面恢復。目前,門票與旅游觀光車的收入兩項,每年就達3億多元。

第五,退化濕地的治理我國現有濕地660 000km2,其中天然濕地260 000km2。但是,由於長期人類活動的影響,濕地被不斷圍墾、淤積,面積日漸減少。如今,我國天然湖泊已從歷史上的2 800個減少到1 800多個,總面積減少36%,國家亟需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護與恢復各類濕地。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使進入環境的水通過生態系統固有的功能,加上強大的科學技術應用,使水資源得到減量使用、循環使用,充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減少水污染。濕地恢復的關鍵是生態環境的建立,一旦水體穩定後,水生植物群落非常容易恢復,在恢復過程中避免使用外來物種。沿湖、沿河、沿海的濕地應當盡量減少太多的人工痕跡,在這方面,荷蘭的經驗值得借鑒。

第六,退化森林的治理我國森林覆蓋率約為14%,但這其中包括一定面積的灌木在內,灌木不是林。要制定全國的適合種樹區域的規劃,以封山育林為主。森林恢復的主要壓力是譙采和放牧,因此,需要采取轉移人畜的辦法保證森林更新。人工林種植,森林樹種要避免單一化,增加林分結構的合理性,使之能夠抗病蟲害、抗營養貧瘠,能夠自我調節。在樹種選擇上,以前多強調速生,實際上在有條件的地方還應大量發展那些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大的傳統本地物種,如東北的“硬雜木”、南方的楠木等。在區域布局上,造林的重點應放在東部山地或部分平原,恢復從熱帶森林到寒暖溫帶的森林,尤其熱帶和亞熱帶的森林,這樣東南的山地如能覆蓋大面積森林後,以及濕地恢復後,可以向干旱的西部從空中輸送水汽,減緩西部的旱情。相反,西部干旱區與半干旱區應停止在草原上和荒漠上造人工林,自然恢復本地的草原與灌木,而要造林的話也應沿河或陰坡低濕的地方,保障樹木的成活和發揮生態效應。


精選文章: 生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