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有2700多個民族。雖然大多數民族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步,但也有不少民族至今還處於原始生活狀態,保持著極其奇特的生活習俗。在非洲中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就生活著這樣一支幾乎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他們就是俾格米人。
●世界上身材最矮的人種
俾格米人又被稱為“小人族”,因為他們是世界上身體最矮的人種。俾格米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只有1.42米-1.45米,女人一般比男人矮10釐米左右,體重不超過40公斤。俾格米人至今仍過著游獵生活,居無定所,但社會分工非常明確,男人狩獵,女人采集野果。他們的住房也很簡陋,用樹枝和一些蒿草搭成圓錐形房屋。
蒙貢壩,是中非共和國南部的一座城市,坐落在美麗的姆班吉河畔,是俾格米人原始部族的聚居地。俾格米人的膚色較一般黑人淺,並非黑色,而是一種淡淡的淺棕色,通常赤身裸體,只在腰部束一塊很窄的布條。除了身材特別矮小,俾格米人在外形上與一般黑人無異:短而彎曲的黑發,橢圓形的臉龐,扁平的額和鼻子,厚厚的嘴唇向外翻起,在棕色皮膚的映襯下,牙齒顯得特別潔白。
俾格米人過的是游獵生活,一個地方的食物吃光了,就要另覓新的居住地。部落遷徙時,俾格米人全部落出動,用砍刀、斧頭、鋸等簡陋的工具,先將灌木和較小的樹木砍倒,而那些高大的樹木,實在無能為力,就上去砍掉樹枝,再放一把火燒掉。他們憑借簡陋的工具開墾出一大塊空地來,然後散落地蓋起幾十個又矮又小的半圓形“窩棚”,這就是他們居住的村莊。一般村民的住宅,窩棚的建造非常簡單:把一條條富於彈性的樹枝縱橫交錯,兩端插入土中,編織成一個直徑1.5米,高1米左右的半球形的大罩子,用藤條牢牢固定,上面再蓋上一層厚厚的香蕉樹葉、油棕櫚葉子當瓦片,即大功告成。每個窩棚都在背向太陽的一面開一個約60釐米高的方洞,作為門。俾格米人每天從這個門洞爬進爬出。
在俾格米人窩棚裡,地上一般都均勻地排列著六七根手臂粗的木混。這些木棍就是俾格米人的床鋪,睡在木棍上可以避免皮膚直接與土接觸,減少濕氣的侵襲,而在“床”邊香蕉葉上面的那些毛茸茸的毛毛蟲和圓鼓鼓亮晶晶的白螞蟻,則是俾格米人最喜愛的“高級食品”。
通常情況下,部落酋長的“宮殿”會蓋在村莊的正中間———一幢長方形的茅草屋,猶如鶴立雞群,十分醒目。酋長“宮殿”前留著一塊空地,上面橫臥著幾根很大的紅木,俾格米人經常坐在紅木上商議部落大事、聊天。
俾格米人的村莊更像是一個天然的游樂場所:一條清澈的小河在原始叢林中緩緩地流淌著;一棵棵參天大樹伸展出的枝椏,遮住了灼熱的赤道陽光。善於就地取材的俾格米人,用樹干制作成翹翹板,利用大樹上掛下來的手腕粗的藤制作成獨特的秋千。部落裡的孩子們在上面盡情地戲耍。
●勤勞勇敢的俾格米婦女
在距離村莊不遠處的河邊,幾位俾格米婦女將一種富含纖維的植物根放在樹樁上,用木棒槌狠狠地槌打,再放入河中清洗一番,再槌打,這樣多次反復之後,那樹根就變成柔軟潔白的“棉紗狀”了,然後將它編織在一條薄而柔韌的白藤上,就成為一條獨特的短裙。
俾格米部落裡的男女有明確的分工,男人以狩獵為生,婦女則從事采摘野果、抓蛇捕魚、種植一些木薯、香蕉等工作。別看她們身材矮小,頭上能頂幾十公斤重的香蕉,攀樹的技術令人驚訝,還要擔當撫養孩子的重任。
