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甘——萬塔之城

景點

導讀當今世界矛盾無處不有,甚至連文化遺產保護也被卷入政治旋渦之中。緬甸的政治生態惡化導致聯合國拒絕向它提供必要的援助,亦拒絕批准緬甸政府提出的保護蒲甘文化遺產的申請。對於在蒲甘興建旅游設施開發旅游,緬甸國內外專家學者一直存在著不同看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也頗有微詞,認為修築公路破壞了蒲甘的整體面貌,蒲甘正面臨著開發旅游項目和保護歷 ...

當今世界矛盾無處不有,甚至連文化遺產保護也被卷入政治旋渦之中。緬甸的政治生態惡化導致聯合國拒絕向它提供必要的援助,亦拒絕批准緬甸政府提出的保護蒲甘文化遺產的申請。對於在蒲甘興建旅游設施開發旅游,緬甸國內外專家學者一直存在著不同看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也頗有微詞,認為修築公路破壞了蒲甘的整體面貌,蒲甘正面臨著開發旅游項目和保護歷史原貌的兩難選擇。

蒲甘(Bagan)是驃族人(Pyu)最後的京都。驃王自從室利差達羅(Criksetra)遷至坦泊地巴之後,便一蹶不振,後為緬族人征服。

公元1044年阿律耶陀統一全緬甸,建立蒲甘王朝,也統一了佛教。印度的佛教由孟族人帶入緬甸之後,當時的人民對宗教很虔誠,為了死後能上天堂,到極樂世界,貴族以及奴隸主致力於建佛塔,耗費巨大,這並非一般勞苦大眾所能辦到。

蒲甘王朝在其統治的243年(公元1044~1287年)中共建了大大小小四千四百多座塔,現在保存下來的僅有兩千二百多座(有的統計說,蒲甘王朝建的塔有4萬座,現存有五千多座)。蒲甘王朝給蒲甘帶來了黃金歲月。蒲甘也因此成了佛塔之林。七百多年後,蒲甘成了緬甸著名的旅游勝地,到蒲甘看佛塔也成了重要的旅游活動項目。

當時用來砌磚的材料只是石灰、牛皮膠、榅桲果及白皮合歡樹皮混合成泥漿來接合磚石,沒有用鋼筋水泥和鐵釘(當時還沒有此類建築材料)。但蒲甘的佛塔寺廟建築大部份至今仍非常堅固。然而,為什麼當時老百姓的住房和皇宮建築均沒有保存下來呢?這是因為當時皇庭不允許老百姓用磚石來建房屋,只能建簡陋的屋宇,所以在蒲甘地區今日才看不見民房,當年的皇宮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而視野所及之處都是佛塔寺廟。

蒲甘是緬甸十大手工藝的集中之地,同時又與東南亞聞名於世的古跡之印尼的波羅浮屠、柬埔寨的吳哥窟等並列,同負盛名。在蒲甘寺塔內的牆壁上還繪有精湛的壁畫,這些壁畫都是以佛的本生經故事為題材。釋迦牟尼在印度誕生、成佛、涅磐。佛教由印度傳入緬甸,而緬甸當時的藝人工匠多數為印度人,所以最早期的佛像(尤其是臉型)及寺塔等建築均受到印度建築藝術的影響,直到13世紀才逐漸擺脫印度建築藝術的影響,出現緬甸獨特的建築藝術形式。

緬甸佛塔的裝飾,一般以獅(像征權力)、大像(像征戰勝一切敵人)、猴(保護神)、蓮花圖案(像征純潔)為基矗

蒲甘是歷史名城,也是緬甸古代最著名的蒲甘王朝的國都。公元9世紀,緬甸中部的巴瑪人(Bamar)在蒲甘一帶崛起,建立國家,首都就在蒲甘。緬甸王朝的幾代君主信奉的是萬物有靈與大乘佛教混合的教派。這教派的教規以及一些惡習因國民反對而得不到發揚。阿律耶陀王在1044年建立了蒲甘王朝,決定換一種文明的宗教,強化自己的統治。

下緬甸的孟王建都在直通(達通)市,信仰從印度傳入的小乘佛教,國民普遍接受這一信仰。阿律耶陀王就派使者到直通市,索取三藏經。孟王不僅不答應,還侮辱了使者,驅逐出境。

阿律耶陀王勃然大怒,於1057年派兵攻打直通,3個月後直通被攻破,孟王摩奴訶被俘,阿律耶陀王帶回三藏經30部,同時帶來孟國的僧侶和各類工匠,開始在蒲甘弘揚小乘佛教,建塔,並定為國教。阿律耶陀王宏才大略,在蒲甘發揮的影響力傳遍全緬甸,成為緬甸歷史上最著名的君王。同時也掀起了蒲甘的建塔潮。

蒲甘佛塔中,以瑞西貢最出名,此塔是阿律耶陀建的,塔內珍藏有佛牙,是一座金塔,也是蒲甘最早建的塔,1059年開始興建,直到阿律耶陀王死後才竣工。這座宏偉壯麗的金塔是阿律耶陀國王的豐碑之一。

傳說蒲甘塔林中,有佛牙的塔共有4座,除瑞西貢塔之外,另外3座是丹吉當塔、羅迦南達塔和古隱當塔。此3座塔比瑞西貢金塔規模小一些。

阿難陀塔也是名塔之一,塔內的佛像千姿百態,塔內的浮雕、壁畫以及各種圖案在其他塔中罕見。有人稱這是緬甸的“龍門石窟”。

大彬瑜塔規模大、保存完整,亦是名塔之一。以上的塔和蒲甘其他的塔,供奉的臣像、坐佛、立佛,多是緊身袍服,左肩披襟,有的頭戴玉冠,這是受印度的小乘佛教藝術的影響。自蒲甘王朝後,小乘佛教傳遍緬甸各地,為緬甸統一起了很大作用。

現在的蒲甘市,已成為一個單純的旅游城市,常住人口不多,方圓數十公裡的荒漠中,全是古樸風味的佛塔,那種蒼莽荒涼,像在細訴時代的興衰變遷,感覺格外動人。要在蒲甘看遍所有的佛塔談何容易,一般游客只能走馬觀花看看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十多座。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