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三江源生態保護中唱主角

環境保護

導讀人民網西寧9月19日電(記者陳沸宇)自2005年國家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以來,青海省極其注重運用各種科學技術發揮在工程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介紹,5年裡共完成10項生態保護科研攻關課題,推廣應用95項科研成果,舉辦2.4萬多人次的科技培訓等。位於青海省的三江源區域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但近幾十年來,該地區出現了冰川退縮、水位下降、草場退� ...

人民網西寧9月19日電(記者陳沸宇)自2005年國家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以來,青海省極其注重運用各種科學技術發揮在工程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介紹,5年裡共完成10項生態保護科研攻關課題,推廣應用95項科研成果,舉辦2.4萬多人次的科技培訓等。

位於青海省的三江源區域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但近幾十年來,該地區出現了冰川退縮、水位下降、草場退化等現像,生態明顯惡化。在這樣一個高海拔區域進行生態治理,一定要緊密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但因種種原因,有關方面對該區域生態環境研究工作十分薄弱,對許多關鍵的生態環境科學問題缺乏科學認知。

科學研究首先需要的是人才。在本地科研人才匱乏的情況下,5年來,青海先後建立了三江源項目建設專家庫,200多名國內外生態領域的專家學者成為三江源生態保護的“智囊團”,為工程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術和人才支持。

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決定著任何時候都要堅持科技創新。為此,青海省三江源辦、省科技廳發動和組織省內重點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企業,深入調研,大膽創新,攻關克難,使三江源區黑土灘退化草地本底調查、青海中華羊茅和青海冷地早熟禾商品種擴繁和種子加工技術的研究、三江源區根莖型優良牧草原種快速擴繁與栽培技術研究、三江源區沙漠化防治技術研究與示範等10項科研課題研究取得了成果,推廣應用後有效地推動了治理工程建設的科學發展。

三江源生態治理項目區各級管理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素質,關乎三江源工程實施的成敗,而各族群眾的熱情參與和增收致富,則有利於三江源生態環境的長效保護。因此,青海省把科技培訓的目標始終定格在這些方面。據介紹,截止目前,青海先後培訓“三江源”管理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4613人次、農牧民和農牧民轉產培訓19791人次,建立和培育科技示範戶452戶。

精選文章: 環境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