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中國節慶活動數量過萬 存在盲目跟風現像

民俗

導讀 峰會現場 新聞發布會 分論壇現場 中新網北京10月31日電(張中江) 第二屆中國民族節慶峰會日前舉行,38個優秀節慶在推選中脫穎而出。會議期間,有專家表示,根據統計,中國一年節慶活動的數量已過萬。節慶總量持續增加的同時,也存在盲目跟風、追求政績、忽視群眾參與度等問題。 為何網絡投票最少者能勝出? 主辦方回應稱專家打分高 第二屆中國民族節慶峰� ...

峰會現場

新聞發布會

分論壇現場

中新網北京10月31日電(張中江) 第二屆中國民族節慶峰會日前舉行,38個優秀節慶在推選中脫穎而出。會議期間,有專家表示,根據統計,中國一年節慶活動的數量已過萬。節慶總量持續增加的同時,也存在盲目跟風、追求政績、忽視群眾參與度等問題。

為何網絡投票最少者能勝出? 主辦方回應稱專家打分高

第二屆中國民族節慶峰會28日至30日在北京舉行。本屆峰會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部、國家旅游局指導,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國際節慶協會(IFEA)主辦,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節慶專業委員會、國際節慶協會·中國承辦。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節慶專委會秘書長彭新良,北京大學中國節慶研究中心主任鄧峰,世界博覽會國際合作專家、清華大學文化產業旅游經濟高級研修班教授喬然在會上分別作了題為《2011民族節慶回顧與民族節慶專委會的工作》、《尋找當代節慶的魅力》、《中國節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主旨報告。

“2011優秀民族節慶”推選活動最終獲牌名單也在此次峰會上公布。該活動是由民族節慶專委會與國際節慶協會(IFEA)·中國共同推出的一項公益性活動,面向全國56個民族的節慶,通過節慶自薦、公眾投票、媒體推癬專家評審的方式,從報名參評的近400個節慶中,評選出“最具特色民族節慶”、“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最具創新價值節慶”和“最具魅力節慶城市”四批優秀節慶。

最終,包括第八屆中國(柳州·三江)侗族多耶節、第四屆中國·武功蘇武文化藝術節等在內的38個節慶(城市、地區)脫穎而出。據介紹,經國際節慶協會的授權,推選出的優秀民族節慶將直接參評國際節慶協會“IFEA國際節慶獎”。

此外,“2011民族節慶成就展”和“2011優秀民族節慶”新聞發布會於29日下午舉行。

中新網記者經過觀察發現,在“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的入圍名單中,“大理國際影會”的網絡投票得票數最低,只有2462票,遠遠低於其他節慶,但最終依然勝出。

為何網絡投票得票最少的節慶,在同類活動中仍然能夠勝出?針對本網記者的提問,彭新良回答說,根據規則,此次推選網絡投票權重為20%,專家評分權重為80%。所以,雖然“大理國際影會”在網絡投票方面只得到了1分,但專家給出的分比較高,得以最終勝出。此外,還考慮到這個節慶報名比較晚的關系。

本次峰會還設置了“節慶產業與旅游發展”、“節慶文化與城市品牌”、“節慶活動與民俗旅游”3個分論壇,有關專家從政策解讀、案例分析、前沿交流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當前節慶活動存在的問題:盲目跟風、追求政績

彭新良在其所作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當前,中國節慶管理機構數量逐漸增多,管理機構初現雛形,行業管理亟待規範。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10月,中國節慶活動的數量已過萬,類型和規模不一;2011年中國節慶數量總量仍持續增加,並湧現出一些新興節慶活動。

彭新良表示,當前中國節慶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節慶變味與文化內涵的缺失。近來一些民族節慶的市場化開發遭到了質疑,是因為開發者和策劃人的急功近利,一些民族節慶為了迎合少數人的喜好而變得不倫不類。

2、盲目跟風與急功近利。目前中國的節慶市場中,一些節慶項目太過於注重追求節慶品牌化效應,在沒有經濟文化基礎托底情況下盲目跟風、急功近利,忽略了節慶要圍繞當地的文化、資源、產業來辦的根本原則,科學辦節的指導思想在實踐過程中演變成無文化之本的憑空造節和無端渲染,從而損害了節慶活動的生命力。

3、千篇一律與追求政績。中國節慶活動數量眾多,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節慶屈指可數,能持續舉辦並發展成為國際節慶活動的則更是鳳毛麟角。一些雷同的,沒有特色的商業節慶泛濫正像商品大潮孕育的怪胎。有節辦節、無節編節,編不出的就拿洋節克攏商業化和庸俗化把過節的快樂變成了銅板的腐臭味。轟轟烈烈地辦節慶,花費巨資舉行大型的開幕式,熱鬧的開幕式之後,具體的節日內容既單薄又冷清。

怎樣的節慶才有魅力? 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鄧峰在演講中,以具體的事例對當前節慶活動的現狀進行了闡述。他說,自己團隊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所調查的節慶中,95%以上的民眾,與節慶並無緊密聯系;開幕晚會是少數參與該節慶群眾的主要參與形式;該節慶被老百姓認為是“政府招商引資的活動”。

鄧峰指出,當前很多節慶活動是由政府主導的,但在群眾參與方面做得不夠。

在他看來,節慶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首先要明白節慶主體的概念,也就是說“誰來過這個節”。要把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放在首位,否則這個節在百姓眼中就沒有魅力,他們也就自然沒有過節的衝動。

鄧峰認為,應當認同政府主辦節慶,具有一定經濟目的的行為,但是決策者必須強化節慶“服務社會、娛樂百姓”的功能。

他還在演講中提到,以傳統文化為資源而開展的節慶,應當特別注重傳統精神的傳承和生態的傳承。中國有很多值得驕傲和傳承的傳統文化,這也成為各級政府最容易想到也運用最為普遍的節慶方式。但當這一方式走到極端時,就出現了三地政府為“西門慶故裡”爭風吃醋的現像。


精選文章: 民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