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機車最後的背影

遊記

導讀 汽笛聲就像一曲歡歌,在山間回響,寂靜的曠野被喚醒了,沉睡的大地顫動了,凋零的樹木舞動了,落雪改變了單調的軌跡,也加入到熱鬧的行列優雅飄揚。 新疆哈密三道嶺露天煤礦,火車司機在列車加煤的時候可以休息片刻 集通,蒸汽機車最後的天堂 “嗚——”一聲幽遠悅耳的汽笛劃破冬日長空,隨著汽笛聲由遠而近,視野盡頭驀然升騰一股白雲狀的蒸汽。未幾, ...

汽笛聲就像一曲歡歌,在山間回響,寂靜的曠野被喚醒了,沉睡的大地顫動了,凋零的樹木舞動了,落雪改變了單調的軌跡,也加入到熱鬧的行列優雅飄揚。

新疆哈密三道嶺露天煤礦,火車司機在列車加煤的時候可以休息片刻

集通,蒸汽機車最後的天堂

“嗚——”一聲幽遠悅耳的汽笛劃破冬日長空,隨著汽笛聲由遠而近,視野盡頭驀然升騰一股白雲狀的蒸汽。未幾,那流動的蒸汽便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地覆蓋了眼前的景物,伴著節奏強勁的機器轟鳴聲,從翻滾著的蒸汽裡穿行出一列锃黑閃亮的機車,帶著強大的動力和懾人心魄的轟鳴,呼嘯而過。列車曳著熾熱的雲團一氣呵成,橫貫在列車的上方,仿如一條潔白巨大的絲巾在風中飄舞。此刻的汽笛聲就像一曲歡歌,在山間回響,寂靜的曠野被喚醒了,沉睡的大地顫動了,凋零的樹木舞動了,落雪改變了單調的軌跡,也加入到熱鬧的行列優雅飄揚⋯⋯蒸汽機車拖出的一股長煙像天邊的一片雲彩,留天留車留蒸汽,這是攝影師最喜歡的角度。

聽說今年是最後一屆集通蒸汽機車節,三五百名國內外攝影師齊聚在經棚站。他們從北京、河北、天津、吉林,甚至陝西自駕而來,用手中的“長槍短炮”留下蒸汽機車最後的一段旅程。

世事大多如此,當它消失或行將消失時人們才悟其彌足珍貴,蒸汽機車更是如此。1996年我國以蒸汽機車為牽引動力的集通鐵路(內蒙古集寧至通遼)正式通車之時,遠在它發祥地的歐洲就早已失其蹤影。多年後當人們驚覺這劃時代的標志已悄然失去才又懷緬它的豐功偉績,於是英國、德國、法國等老牌工業國的蒸汽機迷們四處打探,不遠迢迢萬裡,只要發現蒸汽機車的身影,哪怕再偏僻也會找到這些發燒攝影師的足跡。

在這條鐵路線上的經棚路段,因之地處大興安嶺南端和燕山余脈的交彙處,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鐵路常在崇山峻嶺中迂回,特殊的地理環境讓蒸汽機車迷和攝影師們認定了這裡毫無疑問就是最精彩最出片的地方。冬季,列車采用重聯蒸汽機牽引穿行於起伏的山巒之中,雙機車在爬坡時,兩股蒸汽噴薄而出,氣衝霄漢,場面蔚為壯觀。這一發現讓歐洲、北美、日本的蒸汽機車迷們激動不已,譽之為“蒸汽機車最後的天堂”。

鏡頭裡的龐然大物

走近蒸汽機車,車體上黝黑的漆面已經斑駁脫落,曾經锃亮的氣泵連杆也已鏽跡斑斑,刷著朱紅油漆的巨大車輪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艷麗,滲透著褪色的蒼白。機車前方那個如同怒目圓睜的大燈明亮地注視著前方,就在視線可及的不遠處,一個紅色信號燈永久地亮在它的鐵軌旁邊,預示著它只能在紅燈的這邊看著那些在它後來的內燃機車忙碌作業。

2012年1月1日清晨5點15分,一輛前進型蒸汽機車從還未破曉的黎明中開始轟鳴,司爐將第一鏟煤鏟進爐床。從今天開始連續三天,我們將拍攝它最後一次在集通線上的大板-好魯庫段往返穿行。它的上一次出勤,還是在2010年的年底,從2006年開始,它已經屬於“返聘”表演的工作狀態了,為了滿足很多蒸汽機車迷和攝影愛好者的懷舊心情,每年年底它都連續在集通線的某個段落上跑上幾天。

很多人至今還記得六年前的那個凌晨,整個大板車務段人聲鼎沸,最後三台退役的蒸汽機車一字排開,煙囪在凜冽的寒風中吐著白煙。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和攝影師紛紛上前拍攝和觀賞。最後一列蒸汽機車執行完任務後從正式使用的歷史舞台退出的那一刻。它是工業時代逝去的一個標志,與其說人們緬懷蒸汽機車,不如說是對工業時代的一種深刻記憶。