俾格米婦女在捕魚時會唱一種很奇特的歌,調子忽高忽低,歌詞也不固定。伴隨著歌聲,她們先用樹枝、野草、泥巴在一小河的兩端各築一道小堤壩,然後用木勺、臉盆奮力戽水。隨著兩臂不停地揮動,河裡的水慢慢地干了,一條條活蹦亂跳五顏六色的熱帶魚、烏鱧魚,鯰鮐魚露出水面,在泥漿中掙扎著。女人們一邊唱歌,一邊用靈巧的雙手將活蹦亂跳的魚兒抓起裝入魚簍內,一個個滿身都是泥漿,臉上露出了豐收的喜悅。
兩位中年婦女伸了伸腰肢,走上岸來。她們用手抹去乳房上的泥漿,從草叢中抱起孩子喂奶。草叢中一字排開,躺著幾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原來,因為長年累月生活在茫茫原始叢林中,為了防止意外,俾格米婦女外出勞作時,大多集體行動,還得把孩子帶在身邊。
這時,猛地從草叢中竄出一條手臂粗的烏梢蛇!一位年紀稍大的俾格米婦女飛快地抓住了蛇的“三寸頭”,毫無驚懼之色,神情輕松,動作麻利、自如,就像隨便抓住了一條鯉魚。凶狠的烏梢蛇也不示弱,死死地纏著她的手臂,兩位姐妹忙過去“助戰”,費了好大的勁才將蛇拉開。再用力往後一拽,蛇的骨架就散了。接著,她們用小刀利索地剝去蛇皮,燒起篝火,將蛇放在火上一烤,切成一段段的,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小人族”
傍晚時分,全部俾格米人都回到了密林裡的“小村莊”。
婦女們點起了篝火,將勇士們剛獵獲的獸肉掛在木支架上,烘烤起來。頓時,空氣中充滿了誘人的香味。待肉烤熟,俾格米人就從鍋裡盛出木薯糊,就著獸肉吃起來。等“盛宴”結束,還有更精彩的“歌舞篝火晚會”在等著他們呢!
別看俾格米人身材矮小,可是他們個個長得特別結實,而且手臂顯得特別長,這可能是長期攀援狩獵生活的結果吧。俾格米人還喜歡在手臂和胸脯上刺花刺紋,全身赤裸的身上似有一層細細的絨毛。更值得一提的是,生性樂觀的俾格米人個個都是天生的舞蹈家。
他們采來翠綠的香蕉葉,平鋪在地上,又從各自的窩棚裡棒出一包包用干香蕉葉包裹的“化妝品”———紅、黃、紫、棕、黑等顏色的泥土。然後將各種顏色的泥土放在香蕉葉上捻細,加少量的水拌成糊狀泥漿,塗抹在臉、胸和手臀上,因為沒有鏡子,還得互相幫助,作最後的修飾。俾格米人的“演出”服裝也是隨心所欲別具一格。不論男女老少都赤裸著上身,有的姑娘在胸脯扎上一條帶葉的綠色藤條。下半身基本是裸體,有的姑娘穿著植物纖維制作的“短裙”,有的在臀部縛一束帶葉的樹枝或茅草。孩童們則掛上像牙珠串成的項鏈。
隨著酋長一揮手,參加舞會的男人女人、老老少少,上百人圍成一個大圓圈,伴隨著長鼓和“利肯貝”(一種用扁平木匣子和鋼絲制作而成的古老樂器)的“咚咚”“當當”之聲,翩翩起舞。舞者顫動胸部,扭動腰肢,邊歌邊舞,節奏愈來愈快,不時還倒地滾翻。那縛在臀部的茅草、樹枝,如尾巴不斷搖擺著,別有一番情趣。接下來,幾位部落裡公認最漂亮的俾格米姑娘,在長鼓和“利肯貝”的伴奏下,以緩慢的節奏和生動細膩的舞姿表演采摘野果、捕蛇、抓免等一些生活情景,舞姿優美,形態逼真,把舞會推向高潮。
俾格米人十分熱情好客,一旦有部落之外的客人或探險旅游者來訪,酋長不但親自接見,而且還會安排晚宴、舞會來景地主之誼”。有時,客人們為了感謝俾格米人的熱情款待,會留下一些小禮物,諸如阿司匹林、火柴、食鹽(中非食鹽奇缺,比白糖還要貴)等送給酋長。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部落酋長就會叫每戶采來一片香蕉葉鋪在地上,當著眾人,將這些小禮物平分到戶,決無“以權謀私”之嫌。
