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隸總督署正門

署衙內的古炮和古碑
在古都的歷史上,京畿的範圍究竟有多大?
觸摸歷史,自古以來,作為“關山帶河,聯絡表裡,控扼燕薊,四達之衝”的保定直隸總督署,與古都北京息息相關,在清代180年間它始終是京師的碩大拱衛圈。
總督部院
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原建築始建於元,明初為保定府衙,明永樂年間改做大寧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參將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後正式建立總督署,歷經雍正、乾壟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計有180年的實用歷史,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遜位才廢止。
在直隸總督署大門兩側,有一副今人所作的黑底金字對聯。上聯是:“北吞大漠,南亙黃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稱雄,西岳東瀛一屏障;”下聯是“內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後兩師生。”(指曾國藩與李鴻章)。
穿過視野開闊的儀門就是總督的大堂。據介紹,現大堂內的布局是按照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時的樣子所復原。森嚴肅穆的大堂正上方懸掛一方匾額,上書“恪恭首牧”。這是當年雍正皇帝御筆,用以褒獎贊譽克勤克儉的直隸總督唐執玉。大堂後面為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這裡是總督接見外地官員和僚屬,復審民事案件,舉行一般禮儀活動的場所。三堂是官邸內宅。三堂的楹聯是唐執玉任總督時手書的座右銘:“將勤補拙,以儉養廉。”因唐執玉甚得雍正皇帝的賞識,這副楹聯歷屆總督都沒有更換。四堂,也稱上房,是總督及眷屬起居的地方。四堂,院東側廳屋為簽押房,為總督處理公務的地方。總督署大院東路的建築分別為寅賓館、武成王廟、幕府院、東花廳、外簽押房、胥吏房、伙房、庫房等。西路的建築尚存古樹和房基,據資料記載有典吏廳、西花廳、辦事廳、旗纛廟、箭道、花園等。
1988年,直隸總督署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2月建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河北省和保定市把直隸總督署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半部清史”

