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acculite亦稱杆菊石(straight ammonite),這種菊石類軟體動物擁有杆狀而非盤狀的貝殼。2.Bananogmius魚具有扁平下顎和盤狀顎骨,幫助它們咬碎其最喜歡的獵物——蛤和軟體動物。3.Caproberyx魚化石表明,它們在白堊紀期間出沒於歐洲和非洲海域。4.矛齒魚一排匕首般的尖牙為矛齒魚(Enchodus)帶來了一個形像的綽號:劍齒鯡。5.Gillicus魚Gillicus魚的小齒表明,它們是吞食浮游生物的濾食動物,就像今天的須鯨。6.長頭龍四個短槳狀鰭肢幫助長頭龍(Kronosaurus)能像海龜一樣在水下游走。7.幻龍幻龍(Nothosaur)皮膚似革,尾長腿短,牙齒如針一般尖利,被認為同史前鱷魚具有相似之處。8.原蓋龜原蓋龜(Protostega)體長超過10 ...
環球地理訊 9月25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秘魯考古學家日前宣布,他們在聖何塞摩洛一座屬於前印加時期莫切(Moche)文化的雙室墓中發現了大量寶物。這是秘魯考古學家首次在那裡發現雙室墓。最令考古學家意外的是,墓室的一具木棺中竟然放有一名莫切男性精英的遺骸,在素以埋葬女祭司著稱的莫切遺址,這一發現實屬罕見。1.鍍金面具在考古學家新發現的寶物中,有一個鍍金面具,這個面具嵌在木棺前面。聖何塞摩洛曾是前印加時期莫切社會的墓地。今年年初,秘魯考古學家挖掘出一座雙室墓,歷史可追溯至公元850年。木棺就放在第二個墓室內。考古小組在木棺中發現了一名手持發響 ...
和真馬同等大小的陪葬馬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山洞宮殿。西漢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武帝劉徹的庶兄,他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為中山王,死於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統治長達42年。中山國位於太行山東麓,大致包括今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區,首府設在盧奴(今河北定州市)。西漢中山國有十代王,劉勝是第一代王。劉勝墓與竇綰墓均采用以山為陵的營建方式,墓道及墓室鑿山而成,呈弧形,平面布局上兩墓則大同小異。劉勝墓全長約52米,最寬處約38米,最高處約7米,由墓道、車馬房、庫房、前 ...
陪葬坑
濟南章丘洛莊漢墓坐落於章丘棗園鎮洛莊村西一千米處。漢墓自99年6月開始發掘至今共發現發掘33座陪葬坑,出土各類珍貴文物3000多件,特別是19件編鐘、107件編磬和三輛大型馬車的發現,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視。洛莊漢墓的考古發現被列為2000年度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簡介:
洛莊漢墓位於山東省章丘市棗園鎮洛莊村西約1公裡處,1999年6月,村民在土丘附近取土時偶然發現銅器,章丘市博物館聞訊進行了緊急清理。1999年7月,經山東省文物局批准,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考古調查和進一步清理,斷定這裡是一座大型漢代墓葬,將其稱之為“洛莊漢墓”。對這一發現 ...
龜山漢墓位於龜山西麓,開鑿於西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及夫人的合葬墓。墓葬以山為陵,鑿山為室,由兩條墓道、兩條甬道和15間墓室組成。墓葬開口處於龜山西側,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到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為1/16000,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墓室15間,由人工開鑿而成,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東西全長83米,南北寬達33米,總面積達700余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 以壸門為界, ...
墓門
西漢南越王墓發現於1983年,是迄今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物最豐富、唯一飾有彩繪的石室墓。該墓藏於像崗山腹心深處20余米,出土了文帝行璽”金英玉角杯、錯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珍貴文物一萬余件,可確定墓主為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約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墓室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仿陽宅形制建造,坐北朝南、前朝後寢,分前後兩部分,分別由石門隔開。墓前部為前室、東耳室、西耳室;後部為主棺室、東側室、西側室和後藏室。墓主葬具為一棺一槨,安放在主室正中。墓中不僅放置了諸多奇珍異寶和生活用品,還隨葬了15個殉人,作為他地下的僕 ...
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雕塑“馬踏飛燕”(圖片馬踏飛燕),則堪稱漢代雕塑藝術之一絕。
西漢晚期至東漢的墓葬。發現於甘肅省武威縣城郊磨嘴子、旱灘坡等地。20世紀50年代以來。甘肅省博物館等單位多次進行清理、發掘。據墓中出土的銘旌可知,今武威即漢代武威郡首邑姑臧縣故地。武威漢墓的發掘,對漢代開發河西四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在磨嘴子墓地發掘的72座墓,時代從西漢末年到東漢中期,個別的墓屬東漢晚期。大多數是帶斜坡墓道的單室土洞墓,夫妻合葬;只一座東漢晚期墓是雙室土洞墓。葬具多為柏木素棺,有的棺蓋上放置銘旌、簡冊和鳩杖。隨葬品除各地習見的樽、杯、 ...
鎖陽城遺址
安西縣是甘肅省的文物大縣,文物資源豐富。縣境內現已初步查出的大型墓葬群就有3處,其中該縣鎖陽城鎮數公裡外的戈壁灘上分布有一處範圍達90平方公裡的古墓群,名叫踏實墓群,俗稱四個墩子,又稱吐火落墓葬群,這是迄今發現的河西走廊乃至甘肅省內規模較大的古墓群之一。
據安西文物館館長李宏偉介紹,初步估計該墓群有大小墓葬400余座,其中有塋圈的墓座,從現存封土堆來看,大型墓占3%,平均周長55米,最大周長70米,中型墓占40%,小型墓占57%。199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安西縣博物館對安西縣踏實一號大墓發掘整理,一號大墓地面的遺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