中非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裡只有5個人,由於種種原因形成了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然而,俾格米人卻不同於中非其他民族,至今仍嚴格執行一夫一妻制。不過,他們婚姻的基本條件是“以人換人”———男人欲娶某個女子時,必須將自己的姐妹或堂姐妹嫁給女方的兄弟或堂兄弟。因而,俾格米人近親結婚現像非常普遍。結婚時,全部落的男女老少,歡聚一堂,翩翩起舞,以示慶賀。由於生活在熱帶原始森林,他們發育快,成熟早,壽命短,平均壽命在30歲左右,男女雙方在11歲左右就可以結婚。
俾格米人沒有文字,也沒有貨幣,習慣於以物易物進行交換。他們用獸皮、像牙等獵物,與“大個子”民族交換食鹽、火柴、砍刀等必需品,不過,在交換中吃虧的總是俾格米人,有時一條蟒蛇只換回幾盒火柴,一張珍貴的獸皮只調換幾兩食鹽。
●矮人矮小之謎
正如著名的美國女探險家尼科爾所說:“人類是天生的征服者。可能只有我在中非共和國遇到的俾格米人例外,他們忠厚寬容,很少使用武力……”在人類征服太空,電視、冰箱、電腦、小汽車進入中非首都班吉市千家萬戶的今天,居住在蒙貢壩原始叢林中的俾格米人,卻仍停留在原始部落社會。
據統計,當今世界上尚有20萬左右的俾格米人,他們主要居住在非洲的中非、剛果、扎伊爾、喀麥壟加逢、盧旺達等國邊境的原始叢林中。
在中非發現的無數件石器,無可爭辯地表明:中非曾經有過燦爛的史前文明。中非草原上的民間傳說中,常常提到俾格米人是中非這片土地的第一批占領者,公元前某個時期,可能是在“諾克文化”時期,他們在班圖人大遷移前就逃進了原始森林。
俾格米人是現代中非人的祖先。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之後,這一古老民族的後代———今日的中非人,已長成身強體壯的彪形大漢。然而,留在叢林中的俾格米人為什麼仍然那麼矮小?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
當科學家們第一次在非洲叢林中發現俾格米人時,都大吃一驚並迷惑不解。1992年,美國醫學博士托姆斯、默略尼等一批國際著名科學家,跨洋過海,跋山涉水,深入非洲俾格米人居住的地區進行考察研究。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說服了當地居民,成功地在俾格米人身上抽出了幾毫升血液,冷凍後立即用飛機送到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實驗室。科學家將11個俾格米人身上的血液同身高正常人的血液進行了深入的化驗研究,結果發現俾格米人具有通常人同等數量的生長激素,但他們的體內缺少一種至今仍不大清楚的物質———胰島素一類的基因。這種物質要比身高正常的人少30%以上———因而導致了他們身體內分泌的失調,從而過早地停止生長。這恐怕就是導致俾格米人身材矮小的主要原因。
幾千年來,祖祖輩輩的叢林狩獵生活,俾格米人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形成了獨特的體魄、意識和身體素質,尤其是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消化系統功能。一旦離開了森林,他們的身體機能———特別是消化系統的功能就會失調。所以個別跑出叢林,嫁到森林外面世界去的俾格米女子,過不多久就會患上一種奇怪的疾病而死去。因此,俾格米女子很少與異族通婚。
俾格米人不信宗教,崇尚森林,自稱為“森林之子”———他們永遠屬於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