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東塔(鎮國塔)(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展現的是奇跡般完好保存下來的一些“震不倒的古塔”,雖層次不一,結構各異,卻具有許多共同的抗震優點。初步分析,可歸結為兩大主要方面:
第一,塔基堅實,建築場地開闊。有的即直接建造在“根深蒂固”的大片基岩上,所以“固若金湯”、“穩如泰山”;
第二,上部建築中心對稱、結構嚴密、跨度孝形狀規則、整體性強,符合力學要求。
歷代我國大江南北建有佛塔千百座,只要細看福建泉州兩座大石塔,便知其中奧秘:
被國外專家譽為“世界第一塔”的泉州東、西兩塔,都有五層,東塔名鎮國塔,通高48.24米;西塔名仁壽塔,通高44.06米,分別建於南宋(公元1237-1250年),座落於占地78000多平方米的千年古剎開元寺內。塔座面積270多平方米,底盤面積760多平方米。據鑽探,塔基土層20米以下是大片完整的花崗岩,即避免了產生砂基液化,又使受力層分布比較均勻,所以承重良好。整個看去,塔身莊重,十分宏偉,尤其塔內那個用巨型花崗岩疊砌而成的八角柱體(“筒中柱”),柱圍直徑15余米,恰似一根支力強、重心穩的“擎天柱”;塔體轉角立倚柱,柱頂置櫨鬥,鬥上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了石梁跨度;架於塔心柱與近一米厚外牆上的石梁、梁托如同斧鑿一般,接合非常緊牢。距今300多年前的1604年大地震,震中烈度估計10度強,時“山石海水皆動”,“覆舟甚多”,而雙塔僅“鎮國塔第一層尖石墜,第二第三層扶欄因之並碎”。如此強大的地震力只“拔它幾根毫毛”,其建築結構抗震性能之良好,令人驚嘆!
椐悉,迄今香港乃至東南亞國家一些現代“筒中筒”結構高樓大廈,與這些近似圓形的古塔設計思路相似,她展示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