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地震具體的發生機制一開始主要是擠壓,到地震快結束時可能還有走滑的能量釋放。
四川地區很長時間內沒有發生強烈地震了,用業內的話說叫缺震,就是強震缺失,按照歷史的經驗,缺的時間越長,將來發生(強震)的可能性越大。
雖然龍門山地區看上去構造活動不強,但是可能是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一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從而發生地震。
在地震預報方面,美日等發達國家比我們沒有任何先進的。他們的先進是在於,建築設防的安全性上,還有就是地震發生以後,可以相當快地確定位置和震級。

這場震驚全國的裡氏7.8級地震始於5月12日14時28分,震源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的汶川縣,震級與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除了吉林、黑龍江和新疆地區外,全國都有震感。
據有關專家估計,震中烈度為10度左右,為淺源地震,深度大概為10公裡,此前已有專家說,這次地震釋放的能量堪比400顆廣島原子彈。
截至記者發稿前,余震已經發生兩千多次,超過5級以上余震為14次,最大的一次余震是6.5級,發生在甘肅,6.1級的余震發生在四川汶川。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大的地震
公眾普遍關心的是,汶川這個地方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大的地震?
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處於中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
中國地震局的專家認為,因為中國東部和西部的地質分布、地殼厚度、地殼運動速度差別很大,而這次地震發生在東部和西部變化差別最大的這個帶上,即南北地震帶——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都為地震密集帶。
宏觀的解釋是,“印度洋板塊由南向北碰撞歐亞板塊,碰撞的地區拱起青藏高原。”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倪四道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時,也同時向東北方向移動,擠壓四川盆地向東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上。”
倪四道說,這次地震具體的發生機制是擠壓,“一開始主要是擠壓,到地震快結束時可能還有走滑的能量釋放。”倪四道說,這次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川西龍門山的中心,位於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上。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七說,四川盆地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塊。從歷史記錄來看,盡管龍門山主體沒有發生過大地震,但它北邊的松潘在上個世紀初曾經發生過強震。因此,雖然龍門山地區看上去構造活動性不強,但是可能是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一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從而發生地震。
不過王二七也說,目前我們對這一地震發生的機制還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殼的擠壓、伸展還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而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龍門山地震帶上。龍門山是新的西藏隆起板塊和原來的老的雲南、四川板塊交錯的地方,從這個角度講,這個地方是個地震多發區。
根據1999年9月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預報管理處整編的《中國強地震目錄》,四川地區共有18次7級以上地震,其中1800年以來發生過8次7級以上地震。1973在四川的爐霍發生了7.6級地震,之後三年發生了四川松潘——平武7.2級地震。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陳學忠研究員曾在2002年對四川省7級以上地震危險性做過分析:“四川地區很長時間內沒有發生強烈地震了,用業內的話說叫缺震,就是強震缺失,按照歷史的經驗,缺的時間越長,將來發生(強震)的可能性越大。這是一種定性的估計”。
這種背景下,陳學忠研究了四川地區的地震危險性,發現從歷史經驗性上看,以前四川地區7級以上強震發生之前幾年,周圍都有一個接近8級左右的大震發生,根據這種現像,然後往後推,昆侖山2001年已經發生了8.1級地震,如果這種規律延續的話,幾年之後四川地區就會發生這種地震。
面波對高層建築影響比較大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對本報記者說,這次汶川發生地震是屬於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裡深度以上的範圍內,占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制造者,對人類影響最大。
