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在皇權體制下的名臣們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忠臣們為輔助君王恪盡職守、造福天下而青史留名,但他們往往命運多舛。本文述說了在中國歷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他們的人生歸宿雖然並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封建社會群臣的全貌,但卻足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中國歷史風雲的變遷和人性的善惡,更能體會到中國歷史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伍子胥:好心遭惡報的活“標本”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在楚國做太傅,當時與他一起當朝為官的費無忌是個心術不正的小人。他為了討好楚平王,把本來要給太子建迎娶的秦國美女轉而獻給了楚平王。費無忌做完這事有些後怕,他擔心太子建日後繼位報復自己,於是便向楚平王誣告太子建謀反。伍奢為人很正直,他對楚平王說:“大王,不是誰的話都能聽的,說太子謀反好像不合情理,他可是您定下來的接班人,有謀反的必要嗎?”費無忌卻從中調唆,楚平王剛得了美女,處處聽費無忌的,便把伍奢關進了監牢。費無忌又說了:“大王您可別忘了,老伍可還有兩個兒子呀,如果不把他們殺掉,將來他們肯定要找您的麻煩。大王可以拿他們的父親做人質,召他們回來斬草除根。”楚平王便派人去召伍子胥和他的哥哥伍尚,說只要他們回來就放了伍奢。伍尚得知消息後,想立即趕回去。伍子胥說:“哥呀,只要我們哥倆一到都城,就會一起被殺。我們不如一起投奔到別的國家,借助他們的力量為父親報仇。”伍尚說:“我也知道回去救不了父親,但我要陪父親一起死,不能讓人家說伍家的兒子不孝。你趕快逃吧,以後為我和父親報仇。”說完就走了。不久,楚平王便把伍奢和伍尚給殺了。伍子胥由宋國輾轉跑到了吳國都城,見到了公子光。他看出來公子光懷有野心,想殺掉吳王僚自己當老大。要想早日借吳國的力量擺平楚國,必須幫助公子光當上國王。於是伍子胥就把一個叫專諸的勇士推薦給了公子光,讓他幫助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有了伍子胥的幫助,公子光的政變成功了,他登上了王位,即吳王闔閭。吳王闔閭當然忘不了伍子胥的幫助,讓他參與國家政事。伍子胥幫助吳王改革政治,發展生產,操練兵馬,勵精圖治,加強國力,並向闔閭推薦精通兵法的孫武為兵馬大元帥。他與孫武統觀全局,為闔閭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爭霸方略。吳王闔閭九年(前506),伍子胥與孫武等率大軍攻破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紀南城)。這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派人挖掘了楚平王的墳墓,把楚平王的屍體拖出來,狠狠地鞭笞了300下才住手。擺平了西方的強敵之後,吳國東邊的近鄰越國強大起來了。越國和吳國素來有仇,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一次和越國的戰鬥中負傷而死。兩年後,吳王夫差帶兵伐越,大敗越軍。越王勾踐帶著5000殘兵敗將退到會稽山,派大夫文種帶著厚禮去請和,請求允許越作為吳的屬國。伍子胥看出這是越國的緩兵之計,因此勸夫差不要答應越國的請求。但夫差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為越國已經被打服了,就答應議和,率軍回國了。伍子胥氣得說:“今後越國用10年的時間休養生息、聚斂財物,再用10年的時間對它的臣民進行教化並加以訓練,這樣20年之後,吳國就要被吃掉了1此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表面上在夫差面前點頭哈腰,暗地裡卻不斷地發展自己的力量。而吳王夫差一點兒也沒有察覺,一心想向北攻占齊國。伍子胥多次勸說吳王注意勾踐,但吳王夫差仍不以為然。此後4年,吳王准備攻打齊國。