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門”是中國古代官場的陋習,其實質是一種依仗權勢而互相拉攏、互相利用的手段,以達到互惠互利的雙贏目的:拜門者,為自己的仕途找到一把保護散一個護身符;被拜者,也可得到一筆價值不菲的橫財,並且藉此培植自己的勢力。
拜門只是建立一種名義上的師生關系,門生並不計較被拜為老師的輩份、年齡、人品、學識,只要有權有勢就行。拜門時有一定程序,經他人引薦後,呈上“門生帖子 ”,並交納一筆豐厚的財禮,再行拜師禮。“門生帖子”要寫清雙方姓名,自願建立師生關系等內容。拜門以後,門生就可以對人炫耀自己是某某權貴的弟子,從此,可以憑借老師的權勢在官場上春風得意,步步高升。
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中論·譴交》雲:“有策名於朝,而稱門生於富貴之家者,比屋有之。為之師而無以教,弟子亦不受業,然其於事也,至於懷丈夫之容而襲婢妾之態,或奉貨而行賄以自固結,求志屬托,規圖仕進。”一針見血地揭露了“拜門”的實質。
自願為“門生”者想攀附權勢人物,而“老師”也想廣收門生以撈錢。《官場現形記》中有一位姓周的中堂:“一直做京官,沒有放過外任,一年四季,甚麼炭敬、冰敬、贄見、別儀,全靠這班門生故吏接濟他些以資澆裹。”有的官員為了斂財,竟不惜屈尊“倒拜門”,即登門到所認門生的家中強行行拜師禮。
光緒年間,有個家居漢口的侍郎,當地一周姓富翁想讓其子拜他為師,並准備銀幣百元為禮金。後來周某見侍郎居處儉樸,懷疑他是個騙子,猶豫不決。侍郎正為花銷太大犯愁,所以想盡快收此門生,他讓介紹人領著,親登周宅,威逼周某讓其兒子行拜師禮,侍郎則攜錢而歸。
其實,收富家子弟為門生,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流行了。《宋書·徐湛之傳》說他有“門生千余人,皆三吳富人之子,資質端妍,衣服鮮麗”。老師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
晚清官場中還有“拜斷”、“繳帖”的規矩。如果門生平步青雲,官居老師之上,門生就要持帖子拜老師之門,名曰“拜斷”,告知往日的老師,解除師生關系,老師則要把當初收的門生帖子交還門生,是為“繳帖”。官場炎涼,有權便是爺,無權就是孫,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