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歷史上10大驢友

戶外

導讀1、杜環杜環是一萬余唐軍俘虜中的一員,他是作為隨軍書記官參與怛羅斯戰役的。杜環在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內游歷、居住有十多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到過摩洛哥的人。在當時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裡,他不但發現那裡已有來自中國的綾絹機杼,還親眼目睹一些中國工匠(金銀匠、畫匠及紡織技術人員)在當地工作。杜環在中亞、西亞乃至� ...

1、杜環杜環是一萬余唐軍俘虜中的一員,他是作為隨軍書記官參與怛羅斯戰役的。杜環在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內游歷、居住有十多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到過摩洛哥的人。在當時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裡,他不但發現那裡已有來自中國的綾絹機杼,還親眼目睹一些中國工匠(金銀匠、畫匠及紡織技術人員)在當地工作。杜環在中亞、西亞乃至北非等阿拉伯帝國境內游歷、居住了十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到過摩洛哥的人。公元762年,杜環結束了其游歷生涯,隨商船在廣州登岸,回到了中國。2、張騫漢族,字子文,漢中郡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他兩次啟程前往邊遠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在進行這些冒險行動時期,他在匈奴度過了幾年囚犯生活;他觀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狀況;他注意到在大夏有中國貨;他派代表遠至粟特,甚至安息。3、汪大淵汪大淵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他自幼懷有大志,欲效法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游歷祖國名山大川,考察風俗,記載物產。至順元年(1330),年僅二十歲的汪大淵來到南方最大的商港福建泉州,這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他首次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幾十國,渡地中海出紅海,橫渡印度洋,前後歷時五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又進行第二次遠航,歷時兩年回到泉州。汪大淵廣見博聞,沿途作有詳細記錄,並作古體詩百韻,至正九年(1349)整理編成《島夷志》,為中國古代航海家親歷而手記之始。汪大淵回到南昌後改成《島夷志略》印行。《島夷志略》分為一百條,涉及國家和地區二百二十多處,史料的真實性和範圍的廣泛性,超過歷代官、私著述,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及海道諸國歷史、地理有重要價值。西方許多學者研究此書,並譯成多種文字。在汪大淵到澳洲近二百年之後,歐洲人才知道有這一大陸。4、錢泳錢泳原名鶴,字立群,號梅溪居士,無錫人。生於1759,卒於1844,享年85歲。錢泳出身於名門望族卻不事科舉,這到底是因為家裡有錢,不用稻粱謀,還是因為個性使然,已無史料可查。這在今天也有點不可思議。這就像現在的孩子能考大學卻執意不考。也許正因為如此,錢泳才會行萬路裡,讀萬卷書,不人雲亦雲,也才會年過八秩仍著述不輟,身後留名史冊,為我們無錫人世代引以為驕傲。說錢泳退隱歸裡,是指他年方弱冠即離家遠行,長年游幕異鄉,足跡遍及直隸、山東、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五十年後才回歸故裡,過起隱居生活來。通常讀書人所說的退隱,是指做官的年老多病,做不了官了,回家頤養天年;或者是耿直氣盛,不為五鬥米折腰,歸去來兮,還自問胡不歸;而錢泳的退隱與這些人不同,因為錢泳一輩子沒做過官,甚至從未考過舉人進士,故比之於做官的退出官場,更像武林人退出江湖。錢泳是清代著名學者,生前精通金石碑版之學,尤善篆書。即便到了二三百年後的今天,他的墨寶亦隨處可見;如揚州的明月樓,常熟的錢牧齋墓,不一而足。5、徐霞客徐霞客是中國明代(公元1368-1641)末年的旅行家、地理學家。1587年1月5日,他出生於中國東部江蘇省江陰市。當時中國的封建制度已趨衰弱,資本主義有了萌芽,探索自然、重視考察的風氣開始興起,徐霞客順應時代的潮流,走上了實地考察、研究自然規律的新方向。徐霞客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喜好奇書。長大後,徐霞客一反傳統,他不參加科舉考試,不入仕途,不追求功名利祿,21歲開始出游,30多年間歷經艱險,他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考察了許多名勝古跡,山川源流,風土文物。他在考察中堅持徒步,很少騎馬和坐船,使他更能深入人跡罕至的窮鄉僻壤和深山大野。考察時,他隨時記錄,描寫。他的記錄都是以日記的方式寫下來的,十分詳細地記載了他每日的行程和觀察所得,有時也包括他對一個地區特點的論述、評論。他有敏銳的觀察力,更有不怕一切艱險的精神。有人描寫說他攀援登高時像一只猴子,探索洞穴時像一條蛇。特別是他寫得一手好的散文,描寫自然景物逼真生動,富有感染力,記述各種地理現像,又有精確簡明、刻畫入微的特點。正是這個原因,他的野外考察記錄,才受到一些人的重視,作為文學讀物,爭相傳抄。他去世之後,人們把他的記錄加以整理,編定成冊,定名為《徐霞客游記》。《徐霞客游記》是部日記體裁的地理名著,後來逐漸發展成手抄本和刻印本30余種,共62萬多字,包括名山游記、西南游記、專題論文和詩文,描述的內容涉及地貌、地質、水文、氣候、動植物、歷史地理、社會政治經濟、民族風俗等方面的知識,尤以地貌、水文、植物等內容為多,也是最富有地理價值的部分。