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學人中,朱自清先生是非常重視吃的,不時出現因為進食過量而胃痛的情況。劉宜慶《絕代風流》就摘錄了朱自清的一些有關吃的日記。“在喬治家吃晚飯,食物好消化,但我吃得太多,以致胃又難受。”“天冷,貪食致胃病復發。”“吃得太多,腸胃消化不良。”“戴太太午飯時給我們吃了饅頭,因為一共吃了七個,致胃病發作。”“午餐、茶會上均食過量。午餐系大學裡的人請客。在茶館吃面食後,胃部立即抽搐。”朱自清為什麼這樣在乎吃呢?這恐怕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1936年以前,中國大學教授的待遇非常好,月薪普遍在300-400銀圓之間,張作霖主政的東北甚至高達360-600銀圓,而當時請一個保姆一月只需3塊銀圓,一個大學教授可以輕而易舉養活一大家子人。但抗戰之後,物價飛漲,教授家庭普遍吃不飽肚子,一個月的工資往往只夠維持半個月。朱自清身體不好,子女又特別多(朱自清的前妻、後妻給他生了9個孩子,成活8個),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朱自清曾在日記裡記載過自己挨餓的情景:“本來諸事順遂的,然而,因為飢餓影響了效率。過去從來沒有感到餓過,並常誇耀不知飢餓為何物。但是現在一到十二點腿也軟了,手也顫了,眼睛發花,吃一點東西就行。這恐怕是吃兩頓飯的原因。也是過多地使用儲存的精力的緣故。”飢餓是如此難受,有機會吃一頓飽飯時,貪食也就成了符合人性的一種選擇。然而,朱自清決不是不分原則地“貪吃”的。1948年6月18日,為了抗議美國扶持日本,朱自清冒著每月損失600萬法幣、讓全家再次挨餓的風險,毅然在拒絕美援面粉的聲明上簽字。8月10日,朱自清已進入彌留狀態,還斷斷續續地對妻子陳竹隱說:“我……已拒絕美援,不要……去買配售的……美國面粉。”此話成為他最後的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