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史上最早結婚證書亮相

清代“龍鳳帖”、“鴛鴦禮書”、“網絲婚書”,史上最早的結婚證書——太平天國時期婚書《合揮》,三寸金蓮鞋、新娘頭飾、嫁妝等婚俗物品,昨日一一在珠海圓明新園華夏婚俗館亮相。據介紹,該館是華南地區首個以婚慶、婚俗文化為主題的博物展館,該館兩間展廳共展出從清代至今200多件實物展品。結婚證件五花八門昨日,圓明新園內華夏婚俗館正式開館,將向游客免費開放,其中光各式結婚證、訂婚證就有一百多件。記者現場看到,我國歷史上發現最早的結婚證書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婚書《合揮》的復印件。《合揮》中合是結合,揮是憑證之意,太平天國時期廢除封建買賣婚姻,男女雙方 ...

毛澤東以世界為棋盤下了兩局棋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使中國人民能夠真正站立起來,使新中國成為世界性大國,毛澤東用二十年時間,豪賭了兩局棋。兩局棋都贏了!這兩局棋改變了世界格局,使世界由二極爭霸,變成三足鼎立!毛澤東的兩局棋都是和美國人下的。毛澤東就喜歡和世界最強者下棋,並且贏得對手口服心服。第一局棋是“抗美援朝”一九五零年的新中國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中走出來,可謂一窮二白、兩手空空。這樣的國情,竟然敢與世界經濟軍事最強國-美國及其麾下的聯合國多國部隊兵戎相見,著實讓當時的人們想不通。麥克阿瑟也想不通,也瞧不起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所以,麥在朝鮮壞了他一世的 ...

英國人講禮貌致更多人死於泰坦尼克號事故

英國人講禮貌致更多人死於泰坦尼克號事故救生艇裝載著危急的乘客脫離危險救生艇裝載著危急的乘客脫離危險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人總是以自己較美國人更懂禮貌而自豪,但就是這種講禮貌的行為在生死攸關時卻是致命性的。研究人員發現,當英國皇家郵船泰坦尼克號撞擊冰山沉沒時,英國人因講禮貌而比美國人死得更多。因此,在這一點上,他們認為英國人的這種禮貌行為應該受到責備。研究人員分析乘客數據表明,在營救時只有20條救生艇,但要救的人多達2223個。英國在一個地方排隊上救生艇,而其它國家的人就沒有這麼講禮貌,因此,英國人沒能擠到前面,導致其死亡人數多於 ...

項羽火燒阿房宮是真是假

多少年來,關於火燒阿房宮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有人說被當地的村民挖掉了,有人說被項羽一把火燒盡了,也有人說是《史記》記載錯了,還有人說阿房宮根本就不存在——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幾個地方擁有超過3000年的繁華,西安就是其中之一。生長在這裡的人也許並不知道,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華美的宮殿。20世紀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的阿房宮考古隊來到西安古城。這次,由權威考古專家組成的工作隊,就是為了要尋找被累累黃土塵封了兩千多年的阿房宮……“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

唐朝“京漂族”的悲喜人生

“京漂族”是指那些長期在京城工作和生活但沒有京城戶口的流動人口。據報道,如今北京的“京漂族”多達360萬人。這個數據僅指在北京居住了半年以上並且辦理了暫住證的人數,如果算上短期的和沒辦暫住證的,估計不少於500萬人。“京漂族”算不上新生事物。唐朝的時候,首都長安就有不少“京漂族”。如大詩人王維、杜甫、孟浩然等,都曾當過“京漂族”。王維15歲時就到京城交游了。由於天資聰明,多才多藝,王維一到長安很快就成為了王公貴族的寵兒。《舊唐書》中說:“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尤為岐王所眷重”。此外,從王維的《從岐 ...

嚇到日本的兩千唐朝訪日使團

唐朝時期,日本曾先後十九次任命遣唐使,到唐學習先進的政治和文化,其中實際成行的有十六次。遣唐使回國時,唐朝政府也多次派人伴送,回訪日本。這些唐朝使者訪日過程中,發生了不少意想不到的事情。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任命了第一次遣唐使,謀求與唐建立外交關系。次年十一月,遣唐使抵達長安,受到了實行“華夷一家”政策的唐太宗親切接見。632年,遣唐使回國時,唐太宗考慮到日本路途遙遠,囑其今後不用每年朝貢,並派新州刺史高表仁回訪日本。當年十月四日,高表仁隨遣唐使船隊經朝鮮半島到達日本難波津(今大阪)。日本朝廷得知唐使回訪的消息後非常重視,立即組織了一 ...

農歷十二月為什麼叫“腊月”

新華網天津12月28日電(記者周潤健)眼下,時值農歷十二月,農歷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民間習慣稱農歷十二月為“腊月”,這是怎麼回事呢?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腊月,為一年之末的最後一個農歷月份,俗稱為歲尾,又稱為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稱為嘉平月。“腊”,起源於我國上古神農時,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歷史。《爾雅》載:“凡年末歲初之交,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商朝將過年直稱為“祀”即取義於這期間要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這種祭祀活動,古人稱之為“腊”或“蠟”,周朝時“腊”專祭祖先,“蠟”專祭百神。秦漢時統稱 ...

千古迷案 和氏璧的下落

春秋戰國時期“卞和獻玉”、“完璧歸趙”的故事家喻戶曉,這件玉璧也被戰國各諸侯國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寶”。各個諸侯國為了把玉璧據為己有,想盡辦法互相爭奪,許多條無辜的任命甚至搭在了這塊玉璧上,然而這件珍貴的玉器最後竟不知落到何處,成為歷史上一大疑案。最早記錄和氏璧的是《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荊山采到一塊玉璞,為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他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玉璞是一種天然玉料,如果不經鋸割,外表看來和普通的石塊沒什麼區別。楚厲王找來相玉家進行鑒定,但是玉工沒有識辨出來,認為它是一塊普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