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廣泛系統地記載和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巨著。6、玄奘,鑒真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宗教旅行,莫過於玄奘的西游和鑒真的東渡。他們把中國文化傳播到西方和東方,同時也把西方和東方的文化介紹到中國。玄奘於公元627年從長安出發,經新疆、中亞、歷經險阻於628年夏末到達天竺即現印度的西北部,他在那裡游歷佛教聖跡,調查中國的物產傳進印度的經過。玄奘用5年時間研究佛學理論,鑽研婆羅門教經典以及印度方言,於645年帶著657部梵文佛教書籍,經由西域回到長安,完成了世界史上一次最偉大的宗教旅行。次年由其弟子筆錄寫成一部《大唐西域記》,以生動流暢的文筆,敘述了玄奘耳聞目睹的138個國家的風俗、信仰、生活情況。近百年來這部著作已被譯成英、法、德、日等國文字,介紹到全世界。玄奘還把中國的《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傳到印度。在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內,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玄奘遺像和他那些博大精深的譯著作。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就是根據玄奘西行取經的史實演繹寫成的。與玄奘相似的另一次宗教旅行是唐代高僧鑒真於天寶元年東渡日本,他把盛唐文化全面介紹給日本,對日本的佛學、建築、雕塑、書法、工藝技術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如鑒真曾參與了日本唐招提寺的規劃興建工作,該建築結構精巧、氣勢宏偉,體現了唐朝的建築風格。至今,唐招提寺不僅是中日友誼的像征,也是中外游客共同向往的地方。7、司馬遷司馬遷是漢代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不朽歷史巨著《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且“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能寫出這麼一本書與他一生游歷有著密切關系。司馬遷出門旅游不是簡單的游山玩水,也不像現在國內干部專揀風景名勝打著開會名義行游山玩水之實。他是實打實借著游歷的機會做學問,在實地考察中檢驗書本上的知識正確與否,搜集歷史材料著書立說。因此,他的旅游計劃得到老爹司馬談的贊同和支持。就這樣,他在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元朔三年)開始了他的全國性大游歷。8、鄭和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腊、蘇祿、 彭亨、真腊、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文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鄭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外交通商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紀念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裡,至今還保有紀念鄭和的寺廟和勝跡。鄭和七次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歐洲航海家哥倫布、華哥達·伽馬的海上活動,都比鄭和晚得多,他們幾次航行,人數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噸位最大的僅120噸。在航程、規模、組織等方面,鄭和都超過這幾個歐洲航海家。9、乾隆作為皇帝,縱有家國大事萬千,亦六下江南,可見其對旅游的熱衷,尤其是對江南文化的追慕,同時也正是這些旅途造就了清朝的康乾盛世!說起乾隆南巡,從官方的史籍到民間的野史中,都有許多描述:或是說他修築堤堰,功澤千秋;或說他把國家大事都扔給手下大臣,自己迷戀在江南美景中;或說他風流成性,揮霍無度……總之眾說紛紜,褒貶不一。10、孔子孔子周游列國,歷史上早有記載,這對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儒家思想對於中國人的旅游觀念更是影響深遠。儒家主張和看重近游,是因為這種短途旅游既可達到健康身心和陶冶性情的目的,又可和家人同享天倫之樂。然而儒家並不是無條件反對遠游。按孔子的表述分析,父母去世後,兒子遠游自然不在限制之列。因為儒家學說以重人倫為核心。父母在世之日,兒子久游不歸,一則令父母擔憂;二則兒子也不能對父母盡關心贍養的義務。孔子只是要求做兒子的出門之前必須制訂好游覽計劃,把游覽路線、時間、何時歸來這類情況告訴父母,使父母心中有數。同時,孔子也十分重視遠游的作用,把它視為擴大閱歷,結交名流,增進學問的重要途徑。儒家思想的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旅游文化,孔子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開創了儒家人本主義的“比德說”旅游觀。他將山水與不同思想修養、氣質特點、個性品格緊密聯系起來,使山水人格化、氣質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賦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過游覽山水達到娛樂、長壽的目的。與孔子開創的注意道德價值的旅游觀——“比德說”相左的,是老莊開創的注重個性情感的旅游觀——“情感說”。與儒家同時代生衍,並深深影響著我們民族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精神面貌的道家思想,以其“清靜無為”的消極出世態度書寫了另一種逍遙自在的去追求順應自然、返樸歸真的旅游審美文化。

精選文章: 戶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