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縣城應本著以搬為主的原則重新選址新建,務必避開當前所處的構造斷裂帶,以免因斷裂帶發震造成再次的危害。”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理工大學教授黃潤秋日前在青川縣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上述建議是5月24日~25日黃潤秋對青川縣城、廣元市區進行實地調查後向記者提出的,記者隨同黃潤秋教授一行參與了調查。
就青川所處的斷裂帶,黃潤秋表示,與主震映秀—北川斷裂帶不同,青川縣城位於平武—青川斷裂帶上端,是另一條區域性斷裂帶。由於主震帶震級高、能量大,帶動了平武—青川斷裂帶一定範圍的活動,給青川縣城造成破壞。
黃潤秋認為,青川位於平武—青川斷裂帶上,與北川在主震帶上所處的構造位置非常相似。由於特殊的構造部位和發震機理,青川的余震極有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因此,青川縣城不宜在原址重建,應重新選址新建。黃潤秋擔憂地說:“絕不能再把城市建在活動斷裂帶通過的位置上,否則青川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北川。”
黃潤秋教授還查看了獅子梁山體等縣城周邊地區的地質災害險情。在縣城附近的山體、丘陵上,隨處可見坡體裂縫,寬的達四五十釐米,深則數米。裂縫處由監測人員制作的簡易測量工具顯示,隨著余震的持續,部分裂縫有進一步加寬的趨勢,應落實好危險區避險措施。
除構造斷裂帶的威脅,黃潤秋還認為,大地震後,青川縣城附近的地質環境已經惡化,盡管獅子梁山體的破壞以局部的崩塌落石為主,不會發生整體大規模滑坡地質災害,且這些滑坡可以通過治理免除部分威脅,但長期來看,縣城群眾要承受周圍山體地質災害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容易產生其他社會問題。
據青川縣所處的廣元市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青川縣城20%~30%的區域已經不適宜居住,屬於地質災害威脅區域。而青川縣城總面積不過3平方公裡。此外,縣城80%的建築物已經損毀。
另悉,5月25日,青川發生的6.4級余震,已經造成8人死亡、900多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