1960年代末,世界上仍然有使用蒸汽機車作商業運作的國家已寥寥無幾。到了二十世紀末,蒸汽機車在北美洲及歐洲基本上已被完全淘汰,只會在其間特別為鐵道迷及游客安排的路線上行走。墨西哥仍有很少量的蒸汽機車在偏遠的地方運作。在中國,某些地區煤炭的價格比石油低很多,使蒸汽機車仍然有它們的價值。中國曾經是全球最後一個制造大型蒸汽機車的國家,位於山西的大同車廠一直生產蒸汽機車至1988年。但近些年來中國蒸汽機車的數量亦在迅速減少。印度也曾經大量使用蒸汽機車,但現在它們只會在空氣稀薄的山區運作。

大板到經棚的這近50公裡鐵軌上,近六年來都能夠重新聽到蒸汽機車“況且況且”的摩擦聲和洪亮的汽笛,但通常只有三天,且今年是最後一年。

鏡頭裡的司機、副司機、司爐

在鐵路媒體任職多年的作家趙妮娜曾說“在我看來,沒有哪一種交通工具像火車這樣夾帶著懷舊和憂傷的氣息。對於中國人,火車是往事和人生聚散之地,與火車有關的一些場景會被一個人暗暗地保留一世。”她還說:“可是現在它們卻漸行漸遠於人們的視野之外,我無力把這些老舊的火車收藏起來,卻可以用文字和圖片將它們記錄下來,關於它們的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直至不惑之年黯然退常”

今天當我們站到這條橫貫內蒙古東西腹地的集通鐵路之上,集通公司人員告訴我們,十幾年前,經營這條路線的內蒙古集通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用相當於破銅爛鐵的價格收購了全國各地150多台還能開動的蒸汔機車作為動力。2005年5月,集通公司正式宣布了將蒸汽機車全部更換為內燃機車的消息。那一年,所有運行的蒸汽機車全部熄火停運。

大板是美麗的,它是內蒙古赤峰市北部100多公裡草原上的一個小鎮,這裡已經注定要成為世界上蒸汽火車的最後終點,也成為很多攝影師最後為他們所愛之物留念的地方。工業革命的標志——蒸汽機車在世界上的干線鐵路徹底消失。一直靠蒸汽機車生活的人們也在默默地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他們的生活也將隨著蒸汽機車的淘汰而改變。

從走近到走進蒸汽機車,我們見到了司機、副司機、司爐,也將他們一並拍進我們的鏡頭。在鐵路上,人們把火車司機習慣稱“大車”,副司機和司爐稱為“伙計”。行車時司機和副司機均坐在機車駕駛室兩側的凳子上,司機除了負責觀望和駕駛機車外,還要作行車記錄;副司機在右側幫助司機觀望、鳴笛和給鍋爐加水;司爐則專職燒鍋爐。當然,這是個很費力氣的差事。

劉師傅,在這條從內蒙古大板到查布嘎站全程160公裡的線路上,已經工作十年了,1985年上車的時候還只是一名司爐工,專門負責給機車鍋爐填煤,那時上一個班,就得給爐膛裡填進去大約5噸煤。干了4年司爐工後劉師傅考上了機車駕駛員,那時才知道其實做機車駕駛員也不容易。為了看清楚鐵路沿線情況,司機必須把半個身子都探出窗口,左半個身體在外面被風吹得冰冰涼,右半個身子緊挨高溫鍋爐,忍受著冰火兩重天的煎熬。雖然劉師傅說:“可以想像那個活兒得有多髒多累吧。”但他也說:“從參加工作就跟這種車在一起,是它才使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是它才讓我端起這碗飯的。”他還跟站在蒸汽機車周圍的我們說:“如果再有個兩三年,我還能,我還想在蒸汽機車上干,我對它還是挺留戀的,因為太熟悉了。這幾天也是准備抽個空照幾張相。”

拍攝提示

1. 蒸汽機車是高速運動的,且行車計劃每天都在變化,一天一個時刻表,不准確就會影響全線的拍攝時機。
2. 風太大機車噴出的蒸汽就不理想,而經棚的冬季偏偏時常刮風。低氣溫、低風速、好車況、好位置、好光線這五個條件是拍好蒸汽機車的要素,但同時具備的時候不多。
3. 低溫下的電池容易不工作,拍攝之前最好放在手心,快到拍攝時候裝上去。
4. 除了蒸汽機車,烏蘭布統壩上草原雪域風光攝影、黃崗梁林海雪源生活的人文攝影、達裡湖冬捕等都是拍攝好主題。


精選文章: 遊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