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西安城街巷命名的一些特點

人文地理

導讀明清時期西安城盡管早已不作為首都,但仍是西北重鎮,因此這一時期西安城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它肇基於隋代大興城和唐代長安城的皇城。唐末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原長安城的外郭城與宮城,僅以皇城為基礎改築新城。明初重建西安城,以唐末韓建所築新城為基礎,西、南兩面仍依原城位置,東、北兩面牆垣各向外延伸約三分之一。清代沿用明代西安城,城垣範圍與形制 ...

明清時期西安城盡管早已不作為首都,但仍是西北重鎮,因此這一時期西安城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它肇基於隋代大興城和唐代長安城的皇城。唐末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原長安城的外郭城與宮城,僅以皇城為基礎改築新城。明初重建西安城,以唐末韓建所築新城為基礎,西、南兩面仍依原城位置,東、北兩面牆垣各向外延伸約三分之一。清代沿用明代西安城,城垣範圍與形制因襲明代之舊。明清西安城市的發展,從城內街巷名稱就可體現出來。街巷名稱豐富多樣,比五代至元代有了很大擴充,其中許多都沿用至今。根據街巷名產生的原因,其命名特點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因明清西安府城而產生的街巷名

1.因西安城城門及與鐘樓位置而得名

明清時期,有不少街巷是以西安城的城門以及與鐘樓的位置而命名。如:東門大街、西門大街、南門大街、北門大街,是指從鐘樓至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之間的大街,今簡稱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

2.因郭城位置而命名的街巷

明代修西安城時,在其東、西、南、北四城門外又各修築了郭城,亦稱關城,以守護城門。因郭城位置而命名的街巷有:東郭西大街,還有東郭中大街、東郭東大街,這幾條大街街址在今西安東關正街。東郭南大街,位於東郭城南部,街址在今西安東關南街。此外還有東郭新郭門街、南郭正街、西郭正街、北郭正街等。

3.因秦王府城及滿城位置而產生的街巷名

由明秦王府及清滿城而產生的街巷名有:端履門大街,因直對明秦王府外城正南門靈星門與內城正南門端禮門,地方官員進入王府前到此必先端履整衣,故名。順城巷,因其沿順於清代西安滿城南城牆外而得名。西華門大街,以在滿城西華門內而得名。新城門大街,東西橫街,因西起滿城西面偏北門新城門而得名。

二、因處於什字交彙口而命名的街巷

明清時期西安城不少街巷的名稱因為十字交彙處而得名。如:羊市什字,五味什字,桑柳巷什字、四甲巷什字、撞倒牆什字、夏家什字、柴家什字、麥營什字等等。

三、因民宅聚居以及達官貴人宅第而產生的街巷名

此類街巷名在明清西安城時極多,如:戴家巷、白家巷、八家巷、周家巷、二十家巷、鐵家巷、馬家巷、六十家巷、王家巷、曹家巷、陳家巷、孟家巷、管家巷、康家巷、蔡家巷等等。

四、因行政官署及驛站而命名的街巷

作為西北重鎮,明清時期的西安城內也有相當多官署、驛站的駐地,因此不少街巷的名稱得名於此。如:東廳門,明代至清代,因此街設有西安府清軍廳同知署,又因其在府城東城地區,故得名東廳門。縣坡巷,位於東門大街中段南側,明清時鹹寧縣署在此巷北,以巷東側有坡,故名。庫巷,位於府城北門大街中段路東,以巷西設有馬價庫得名。南、北都統巷,因清代時巷內有駐防八旗長官都統衙門官署,故名。右翼巷,以巷內有清代駐防八旗軍右翼署而得名。驛馬巷,明代時此巷為南面京兆驛的驛馬飼養地,故名。紅旗什字,位於府城東北隅大差市北街與新城門大街東段什字街交叉口處,由於此處為清代八旗駐防軍紅旗汛地,故取名為紅旗什字。南院門大街,位於府城西門大街中段路南,因街北有總督署,與鼓樓北巡撫署“北院”相對,俗稱“南院”,因以為街名,今簡稱南院門。火藥局巷,位於府城西南隅甜水井橫街之西,清代時此巷因設有西火藥局而得名,今仍沿稱。所巷,位於府城鐘樓西北隅,此巷因在元代行省理問所及明清陝西布政使司理問所處而得名,今仍沿稱。糧道巷,因巷北有督糧道署而得名。古京兆巷,此巷以地處長安縣領京兆裡(坊)而得名。舉院門,因北臨明清西安府貢院俗稱舉院正門而得名。

五、因教育機構所在位置命名的街巷

明清時期,西安城內教育機構組織也有多處,有府學、縣學、書院等,一些街巷的名稱因此而得名。如:書院門大街,府學巷,鹹寧學巷,長安學巷,社學巷;還有三學街,位於府城南門內東側,因此街北臨府學巷、鹹寧學巷、長安學巷,三學並依,故此得名,今仍沿稱。

六、因寺廟道觀等宗教因素而產生的街巷名

明清時期西安城內寺廟道觀眾多,以此而得名的街巷也有很多。如:黃龍寺巷、臥龍寺巷、興隆巷、帝君廟巷、三官廟巷、太子廟巷、開福寺巷、慈福巷、湘子廟街、廟巷、太陽廟門、土地廟什字、報恩寺街、八卦巷、雷神廟街、火神廟巷、甘露巷、迎祥觀巷、協天廟巷等等。