在地震學中,一般發生的震級越高,其破壞力度越大。這次汶川地震7.8級,其震中地區的破壞力度在10度左右,會造成房倒屋塌、地質滑坡和地面裂縫等災害。
目前還沒有關於這次地震的詳細數據和反映地震破壞力度的地震烈度分布表(美國地質調查局在其網站上公布了一個粗略的地震烈度分布圖,該圖是在未經過實地考察的情況下得出的)。中國地震局的陳長林對記者說,地震烈度分布表估計1到2天就會出來。相關專家組已經到達汶川,目前調查工作已經開始。
不過所幸的是,雖然地震強度與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但是現在看來,損失應該小於唐山大地震。
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建國以來最大的自然災害,造成24萬人死亡。當時的震中在城市中心區下方,屬於城市直下型地震,所以引起的破壞很嚴重。而這次汶川地震,震中附近沒有較大的城市,當地人口10萬多一點,分布相對不密集,包括汶川縣在內的約二百公裡長、十幾公裡寬的極震帶,大多處於山區,由此損失會小於唐山大地震。
另外關鍵的是,這次地震發生在白天。“大部分人都在外面活動,這大大減少了死亡的可能性,所以你也會發現,一些地區,傷亡比較嚴重的是學校,因為學生們都在樓裡。”中國地震局的一位專家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對於這次地震波及全國大部分省份的原因,中國科技大學的倪四道說,像2001年青海昆侖山口的8.1級地震是在中國的西部,西部的城市比較有震感,而東部城市震感不是很強。四川這次地震離東部比較近,距離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距離大概有1500公裡。對於其他地區屬於遠震,即1000公裡以外能感受到。而這次地震的面波,對高層建築影響比較大,對低層建築影響比較小,而現在大部分城市高層建築很多,所以波及的城市很多。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七分析說,全國許多地方震感強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震發生地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以東的四川地塊相對堅硬,地震波傳播的能力比較強。
預報很准的情況比較少見
針對瞞報地震預測的傳言,中國地震局新聞發言人張宏衛13日說,所謂為了保證奧運前的安定局面而瞞報地震預測結果的推測“是沒有道理的”。
地震預測或預報在我國分為中、長、短、臨四種,我國現在的中長期預測准確率大概是30%左右,而短臨期預測率非常低,而且地震預測本身就是世界性難題,“上天”容易“入地”難,決定了地震預測的難度。
現在國內的地震監測有很多種,一個是監測地震活動本身的,一個是監測地下水、重力、形變的變化等,每個省的監測網由許多台組成。“在這次地震前沒有什麼預報,從目前的技術水平看很正常,預報很准的情況其實是比較少見的,除非地震有很多前震,可以(使人)警覺起來。”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忠說。“在地震預報方面,美日等發達國家比我們沒有任何先進的。他們的先進是在於,建築設防的安全性上,還有就是地震發生以後,可以相當快地確定位置和震級。”倪四道說。
另外,我國的地震預報發布除了政府外,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公開發布關於地震的信息,“先由專業人員經過彙總,經過專家評委會的論證後,政府部門根據這些情報來發布預報。中長期的預報每年都報給政府做准備,真正能起到作用的還是短臨預報,像半個月的尺度才能起到好的效果。”陳學忠說。
各地政府再根據中長期的預報,以及當地的往年地震情況,在城市規劃時有一個設防標准,在考慮經濟成本的情況下,做城市建築預防工作。全國的建築物抗震級別沒有統一的標准,具體標准主要由各地政府主導,設防是政府行為,根據當地的財力開展設防工作。
“處於極震區的汶川等縣,本來處於地震高發帶,這方面的設防准備是不可缺少的,對於這次巨大地震,顯然准備是不充分的。”陳學忠說,“從目前的情況看,成都市離震中距離比較近,但沒有比較大的傷亡和影響,可以看出這跟比較規範的大中型城市預防有關系。”
對於農村地區的設防,全國各地情況差別很大,“一些地方還是很成問題的,基本上是不設防的,這需要政府做好引導工作”。
水庫誘發地震問題
還有一個令公眾十分關心的問題是,這次地震與三峽工程、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是否有聯系?反過來,這次地震對這些水利工程是否有影響?
“我覺得它們在地理上隔得比較遠,聯系的可能性不大,沒有明確的依據來說它們有聯系,不可能是誘發地震,誘發地震也不可能這麼遠,這是純粹的構造性地震。以前沒有三峽工程時不是照樣有地震嗎?”陳學忠說。
而此前長江委設計院地震處處長曾新平說,三峽大壩與汶川不在一個地質構造單元。三峽庫區主要在鄂西山地和四川盆地東部,汶川處於龍門山地震帶,二者在地質上沒有任何聯系。所以,汶川地震與三峽工程無關。
曾新平說,水庫蓄水誘發地震主要在庫區,一般離庫岸5公裡左右,最遠不超過15公裡。目前三峽水庫蓄水回水不到重慶,即使產生誘發地震,也會在重慶以下地區。此前,三峽水庫蓄水誘發地震主要在巫山以東庫區。
重慶市新聞發言人周波十三日稱,震後當地報有十七座水庫存在安全隱患,而經國土部門對三峽庫區二、三期已治理項目、搬遷避讓項目的監測,未發現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