越王勾踐采用子貢的謀略率領軍隊援助吳國,並用寶物賄賂宰相伯。伯便一個勁兒地在吳王面前替越王說好話。宰相伯說:“大王,伍子胥可是個危險分子,我們必須防備他造反作亂。上次大王准備攻打齊國,他極力阻攔,還說大王是個糊塗的人,希望用吳國打敗仗來說明他是對的。如今大王要親率軍隊討伐齊國,伍子胥卻躲在家裡裝病,恐怕他很快就要造反了。另外我發現他趁出使齊國時,把兒子托付給齊國人鮑牧。這樣的人大王應該盡早采取措施啊1吳王夫差說:“是啊,這家伙鬼點子挺多的,我也早就懷疑他了。”於是,吳王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劍,說:“你就用這把劍自裁吧!省得你看什麼都不順眼。”伍子胥接過寶劍,仰天長嘆道:“大王啊,我曾經輔佐你父親成為諸侯中的霸主;當年是我在先王面前冒死保舉你。你當了吳王後,要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都沒要。沒想到今天你聽信了奸臣挑撥要處死我,我死不瞑目啊1臨死前,他告訴手下人說:“我死後,你們要在我的墳上種上梓樹,長大了可以給他們做棺材;把我的眼珠挖下來掛在吳國國都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到越國滅掉吳國。”說完揮劍自殺了。後來的事就像伍子胥料想的那樣。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率兵一舉殲滅吳軍主力,圍困姑蘇達三月之久。夫差派人請和,勾踐不允許,夫差不得不自殺。自殺前,他掩上臉說:“唉!我實在沒臉面去見伍子胥啊1寇准:客死他鄉的北宋“脊梁”寇准出生在關中道渭河邊一個貧苦的農民家中。他17歲時父親就死了,自幼跟著母親飽受人世間的艱辛。19歲那年,寇准趕赴開封參加宋太宗親自主持的全國會試。在殿試大堂下,年輕的寇准面對太宗的提問,對答如流,顯示了卓越的才華。皇帝非常欣賞他的才識和剛直的性格,便破格錄取了他,那時他還不足20歲。寇准被宋太宗錄取後的第二年,就去四川巴東縣當了知縣。寇准到了那兒不到半年,巴東縣就政通人和、百業興旺。老百姓親切地稱年輕的寇知縣為“寇巴東”。宋太宗非常器重寇准,提升他為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主持官員的考核與選拔工作,把組織人事的大權放心地交給了寇准。寇准不畏強權,公正不阿。無形之中,得罪了很多權貴。一天,他騎著馬匆匆趕去辦事,突然,街旁閃出一人攔住他的馬,連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1此事很快傳到了太宗耳裡。太宗非常生氣,訓斥道:“我聽說有人喊你‘萬歲’了?”寇准連忙說:“陛下,這一定是有人陷害我……”太宗氣還沒消,說道:“哼!聽說你當時還挺高興的,明天你就到青川去吧1寇准離開京城還不到一年,朝廷裡就亂成了一鍋粥。太宗一道聖旨,又將寇准召回京城,拜為參知政事。面對爛攤子,寇准掄起了改革大斧。這使許多當權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很快,以馮拯等人為首的守舊派結成了反對陣營,把朝廷攪得終日不寧。此時,太宗皇帝年齡已經大了,過早地出現了老年痴呆的跡像,他聽信讒言,將寇准貶為鄧州刺史。寇准被貶到鄧州後兩年,趙恆當了皇帝。權衡再三後,真宗皇帝任用寇准為宰相,寇准又一次回到了宋王朝的權力中心。公元1004年,北方遼軍大舉南侵,一天之內就有五次告急文書飛到朝廷。真宗皇帝大為震驚,滿朝文武大臣都十分害怕,皇帝身旁一幫投降派主張向南京逃跑,向成都逃跑。寇准站出來對著投降派憤怒地說:“誰再為陛下出南遷的歪點子,誰就是大宋朝的千古罪人。遼軍沒什麼了不得的,如果陛下御駕親征,一定會把遼軍打回老家去的。”真宗皇帝聽了寇准的話點頭說:“你說得對,我御駕親征,一定要把遼國人打回老家去1宋軍在寇准的指揮下,連獲大勝。在澶州前線,膽小的真宗就是不敢過黃河,寇准又極力勸說:“陛下,過吧!背水一戰,想當年,楚霸王項羽把船都砸漏了……”真宗說:“我知道……不過,書上寫的不能全信,可別把我那龍船給砸了1寇准把真宗帶到了黃河北岸。在兩軍對峙的戰場,真宗皇帝如從天而降出現在澶州北城樓上。宋軍官兵遠遠望見黃龍御旗,頓時歡呼聲回蕩在數十裡外,遼軍一聽宋朝皇帝來了,鬥志一下子就垮了。寇准指揮宋軍乘勢進攻,遼軍倉皇逃竄,主帥中箭身亡,官兵大半被俘。從那之後,宋遼息兵,雙方簽訂了睦鄰友好的“澶淵之盟”。那些曾主張逃跑的大臣們,忌恨寇准的功績,又怕寇准問他們的罪。