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雜談



風水學與古村古屋--古村落普查

風水這個名稱的定義,學術界公認為晉代郭璞所著《葬書》中首先提出的:"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則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謂之風水。"這裡說的是死人安葬需選擇有生氣之地,生氣遇風則散,有水則止,所以只有避風聚水才能獲得生氣。什麼是生氣,綜觀風水著作中的解釋,可以理解為生氣可以促發萬物之生成,有生氣之地是使萬物獲得蓬勃生機的一種自然環境。 什麼地方能夠避風聚水,這就產生了風水學中選擇環境和處理環境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正是這套理論與方法構成了風水學的主要內容。風水學的選擇環境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即覓龍、察砂、觀水和點穴。 ...

讀西藏地圖

●水之故裡 山之鄉 西藏自治區是中國大陸湖泊最多,分布最廣的地區之一,境內有500多處大小湖泊,瑪旁雍錯、羊卓雍錯、納木錯、拉姆拉錯等均為人們熟知的著名聖湖。 我手裡有一張1:800萬比例尺的西藏自治區地形圖,粗略一數上面帶"錯"(湖)字之處多達60以上,東是措美縣的"哲古錯",南藏洛扎縣的"普莫雍錯",北有雙湖行政區的"多格錯仁強錯",西至日土縣的"班公錯",如果再加上直接帶"湖"字以及"茶卡"(鹽湖)的地名,其總數將超過80。 西藏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源頭,除布拉馬普特拉河的上游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的上游像泉河外,還"江河之母"橫斷山脈。橫斷山位於那曲以東,為一系列 ...

城市更名的利弊分析

一、城市更名的積極意義 中國國土面積廣大,地域遼闊,風景名勝眾多,游客選擇余地大,但由於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間又存在地域阻隔,二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等。而歷史上設立城市名稱時不會考慮其旅游形像功能。當今各地以唯一性、特色型與知喻性的資源名稱取代原有生硬的地名,恰好是提供和強化了旅游注意力,打造出一張精致的城市名片,增加感知的新鮮度,提供便捷的地名線索,使游客迅速獲得一地最直觀的信息,進而形成旅游決策,這是一種吻合游客心理的旅游發展思路。由於城市名稱在社會經濟各領域頻繁使用,因而其既能使受眾群體不斷獲得對該城市的感知信息,又能發揮 ...

韓國與古楚國地名辨析

在公元前的古朝鮮時期,朝鮮半島北部先後出現檀君朝鮮、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3個王朝,南部則有馬韓、辰韓、弁韓(合稱三韓)等部族國家。公元前後半島進入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三國時代”。公元7世紀,新羅(676~935年)滅高句麗、百濟兩國,統一了半島。公元10世紀高麗王朝(918~1392年)取而代之。後李氏朝鮮(1392~1910年)又取代高麗。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李氏朝鮮亡。1945年日本戰敗,朝鮮獨立。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建都漢城,稱為南朝鮮或韓國;同年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成立,建都平壤,稱北朝鮮或朝鮮。 以上就是整個朝鮮半島的完整而概要的歷史。 翻開朝 ...

澳門街道名拾趣 “賣草地街”不賣草

澳門與香港街道名稱都有外來印記,但香港街名通常三四個字,如軒尼詩道、駱克道,簡短易記;而澳門街道一些源自葡文的名字則冗長拗口,大異其趣。 ●長街名有澳門特色 中新社特稿,以前澳葡政府通常將葡文路名音譯成中文,生硬的翻譯讓人一頭霧水。如游客必到的新馬路,路牌上的正名是“亞美打利庇廬大馬路”,“新馬路”打上括號注於其下。類似如亞卑寮奴你士街、沙嘉都喇賈罷麗街等。見過的最長街名是一條叫“路義士若翰巴地士打街”的小巷,街名主體多達九個字。 由於澳門對以人名命名的道路喜歡加上稱謂,如博士、總督等,又愛把稍寬點的路叫“大馬路”,組合在一起就 ...

16至18世紀西方認識中國的歷程

一 大航海之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區可以劃分為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外,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印度教佛教)文化圈,西亞北非(伊斯蘭)文化圈和歐洲(基督宗教)文化圈。大航海以前的中西關系就是中國與其它這些“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 到了大航海時代,東西方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原來本是西方的地區(如南亞)成了歐洲的殖民地,整個亞洲包括東亞、西亞與南亞,乃至非洲都被排擠出“中西關系”的範圍之內――它們逐漸都變成了“東方”。因為,西方之於東方不僅僅是一種異質文化的概念,還是一種先進相對於落後的概念。當歐洲工業文明愈來愈顯現出其在世界文明 ...

中國古代茶葉傳播路線概況

茶馬古道,向西南,傳播至西藏和印度。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 ...

試論地震和洪災對古蜀人的影響

本文所指的古蜀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316年秦滅蜀以前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生活著的先民所建立的“王朝”。根據古代文獻記載的巴、蜀歷史和傳說,古蜀曾先後經歷蠶叢、柏灌、魚鳧、浦卑、開明等五個“王朝”。而根據考古材料所建立的古蜀文化譜系,也是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從近5000年前的寶墩村文化開始,先後有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橋文化、新一村文化、青羊宮文化、最後在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逐漸融入秦漢文化之中。由於還沒有發現古蜀有文字,以前我們了解古蜀的歷史僅靠傳說和後世並不那麼可靠和稀少的文字記載,難怪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吟唱道:“蠶叢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