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古人的胡子

歷史

導讀南朝詩人才華出眾,和才華齊名的,還有他們的胡子,號稱“美髯”。謝靈運因遭嫉恨,被人誣告,處以極刑之時,監斬官問他臨死有何托付,他說:“死就死了吧,有什麼牽掛呢,只可惜了我這一把好胡子!如果你能在我死後,把我的胡子割下來給維摩詰菩薩像做胡子,我就滿足了1南海只洹寺接受了這位天才詩人的名須後,不敢怠慢,馬上塑了一尊維摩詰像,將他的美須黏 ...

南朝詩人才華出眾,和才華齊名的,還有他們的胡子,號稱“美髯”。謝靈運因遭嫉恨,被人誣告,處以極刑之時,監斬官問他臨死有何托付,他說:“死就死了吧,有什麼牽掛呢,只可惜了我這一把好胡子!如果你能在我死後,把我的胡子割下來給維摩詰菩薩像做胡子,我就滿足了1南海只洹寺接受了這位天才詩人的名須後,不敢怠慢,馬上塑了一尊維摩詰像,將他的美須黏在上面。由此可見,謝靈運是史上最早進行“遺體捐獻”的人,他捐獻的雖然是一把胡子,但那胡子也算是身上的器官之一了。只是沒想到兩百多年後,唐中宗的安樂公主為玩“鬥百草”,竟把謝靈運當年名滿天下的美須從菩薩塑像上拔下,做了她手中的玩物,當對方拿出各種名花異草時,她冷不丁就把謝靈運的胡子拿出來,吹噓道:“地上的草,怎麼比得上人身上的草呢,瞧我這‘草’──謝靈運的胡子,你有嗎?”比起宋代的文學家、科學家沈括,謝靈運的胡子還不算悲慘,畢竟是死後被人從菩薩身上拔下來,如果是活生生的從臉上扯下來,那又是什麼滋味?而沈括就“有幸”領教過。晚年沈括喪妻後,娶了一位母老虎為妻,此女姓張,潑辣暴悍之至,對沈括不打即罵,而且常常瞄准沈括的胡子進攻,一根根連皮帶肉揪到地上。張氏死後,沈括的非人折磨宣告結束,本該放鞭炮慶賀才是,哪裡知道他不但哭得呼天搶地,甚至投水自殺未遂,從此一直面帶悲色,郁郁寡歡,第二年就過世了。宋朝的時候還有一個蔡襄,胡子長得好,都驚動了仁宗皇帝,有一次皇帝設宴時問他,你這麼漂亮的大胡子,夜間睡覺是放在被子裡面還是被子外面呢?皇上這一問不打緊,當天蔡襄失眠了一夜,不知道把他這胡子如何安放。蔡襄睡不著的原因,關鍵是皇帝問了他這話,如果是個普通百姓問他胡子晚上放哪,他才懶得理呢!張友鸞在《胡子的災難歷程》一文中,說“這是沒有養胡子的人瞎謅的,不能有這樣的事”,並引用“我舅舅”的話加以佐證:“養胡子的總十分愛惜自己的胡子,如果把胡子放在被裡,太容易折斷了,那是不肯的。古人胡子長的,常用一個紗袋套著睡覺,有個紗袋,放在被裡,輾轉反側都不方便,只能放在被外。”睡覺時將胡子用紗袋裝起來,這種說法很新鮮,今天看來不可思議,但是如果讀了曾國藩給父親的信,就會發現古人確實重視對胡子的保養。曾國藩在對父親的信中專門說到養胡須的事:“前父親教兒子養須的方法,兒子只留上唇須,不能用水浸透,黃色的多,黑色的少。下唇准備等三十六歲開始留。兒子多次接到家信,都嫌寫得不詳細,以後希望詳細訓示,兒子謹稟。”曾國藩的胡子凝聚著他父親的心血教誨,不是隨便長出來的胡子。國畫大師張大千的胡子長及腹部,也不知他用的是哪種保養方法,他能用胡子蘸墨即興作畫,但是如果你只關注他的胡子,他會有想法,不過,他能用詼諧幽默的方式表達不滿,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是,有人取笑他的胡子,他就給眾人講了一個故事,說關羽和張飛死後,他們的兒子關興和張苞爭做先鋒。劉備就讓二人各自陳述父輩的戰功,張苞說:“先父喝斷長板橋,夜戰馬超,智取瓦口,義釋嚴顏1關興不甘示弱:“先父須長數尺,獻帝當面稱美髯公,先鋒理當歸我1這話被雲端的關公聽到,不由大罵:“不肖子,為父當年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你不說,專講老子的一口胡子有何用?”魯迅的胡子是著名的“一字胡”,“一”字不是天生,他是刻意修剪,在《墳·說胡須》,他詳細敘說了“一字胡”的來歷,他的胡子原本是上翹,但有一位“國粹家兼愛國者”這樣罵他:“你怎麼學日本人的樣子,身體既矮小,胡子又這樣,……”魯迅說當時自己年紀小,不通世故,所以與對方憤憤地爭辯:“這種向上翹的胡子,才真正是我們漢族祖先的樣式,而那種下垂的胡子,恰好是侵略我們的異族蒙古人的留下的產物。”但沒人理會他的話,於是“大約在四五年或七八年前罷,我獨坐在會館裡,竊悲我的胡須的不幸的境遇,研究他所以得謗的原因,忽而恍然大悟,知道那禍根全在兩邊的尖端上。於是取出鏡子,剪刀,即刻剪成一平,使他既不上翹,也難拖下,如一個隸書的一字。”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