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與唐山地震震級和能量相當。”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昨天表示。
汶川地震發生後,地震台網中心根據全國上千個監測點反饋的地震數據,不斷研究會商,並第一時間向四川前方指揮部發送專家分析報告。
昨日,在進行了兩輪會商後,中國地震台網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鋐、台網中心監測部負責人田豐接受本報專訪時向記者透露了14日地震監測數據及地震專家會商的最新進展。
斷裂帶正形成兩個震源中心
截至記者采訪結束前,汶川地震余震已超過3300次,其中6級左右地震共3次,4級以上幾十次。田豐告訴記者,汶川7.8級地震發生時,百秒之內,地震使地面劃開了近百公裡的斷裂帶,地震能量釋放十分可怕。
據田豐介紹,汶川地區的主地震發生後,在當地形成了3條東北走向的主要斷裂帶。目前余震震源中心主要分布在斷裂帶附近,還未向四川其他地區移動。
“由於斷裂帶正好是山區與平原交界處,因而成都地區沒有受到過大的破壞。”田豐說,“從觀測數據來看,汶川主震結束後,目前地震余震中心主要在斷裂帶兩頭,中間很少余震,這與以往的地震有很大不同。”
多認為余震低於7.8級
昨日,剛結束最後一輪會商,孫士鋐向記者透露了會商的最新進展,“從兩輪會商結果來看,多數專家認為,地震正在有規律的衰減。各專家比較統一的看法是,未來1~2個月,5級左右的地震還會存在。”
孫士鋐說,相當多的嚴重地震是在兩天內連續發生,隨後余震頻率會很多,但是力度會逐漸減弱。從地震規律上劃分,有主余震、余主震以及雙主震型等多種劃分。中國國家地震局預報分析專家在會商後,多數人認為此次汶川地震屬於主余震型。“也就是說,主震7.8級之後,後面不會出現高於主震震級的地震。”
孫士鋐說,地震不是一個孤立的自然現像,它會受到星體引力變化的影響,包括月球的潮汐和各大行星的變化,都可能對這次汶川地震的變化產生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地震預測成為世界難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地理學家、軍事專家評析救援難
在受災最嚴重的汶川地區,搜救進展受到各種困難阻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地理結構決定。中國科學院著名地理專家吳紹洪告訴記者,汶川、茂縣等地區屬於高山峽谷地區,地震之後加上連日的降雨,誘發了嚴重的滑坡和泥石流,交通要道受堵。
“空投屬低空飛行,降雨天氣低空氣流不穩定,空投目標難以瞄准,直升機低空飛行危險性也非常大。”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江英表示,前幾天航拍都進不去,14日才能順利進行航拍和空投,這與當地降雨規模減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