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古代的盜墓者未能打開乾陵,但在1949年後差點就讓發掘了,如果不是周恩來總理的兩次斷然否決。1960年開始的乾陵墓道考古來說,當時陝西方面還專門成了“乾陵發掘委員會”。正式考古的時間是當年4月3日,那天是陰歷三月初八。雖然是星期天,而且再有兩天就是清明節了,考古工作者熱情很高,不願等,一批准後就立即動手。經過整整40天,到5月13玄宮隧道發掘清理完畢,未發現地宮被盜掘過的痕跡。這讓考古人員很興奮,地宮中一定會有驚人的發現,決定深入下去,擬打開金剛牆,進入地宮,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歷史學家郭沫若,支持這一計劃。但發掘帝王陵得經過國家的批准。陝西方面遂派專人,帶著《乾陵發掘計劃》趕赴北京,向中共中央及文化部等有有關領導請示彙報。郭沫若甚至當面對周恩來總理陳述了發掘乾陵的意義—— “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裡!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後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1乾陵裡葬了兩位皇帝,隨葬品之豐厚自不待說。而且,迷失多時的《蘭亭序》也極有可能在裡面。不只郭沫若,當時有不少知名人士,都希望盡早挖掘乾陵,使沉寂千年的典籍文物,再現人間。但周恩來不愧是大國總理,他在發掘計劃沒有寫上“同意”、“不同意”的例行文字,深情地寫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當時,因為明定陵還引發了一場發掘帝王陵熱。國務院及時出台了關於“全國帝王陵目前先不要發掘,一切力量集中於工程地區,配合清理文物”的決定指示。經陝西省人民委員會研究決定,停止了對乾陵的進一步發掘工作。乾陵發掘委員會依原樣重新鋪砌隧道石條,填平夯實封土,恢復原樣。同時在隧道周圍修築排水溝,防止山水注入,以起保護作用。1973年,郭沫若再次提議挖掘乾陵,又被周恩來否決:“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1為此,郭沫若心裡很遺憾,寫寫下了一句詩:“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新篇”。2000年,陝西方面又以省政府的名義,再次向國家呈報了乾陵發掘報告,理由是“搶救性發掘是保護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但還是被北京否決了。前兩年發掘乾陵的呼聲再起,引起的爭議也超過以往,但最後北京仍不表態。1960年代周恩來否決了乾陵發掘計劃後,有心的考古人員在墓道的入口處,栽了一棵小松樹,已留下標記,希望有朝一日給後來的留下點記號。如今,這棵當年的小松樹已成大松樹,傲然臨風,游人還可以看到,但有幾個人知道埋在這樹底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