七、因社會經濟因素而產生的街巷名

明清西安城內有各種物資生產與交易集散地,許多街巷因此而得名。如:東、西木頭市,明清時期這裡因為是府城木頭市、枋板市而得名。印花園,相傳明清時期此巷以多印染花布而得名。騾馬市大街,因此街為騾馬交易市,故名。東羊市,明清時這裡為羊交易市場,因與西羊市對稱,故名東羊市。案板街,此街因出售案板得名。大菜市,亦稱大差市,明清時為蔬菜交易市場,清代並向滿城提供差役,故名。竹笆市,明清時,這裡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書店、金店等,而以竹笆市最具規模和有名,故名。鹽店街,據傳街因設有官鹽店而得名。五味什字,元明清時,因這裡藥店集中,遂以中藥之甘、辛、酸、苦、鹹五味而得名五味什字。糖坊巷,相傳此街因有糖坊而得名。麥營什字,以多經營麥草店鋪而得名。大皮院,以街上多經營皮業而得名。小皮院巷,因以多經營皮業而巷道又窄小於大皮院街而得名。炮房街,相傳明代此街因多開紙炮作坊而得名。面王巷,據傳此巷有王姓人開設面坊而得名。粉巷,明末清初,因此街面粉作坊較多,故名。

八、因少數民族因素而產生的街巷名

明清時期西安城內居住著眾多少數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多呈聚居形式。因此而有了回回巷,一說位於府城東南隅小廟巷次南,此巷為回民聚居區而得名;一說位於西郭城正街中段路南,東西巷,在八家巷之西,因回民聚居而得名,今稱南小巷。

九、因歷史典故及民間傳說而產生的街巷名

此類街巷名也相當多,如:下馬陵,此地原有董仲舒墓,相傳昔漢武帝幸宜春苑,每至董仲舒墓則下馬,又說其門人與儒士過其墓皆下馬,俗稱下馬陵,故名此街為下馬陵,今仍沿稱。臥龍巷,此巷東臨原唐興慶宮,而興慶宮原為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王宅“龍潛”之地,興慶池又稱為黃龍出現的“龍池”,故得名臥龍巷。

十、采用數字命名方式

清代西安城內有許多街巷直接以數字命名。如:以東門大街大差市為界向南依次有頭道巷、二道巷,直到九道巷。以府城東北隅明秦王府內城外東側為界,向北依次有西一巷至西十巷,東一巷至東九巷。以府城東北隅明秦王府外城東牆外側為界,向北依次有一條巷至六條巷。此外,還有府城北門大街路東處的頭條街、二條街、三條街,等等。

十一、因地理地形因素及景觀因素而產生的街巷名

1.因地理地形因素而產生的街巷名,如:轆轤把巷,以巷道彎曲形似轆轤把而得名。鴨子坑巷,因巷東地勢低窪積水俗稱鴨子坑而得名。澇巷,此地因地勢低窪,常積水成澇,故名。十三拐,因巷多拐,故名。甜水井街,明清時期因此街有甜水井而得名。駱駝巷,此巷因北短南長,中段斜曲,狀如駱駝,故名駱駝巷。等等。

2.因景觀因素而產生的街巷名,如:東柳巷、西柳巷、南柳巷、北柳巷、中柳巷,因其巷多植柳樹而得名。柏樹林,因明正統(1436—1449)年間,西安知府孫仁益在文廟四周廣植柏樹,此街由此得名。龍渠灣,因其巷臨通濟渠彎道處而曲斜,蜿蜒如龍,故名。大蓮花池街,因其西臨明秦王府蓮花池而得名。棗園巷,因巷內有棗園而得名。柿園巷,因巷內有柿園,並在柿園坊而得名。東棗刺巷,明清時因西傍貢院,而貢院圍牆皆插棗刺而得名,與東棗刺巷對稱的為西棗刺巷。

十二、因訛傳而演變的街巷名

由於語言的地方性差異大,人們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許多街巷名就被訛傳下來,讓人們幾乎不曉得它們的本名。如:索羅巷,該巷原在唐興慶宮遺址內,傳說此處廣植娑羅樹,系宮中娑羅園,故後世稱娑羅巷。娑與索同音,逐漸被後來人傳為索羅巷。大麥市街,明代稱北橋梓口,清代在東側為綠營回族士兵禮拜而建營裡寺,此街改稱大門口,亦稱大門寺口。後因西安回族居民“門”近“麥”音,改名大麥口,後演變為大麥市。香米園,北宋時此地有寇准花園,因軒門上刻有“香墨”二字,後演變為香米園。等等。

綜上所述,對於明清時期西安城內街巷的命名似乎可以發現這樣的規律:首先,街巷的命名呈多樣化,而並不是單一方式,這從上面所列名稱就可看出。其次,街巷的命名經常以突出的標志性場所或文化景觀而來,如官署、寺廟、市嘗風景區等,讓人們一看就明白那些街道的主要特色。第三,街巷的命名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上述許多街巷名是從前代沿襲下來並且大多沿用至今。由於歷史的積澱與傳承,西安城內的街巷名稱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反映與見證了城市發展的多方面內容,也是古城西安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遺產。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