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



唐元明衰亡源於季候風異常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去年德國科學家發表的“唐代因季候風循環改變而衰亡”的研究再次獲得佐證。中美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科學》雜志中表示,針對甘肅一處石灰岩溶洞的石筍的研究顯示,季候風的變遷確實與中國唐、元、明等朝代的衰亡有密切關系。 石筍主要由洞穴頂部含有碳酸鈣沉澱物的“地下水”點滴形成。蘭州大學教授張平中等人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使用化學分析法進行研究。在甘肅武都的石灰岩溶洞“萬像洞”中有一條1800年歷史、118毫米長的石筍。從這條石筍上,科學家們洞悉了史上季候風的強弱周期。在干燥和較弱的季候風時期,正好跟唐、元、明朝的衰亡 ...

季風強度影響中國史上朝代更替

2003年5月,在距離洞口1000米處采集的樣品。其生長期從公元190至2003年。(圖片來源:《科學》/美國科學促進會)據11月7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報道說,從中國的萬像洞(Wanxiang Cave)中發現的一根石筍所重新構建的一個長達1810年的有關亞洲季風的紀錄,為人們就季風強度如何與北半球氣溫、冰川周期及太陽的波動發生聯系提供了獨特的一瞥。Pingzhong Zhang及其同事的分析還突顯了季風與數個中國朝代的興亡之間的關系。幾個世紀以來,亞洲的季風為農作物的灌溉提供了十分需要的水源。在季風強烈的時期,如北宋等王朝,它們享有稻米耕作增加以及人口急速發展的美好時光。Zhang及其同事說,後 ...

氣候危機不是變暖而是變寒

感受未來嚴寒:在英國溫度急劇變化形成半米多長的冰柱一片荒涼:迅速過渡到冰川期狀態專家警告稱英國大部將被900多米深冰層所覆蓋據國外媒體報道,數十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危機令科學家和政治家憂心忡忡,但是,近日英國和加拿大有關專家宣稱,世界氣候面臨的嚴峻問題是面臨新一輪冰川期的到來,而不是氣候變暖。英國和加拿大專家警告稱,新一輪的冰川期將會導致英國東部被1800多米厚的大冰層覆蓋,蘇格蘭、北愛爾蘭和英格蘭大部區域的冰原厚度將達到900多米。從蘇格蘭東部阿伯丁郡到英國東部肯特郡的廣闊區域達1800多米冰層厚度比英國最高的山脈本尼維斯山還要高,本尼維斯山的高 ...

2050年南京城或遭巨大洪水

“如果2050年南京遭遇巨大洪水,海平面上升,洪水將被困在南京城內,排不出去。遇到天文大潮更不得了。”昨天(10月26日),江蘇省科協舉辦的系列高端科技報告會在南京圖書館舉行,徒步穿越南極中國第一人、原中國氣像局局長、中科院院士秦大河為南京市民奉獻了一場題為《全球變暖與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精彩報告,呼吁人們采取綠色的環保生活方式。極端天氣趨強趨多19年前,秦大河徒步穿越南極,是“中國第一人”。當報告會現場有市民讓他講講當年的經歷時,秦大河不願多提及,“去南極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還是我,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相比之下他更想說的是,在全球變 ...

炭黑暖化大氣程度超預想

圖片說明:炭黑對大氣的暖化作用程度比之前預想的要深得多。(圖片來源: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UC San Diego)炭黑(Black carbon)是一種顆粒狀空氣污染物,它主要來源於生物燃燒、固體燃料燃燒以及柴油機廢氣。美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炭黑對大氣的暖化作用程度比當下流行的估計要高3到4倍。這一發現意味著今後應加大對炭黑的排放控制和治理力度。相關文章3月23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進行此次研究的是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的大氣學家V. Ramanathan和愛荷華大學化學工程師Greg Carmichael。研究人員綜合分析來自衛星、宇宙飛船以及地表儀器的觀測數據 ...

倫敦74年來首現10月飛雪

中新網10月30日電 據香港《文彙報》30日援引外電報道,28日英格蘭和蘇格蘭廣泛地區下雪,是自2003年以來首次出現10月飛雪。倫敦罕現10月飛雪倫敦罕現10月飛雪而英格蘭東南地區上次在10月下雪,已經要數到1974年;倫敦更是自1934年以來首次在10月天見到微雪。想到英國在3天前才結束夏令時間,而月初的天氣更像夏天般炎熱,這場雪似乎比預期來得快一點,反映全球天氣正在急劇變化。 ...

《自然》:全球氣候突變“千年等一回”

從冷到暖,再從暖到冷,地球氣候的變化,真如我們一直以為的那樣溫吞吞、循序漸進地改變麼?最新研究表明,過去的二十多萬年中,老天爺也會經常“喜怒無常”,這種冷暖干濕的氣候突變事件1000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2月28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志刊登了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汪永進教授率領的研究組的論文,他們對采集於湖北神農架洞穴內11支不同時期形成的石筍進行精確鈾釷同位素測年。研究後發現,在過去的22.4萬年中,東亞季風氣候的干濕變化,以2.3萬年為周期,隨太陽輻射能量而同步變化。這個循環又被千年周期季風氣候事件所打斷,其頻率與持續時間在冰期——間冰期旋 ...

五十年未遇之雪災:過程易釋,機理待解

氣像數據顯示天氣異常“50多年沒見過這麼大的雪了1在1954年南方的那場大雪時,80多歲的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陶詩言院士,從中國科學院借調到總參氣像局從事災害天氣和氣像預報。他回憶說:“1954年12月江淮流域降過一次大雪,但也沒有今年的大1一位從事氣像研究的學者回憶當時在南京上學的情景時說:“當時南京地區降雪厚度已經沒了膝蓋,但因為那時交通、電力等現代化程度沒有現在高,人們對交通運輸、電力的依存度也沒有現在高,所以雪災影響遠沒有現在大。”根據中央氣像台提供的數據顯示:1月10日~2月2日,我國共出現4次大範圍的雨雪冰凍天氣過程。其中河南東南部、湖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