保定軍校大門

直隸圖書館
直隸,因其直接隸屬京師而得名。“畿輔重時延至民國初期,1928年,國民政府南遷,直隸省改稱河北剩清代直隸轄區廣闊,囊括河北、北京、天津,和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一部分。偌大的直隸,拱衛京師和自我守備的兵力部署為綠營(清軍正規軍的主力),分為馬蘭、泰寧、宣化、天津、正定五鎮。五鎮之上設提督一員,提督之上又有總督節制。總督駐保定府節制提督,提督駐北京古北口節制五旗。北京的通州、黃村、盧溝橋、沙河、順義等地均有直隸的兵力部署。
史載,直隸省總督權重位顯,集軍事、行政、鹽業、河道及近代的北洋大臣於一身,其權力已大大超過直隸省範圍。更因直隸地處京畿,亦成為清代省府第一衙。人稱 “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歷任總督計有李衛、李紱、孫嘉淦、唐執玉、方觀承、劉墉、高斌、琦善、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74人,99任。其中實授38人,署理30人,護理6人。清代的直隸總督署,作為直隸省的軍政樞紐機關,歷任總督在這裡處理過無數政務,有興農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績,也有貪贓枉法、鎮壓農民起義、出賣主權尊嚴的劣舉。
唐執玉是一位深得雍正賞識的總督。他不僅治理地方很有成績,而且與皇帝關系融洽。因此即使在他病重期間,雍正仍堅持讓他出任直隸總督。唐執玉最被人稱道的是他的“勤”和“廉”,平時布衣粗食。他病逝之後,繼任總督帶人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篋無一物”,都沒有錢為他裝殮。後來雍正下令撥發銀兩,加上其他官員出資幫助,才得以將其遺體裝殮運回原籍。
曾國藩是晚清另一名臣,他任總督時,直隸受第二次鴉片戰爭影響,一派破敗景像。曾國藩整頓吏治、清理訟案、賑濟災荒,還治理了永定河,使得直隸一度出現了“百廢俱舉”的局面。他在右眼失明的情況下,依然盡心政務,公務大多事必躬親。然而,1868年天津教案事發,曾國藩先後殺百姓20多人,以向洋人謝罪,僅向法國賠款的白銀就達46.5萬兩。
袁世凱在任總督時,籌集資金、仿德國制度籌練北洋新軍,還在直隸創辦了警政制度,在保定創設警務總局,開辦巡警學堂。袁世凱早年兩次鄉試均落第,在做了直隸總督後,卻很注意發展教育,在保定等地興辦了新式學堂。1905年8月,由他起草並聯絡張之洞等人上奏折,請求停止科舉。清廷批准了這一奏折,下旨從1906年開始,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中國實行了1300余年的科舉制度被廢止。
末任總督張鎮芳,是袁世凱二哥袁世敦的妻弟。他署理直隸總督只有10天,清帝便宣布退位,這個總督名存實亡。
長任總督
1870年,李鴻章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間長達近25年,是歷任總督中任期最長的一位。並參與掌管清政府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清末權勢最為顯赫的封疆大吏。正如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所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系。”在直隸總督任上,李鴻章親手創建北洋水師、擴建天津機器局制造軍事武器;創辦近代民用工業,支持我國自行修築第一條鐵路;重視教育,開辦各類學堂,派留學生出國等等,史稱洋務運動。
在李鴻章任上,直隸災害頻繁,據說達13年水災,9年旱災,3年雹災。1871至1874年(清同治十年至十三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的第二年,直隸等地大水、永定河連年決口,《申報》稱:“該處屢遭飢饉,百姓困苦流亡,不忍耳聞。”水災剛去,旱災又來。李鴻章在任內啟用各種措施賑災,設立直隸籌賑局處理賑務,呼吁本省和外省的官紳捐錢捐物。在李鴻章的號召下,盛宣懷在天津創設了慈善機構廣仁堂。此外,李鴻章還向清廷申請援照舊例開辦賑捐,即誰捐了賑災款,按規定便可得到一官半職。即賣官籌集賑災款。
在任內,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指揮了中日甲午戰爭的海戰。1900年,英、法、德、意四國聯軍入侵保定,李鴻章在外地訓令“以禮相待”。結果,侵略軍大肆燒殺搶掠。當年11月6日,以英少將蓋斯裡為首的侵略軍將校在總督署大堂,將直隸護理總督廷雍等5人五花大綁,在大堂跪審並斬殺,留下了恥辱的一頁。
蓮池書院
1733年(雍正十一年),時任直隸總督的李衛奉旨在保定古蓮花池創辦了蓮池書院,又稱“直隸書院”,成為中國北方最高學府。當時,歷任總督時來巡視,加之學者名流薈萃,清廷亦對其“恩隆優渥”,僅乾隆就曾3次“幸臨”書院,並賦詩嘉勉。一時間蓮池書院形成了“恢宏教化,聲播四方”的局面,清末狀元劉春霖、清史館總纂王樹楠以及民國風雲人物馮國璋等均曾在此就讀。蓮池書院作為當時直隸省的文化、教育中心,先後存在175年之交,直到1908年停辦。蓮池書院當時藏書頗多,建於元代的萬卷樓中最多時曾達到3萬余卷,對在此修業的學生頗有補益。此外,蓮池書院還有《蓮池書院法帖》刻石38方,至今保存較好。
1908年,直隸省提學使盧靖籌款,在古蓮花池東部建立了“直隸圖書館”,盧靖親筆書寫了館額“直隸圖書館”。收藏圖書2000余種,供平民借閱。
1952年,毛澤東曾巡視古蓮池,說:“蓮池有名,是因為有蓮池書院,蓮池書院當時在全國是很著名的。”
保定軍校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保定創辦了北洋陸軍將弁學堂,1903年在東關外又創辦了北洋速成武備學堂,1906年改成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同年建保定陸軍軍官學堂,1909年更名陸軍預備大學堂,1912年陸軍預備大學堂遷到北京,袁世凱在保定始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俗稱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化高等軍事學府。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期兩年,分步、騎兵、炮、工、輜重5科。保定軍校先後有8位校長,其中第二任校長為民國最著名的軍事家蔣方震(字百裡)。保定軍校,以其人才輩出和對中國現代史的影響而馳名中外。從1912年至1923年的11年間,保定軍校辦過9期,軍校畢業生達6000余人。其中,不乏近現代史上頗有影響的名人,如革命將領葉挺、董振堂、趙博生,民主革命人士李濟深、季方、孫岳、張治中、傅作義,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陳誠。此外,蔣介石、張群、吳佩孚、齊燮元等民國政要,均為軍校前身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畢業。1928年軍校停辦。2006年5月,保定軍校遺址被國務院批准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