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種行業是受到人類特別尊重的,那就是郵政。郵政無處不在。它承擔著世界性權威的、公認的、神聖的信息傳遞業務。在中國的歷史上,對於郵傳、郵驛的建設和發展,是十分卓越的。可以這樣說,完整的郵傳、郵驛體系,實際上對於促進和鞏固中國兩千多年大一統的格局發揮了重大的貢獻。
中國唯一用“郵”字冠以城市名的,就是江蘇省的“高郵”,可謂是“華夏一郵邑,神州無同類”。 早在秦代(公元前223年),朝廷就在此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 漢代(公元前118年)建立縣治,迄今已有2100多年。到了明代,朝廷在高郵城擴建了驛站,命名為“盂城驛”(盂城是高郵的別稱),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驛站。近年來,中國郵政部門在這裡舉辦過多次全國性和國際性的郵政學術、紀念會議。所以,至少喜歡集郵的朋友,應當到高郵去看看的。
最近,我終於有機會前往高郵。從上海乘大巴,沿著高速公路,過江陰長江大橋,一路上都是高速公路,所以4個半小時就到了,一點也不感到遠。
●盂城驛,中國之最

盂城驛,它是中國歷史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郵驛,因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盂城驛,建於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位於高郵城的南門外。盂城驛原來的規模比現在要大好幾倍,有正廳五間、後廳五間、送禮房五間、庫房三間、廚房十間、馬神廟一間、馬房十二間、前鼓樓三間、照壁牌樓一座等等。驛北為驛丞宅,驛旁秦郵公館,堤上有迎賓房的皇華廳,東南有馬飲塘……
中國的驛站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功能是:一、供過往使臣投宿,相當於現在的政府招待所、賓館。凡持有“驛關”的官員,可按官階高低及僕從多寡,免費享受驛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車、夫馬;二、是郵送過境公文。盂城驛是我國古代南北大動脈--京杭大運河上的一處重要的水上和陸上的雙重驛站。1995年當地政府修復了盂城驛,並對外開放。現在人們看到的只是其中的幾分之一,而不是全部,可見過去它規模之宏大,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驕傲。
由於接待南北來客,所以當年還有“盂城驛宴”。如冷菜有鴻雁傳書、雪泥鴻爪等,熱菜有馬蹄踏雷、魚傳尺素、龍舟載寶、快馬揚鞭等,點心有玉兔望月、步步升高、四喜迎賓、黃金碎銀等。
●這裡出土了比甲骨文早一千年的文字
高郵所處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它在歷史上是中國南北交通運輸線上一個繁華的交通要道。13世紀,意大利威尼斯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就贊譽高郵“城市很大,很繁華”。除了盂城驛,高郵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類史前文化的“龍虯莊遺址”;省級文保單位4個:天山漢墓群、唐代鎮國寺塔、宋代文游台、明代淨土寺塔;另外還有吳王夫差修築的古邗溝、宋代城牆和明代奎星樓、秦少游故裡、清代二王故裡等59處名勝古跡。
龍虯莊遺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江淮東部地區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距今5000-7000年的歷史,占地4萬多平方米。該遺址被列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它的發現為探索研究江淮平原的史前文化、生態環境、經濟生活以及稻作農業的發展,均有重要意義。
遺址出土的陶文,2005年1月有考古學家研究認為,比甲骨文年代還要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而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現在,人們在遺址上建起了展覽館,復原了一些遠古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讓我們重溫和感受人類文明之初的環境,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文明。
文游台,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宋(976年),築於東山頂上。公元1084年,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1037年—1101年)途經高郵,與當地的名人孫覺、秦觀、王鞏聚會於此,喝酒論詩,從此“四賢聚會”傳為美談,“文游台”因此得名。
鎮國寺塔,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唐代僖宗年間(874年—888年)。塔高34米,7層,平面呈方型,磚砌仿樓閣式,有“南方大雁塔”之美稱。由於京杭大運河的改道,鎮國寺塔如今屹立在大運河的中心島上,巍峨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