他們相互勾結,要把寇准趕下台。他們向真宗進讒言說:“陛下,歷來戰爭就像賭博一樣。寇准讓陛下上前線,實際上是把陛下作為賭注。萬一仗打敗了,陛下還有性命嗎?”對寇准本來就有猜忌的真宗,不由得怒火萬丈,撤了寇准的宰相職務,讓他到陝州去當了知州。這年寇准45歲。13年後,58歲的寇准再次被真宗詔回朝廷任宰相。這時的北宋王朝,已是千瘡百孔。真宗皇帝得了腦血栓後,劉皇後把持了朝政,她的兄弟魚肉百姓,干了很多壞事。寇准不畏強權,把劉皇後的兄弟處死,為老百姓除了個大害。劉皇後由此對寇准恨之入骨,她和近臣丁謂內外勾結,多次誣陷寇准,使真宗又一次把寇准貶到相州去當刺史。可劉皇後心裡還是不踏實。等到真宗去世後,劉皇後便將寇准一貶再貶,從河南相州的刺史貶為湖南道州的司馬,再貶到廣東雷州的司戶參軍,流放到遠離朝廷的荒野之地。寇准63歲時,病死在雷州司戶參軍的崗位上。臨死時他還往窗外看呢,兒子說:“父親,您就別看了,朝廷早把您給忘了1寇准說:“我是看天晴了沒有,雨都下了好幾天了,老百姓的莊稼別淹了140多年的宦海生涯,寇准從“寇巴東”到樞密院直學士、堂堂宰相。這一生歷盡坎坷,最後從高處不勝寒的相位被貶到小小的司戶參軍。但他剛直的性格,為民請命的精神,卻流芳千古……陳化成:一身抵得百萬兵的“廉將”陳化成小時候就熟習水性,精通武藝,智勇過人。28歲時,加入清軍水師。道光十年(1830)升為福建水師提督,帶領水師進駐廈門。雖然陳化成位列福建省水師的最高軍事長官,但他的生活卻非常儉樸,在一間很小的普通民居裡他一住就是10年,吃飯也很簡單,大魚大肉很少吃,喝酒時也就是炒一盤花生米。人們稱他為“廉將”,也有人叫他“憐將”。意思是當了這麼大的干部,卻不知道享受,太可憐了!他巡閱台灣時,雖然帶了很多將士,但對各地文武官員的“饋送”,一概不接受,受到百姓們的愛戴。道光二十年(1840),陳化成調任江南提督。當時的兩江總督是牛鑒,他得知陳化成生活很是儉樸,還以為他的工資不夠花呢,便令軍需處每10日送給他250兩白銀,陳化成每次都拒絕接受。吳淞口位於黃浦江與吳淞江彙入長江的出口處,是保衛上海和長江門戶的首要陣地。陳化成積極備戰,大力加強陣地防御。道光二十一年(1841)冬,他疏通了寶山順通河,將挑出之土,修築土城,加高海塘。他還積極倡議在上海設立鑄炮廠,自造新炮,以供急用。他還從福建帶來勇敢善戰的親兵1000人,分別駐守吳淞口、上海兩處,並從中挑出富有作戰經驗的軍官到各營去當教練。陳化成在吳淞口深得士卒的擁戴,連侵略者都很怕他,他們說:“不怕江南百萬兵,只怕江南陳化成。”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27艘英國軍艦,在長江口外的雞骨礁附近集結,並闖入吳淞口內測量水道。五月初八清晨6時,英國軍艦開始進犯吳淞口。還沒等敵人的軍艦全部泊定,陳化成就發布了開炮的命令,英軍的第二號戰艦“布朗底”號被炮火打中,一名軍官和幾名水手當場斃命。就這樣,雙方展開了兩個半小時的激烈炮戰。清軍在陳化成等的指揮下,士氣十分高漲,“火力不但猛烈,而且也很准確”,英軍旗艦被炮火打得傷痕累累,連侵略軍也不得不嘆服:“自從和中國軍隊交手以來,中國人的炮火就數這次最猛烈了。”戰鬥從天剛放亮打到中午,陳化成一直在帳外揮旗發炮,與侵略軍對擊。但守小沙背的王志元卻一炮不發;守東炮台的崔吉瑞也在那裡看熱鬧;而牛鑒見炮戰獲勝,率兵教場觀戰,英艦擊毀教場將台,牛鑒十分驚恐,急忙命令陳化成退兵,陳化成不答應,他便混在士兵中,向太倉方向潰逃了。英軍看到這個情況,決定由海軍陸戰隊在運河內登陸,全力包抄西炮台;英艦炮火也合力向西炮台陣地轟擊。就這樣,陳化成帶領親兵數十人,堅持守衛在孤立無援的西炮台陣地。炮兵犧牲了,他就補上去,親點火藥,向英軍開炮。炮震得手受傷了,他還堅持指揮抬槍隊、鳥槍隊,向登岸侵略軍射擊。英軍的炮彈轟傷了他的腳部,他仍然手執紅旗,指揮施放大炮,巋然屹立。登陸的英軍撲了過來,陳化成身中洋槍7彈。當時他的身邊僅有3人,陳化成對武進士劉國標說:“我不行了,你要砍掉我的腦袋,把我的身體扔到溝中。”說完就死去了。這次吳淞要塞保衛戰,共擊毀敵艦8艘,殲滅侵略軍600余人。陳化成的遺體,後來收斂在嘉定的關帝廟裡。吳淞的百姓畫了兩張他的遺像,一張贈送給他的子孫,一張留在吳淞作紀念。下葬那一天,幾萬名老百姓趕來哭奠,殺牛祭祀,並在路邊設置香案,一時哭聲震天動地。上海人民在吳淞和上海城中,建起了陳化成紀念堂,並且塑像供奉,每年到了陳化成的生日時,人們紛紛前往憑吊追念,無不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