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衛星照:南極臭氧層空洞歷史變化

環境保護

導讀 美國宇航局地球觀測站今日公布了一組衛星測繪地圖,展示了1987年關於臭氧層保護的《蒙特利爾協定書》簽訂前後南極臭氧層空洞的變化 9月19日消息,美國宇航局地球觀測站今日公布了一組衛星測繪地圖,展示了1987年關於臭氧層保護的《蒙特利爾協定書》簽訂前後南極臭氧層空洞的變化。 1987年9月16日,24個國家的國家元首聯合簽署了《關於臭氧層消耗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 ...

美國宇航局地球觀測站今日公布了一組衛星測繪地圖,展示了1987年關於臭氧層保護的《蒙特利爾協定書》簽訂前後南極臭氧層空洞的變化

9月19日消息,美國宇航局地球觀測站今日公布了一組衛星測繪地圖,展示了1987年關於臭氧層保護的《蒙特利爾協定書》簽訂前後南極臭氧層空洞的變化。

1987年9月16日,24個國家的國家元首聯合簽署了《關於臭氧層消耗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以下簡稱《蒙特利爾協定書》)。這個協議被聯合國稱為“聯合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條約” 。自《蒙特利爾議定書》簽署以來,現在已經有173個國家加入該協定。

根據《蒙特利爾協定書》,各國政府有義務減少本國以氯和溴為基本成分的化學​​品(特別是氟氯化碳,即CFCs)生產直至最後禁止生產,因為這些化學品會破壞大氣臭氧層。臭氧層的破壞導致更多的太陽紫外線輻射到達地球表面,增加曬傷和皮膚癌的風險,還會對人睛造成傷害。人類對臭氧層的破壞最突出表現是南極的“臭氧層空洞”。

上面的地圖分別顯示了1979年、1987年、2006年和2011年9月16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的南極“臭氧層空洞”。前兩幅地圖是根據雨雲7號(Nimbus-7)衛星上的臭氧總量繪圖系統(TOMS)的觀測數據繪制的,其他兩幅地圖是根據Aura衛星上臭氧監測儀的觀測數據繪制的。

臭氧數量一般用多布森單位(DU)表示,1 DU是指在0攝氏度和1個大氣壓(地球表面的空氣壓力)下產生0.01毫米厚純臭氧層所需要的臭氧分子數。地球臭氧層中各處所含臭氧的平均數量約為300多DU,大約相當於3毫米厚(或兩枚美分硬幣疊在一起的厚度)的純臭氧層中所含的臭氧數量。

1979年,——當時科學家們剛剛開始明白大氣中的臭氧能夠被耗盡,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達到110萬平方公裡,其中臭氧濃度最小的地方只含有194 DU臭氧。1987年,即《蒙特利爾議定書》簽訂之年,南極臭氧層空洞的面積達到了2240萬平方公裡,臭氧濃度最小處的臭氧含量下降至109 DU。2006年是臭氧損耗最嚴重的一年,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達到2960萬平方公裡,臭氧濃度最小處僅含84 DU臭氧。2011年,南極臭氧層空洞縮小至2600萬平方公裡,臭氧濃度最小處臭氧含量上升至95 DU。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Pawan Bhartia 表示,“南極臭氧層空洞近年來趨向於穩定,並可能緩慢恢復。我們現在的重點是確保它能夠如期愈合。”近年來,大氣中臭氧消耗物質(ODS)的含量已停止上升,有可能正在減少。但是,臭氧層空洞的擴張應該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為氟氯化碳和其他消耗臭氧層的物質能夠在空氣中存留幾十年。在2009年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如果沒有《蒙特利爾議定書》,到2050年,全球臭氧損耗至少比現在嚴重10倍。(思北)


精選文章: 環境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