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查看廣東地圖,意外發現,廣東名茶的故鄉十之七八藏身於神奇的北緯24度這翡翠之地!
幾億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地殼運動結晶形成翡翠。緬甸北部斷裂帶中,全世界能夠達到寶石級的翡翠只有在這範圍內,因此被稱為神奇的北緯24度。今天,梅縣雁南飛、潮州鳳凰山烏崠、懷集大稠頂、英德茶趣園、河源上莞;雲霧山中的香茗不約而同聚集在北緯24度所在。
於是不免猜想,難道是另一塊綠翡翠跌落凡間?
“高山雲霧出好茶”!北緯24度上下地帶正處於熱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界點,綿亙的山脊,蜿蜒的山巒,深邃的幽谷,形成了“山高日照短,霧濃雨水多,晝夜溫差大”的獨特 ...
萬裡長城,百年回望。為了把長城一個世紀以來的變化記錄下來,威廉·林賽沿著長城探險先驅者的足跡再次造訪長城全線。當年不遠萬裡前來考察長城的人們中有攝影師,有考古學家,也有冒險家,戚廉·林賽體驗了他們當年經歷的艱辛,對於一百多年來野外生活的變化,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不走尋常路
我收拾好行囊,再次投入長城的懷抱。我隨身攜帶一幅135年前拍攝的居庸關長城老照片,苦苦追尋,終於找到了那位早已作古的攝影師1871年拍攝照片的那個點,並且站在這個點上把今天的居庸關長城攝入相機。就這樣,我見到了兩個不同時代的同一段長城,見到了昔日的居庸關和今天的居庸 ...
初識“女兒國”緣於在翻閱資料時,偶然看到關於瀘沽湖的一些介紹。當時給我的感覺是“神秘”、“神奇”和“原始”,是一片沉睡在蒙昧中的淨土。那時我正處於理想的夢幻之中,很容易就接受了這種誘惑,或許它本身就無法令人抗拒。
瀘沽湖的“女兒國”,被稱為母系社會的“活化石”,他們至今仍保留著原始母系社會的特征:男不娶,女不嫁,婚姻為“阿注”走婚形式,就是“想跟誰好就跟誰好,誰也管不著”。在這裡,女尊男卑,母權至上,婦女為家庭的主事人,這些都讓我感覺離現在的生活很遠,遠得如童話一樣。
那年3月的一天,我從四川省鹽源走進莽莽群山,穿過蒼蒼森林, ...
原始、古老是瀘沽湖的名片,神秘、高遠是瀘沽湖的請柬。母系氏族社會的遺存讓歷史在這裡凝固、還原;沒有污染的陽光、綠色和水源,使大自然的美在瀘沽湖演繹成經典。
瀘沽湖的天,湛藍湛藍,水洗過的一樣,纖塵不染,就連天上的雲,也是白白潔潔,沒有一絲俗塵。更奇妙的是,這雲,無論春夏秋冬,仿佛有一種靈性,飄灑自如,聚合有序,恰如其分地與瀘沽湖水相映相襯相匹配,活脫脫是瀘沽湖的精靈。 瀘沽湖,狀若馬蹄蓮。湖面水位海拔2690余米,當地人稱“謝納米”,意為“大海”、“母親湖”的意思,也有譯為“山溝裡的湖”。
大約50平方公裡的瀘沽湖,湖水蛾黛清潺,儲翠涵 ...
我們從兩昌出發,乘坐一部212吉普車,翻山越嶺,向大山深處駛去。從西昌去瀘沽湖,有兩條路:一條經四川省攀枝花市到雲南省寧蒗縣,然後去滬沽湖;一條經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鹽源縣城再行70來公裡,抵達滬沽湖,旅程250多公裡。我們走第二條路線。鹽源縣城所在的壩子是一塊高山盆地,據說,從明、清起便產撲鹽,故名鹽源。這裡的土壤,也是川滇交界的那種紅壤,給人以火辣辣的感覺。
上世紀的山間公路,一路坎坷,一路沙塵,車行速度自然也慢。每小時大約30公裡。我們只好在鹽源縣住宿。第二天,由縣委統戰部的一位瀘沾湖籍干部陪同我們去瀘沽湖。
沿著構山相峙的蜿蜒山谷行進,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