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預報地震?

自然地理

導讀地震預報是在地震發生前通過對各種前兆資料的分析和研究,對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大孝地點和時間作出明確的判定,並將此判斷向社會公眾發布。因此,地震預報必須包括三項內容,即未來地震的震級、發生的地點、發生的時間總稱為地震預報三要素。地震預報三要素是一個整體,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預報就沒有意義。經過邢台地震以來二十多年的反復實踐,我國地震工作 ...

地震預報是在地震發生前通過對各種前兆資料的分析和研究,對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大孝地點和時間作出明確的判定,並將此判斷向社會公眾發布。因此,地震預報必須包括三項內容,即未來地震的震級、發生的地點、發生的時間總稱為地震預報三要素。地震預報三要素是一個整體,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預報就沒有意義。經過邢台地震以來二十多年的反復實踐,我國地震工作者已積累和總結了不少預報地震三要素的經驗和方法。

(1)震級預報:由於地震是震源體應力應變積累的結果,地震越大,應力應變積累的時間和強度往往也越大,且震源區體積也越大。這些特點反映在地震前兆 上,則表現為震級也大,地震前兆異常(主要指趨勢異常)的持續時間長,前兆異常的空間展布範圍亦大。

(2)時間預報:時間預報主要是根據地震前兆的發生過程判斷地震發生的日期。早期的前兆異常往往是慢速的、漸變和趨勢性變化。越接近地震發生,異常變化越激烈,呈現為快速和突發的特點,同時還出現地下水、氣、油和多種動物習性的宏觀異常。據此可把發震時間判斷為幾月乃至幾天之內。在臨震時,還可能觀測到地聲、地光等前兆。所以根據異常發展的過程,可逐步分析並逼近地震的發生時間。此外,具體發震日期的預報還需要考慮某些外界觸發因素,如朔望日、磁暴、節氣日等。

(3)地點預報:從實踐經驗看,震中及其附近地區是由異常現像顯露程度,異常幅度的大小,以及異常出現的先後來判斷的。一般來說,異常集中程度最高、 幅度最大和發育最早的地區往往最接近震中。此外,根據地質構造分析和地震活動中空區、條帶等異常圖像,都可為未來地震震中區的預報提供線索。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