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佳士得公司發表了將堅持拍賣的聲明後,大批旅法華人在拍賣地點巴黎大皇宮外集會。一位法國人的忽然出現引起了轟動,他就是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伯納·布立塞——揭露火燒圓明園內幕的著作《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的作者。在《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中,法軍將領孟托邦洗劫圓明園的前前後後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盡管他此次東征在法國國內飽受質疑,但拿破侖三世卻秘密地用從中國支付的賠償金裡為他提取60萬法郎。1860年10月6日晚,圓明園幾乎未遇抵抗就被法軍占領了。法軍統帥孟托邦一行人參觀了“華麗得難以用語言形容的一個連著一個的宮室”。 驚嘆不已的孟托邦說,“在我們歐洲,沒有任何東西能與這樣的豪華相比擬,我無法用幾句話向您描繪這如此壯觀的景像,尤其是那麼多的珍稀瑰寶使我眼花繚亂”。孟托邦要求部下,在英軍到達之前讓這裡的建築物保持原貌。英軍統帥格蘭特一行是在第二天中午才到達圓明園的。孟托邦告訴格蘭特,一些珍貴的物件已經另外存放起來,准備由英法雙方來平分。作為法國方面的“文雅舉動”,孟托邦執意要親自為英國女王挑選一件禮物,於是看中了大概是大清皇帝鑲金綠寶石的“如意”。後來又發現另外一支一模一樣的,英國人決定把它贈給法國皇帝陛下。“這些先生們可以看到我們是何等守信用,他們所見到的一切都原封未動,井然有序。”孟托邦這樣保證道。然而,在一些英國人的記述裡,此時的圓明園根本不是“原封未動”,已經被法國人洗劫了一次。孟托邦的翻譯官埃裡松還對法國人和英國人的搶掠方式加以比較,這起碼是人們沒想到的一點,在此值得一提。他津津樂道地對兩個“聯合的民族”在搶掠方面的“特點”進行對比:法國人毫無章法,甚至是一種無政府狀態;而英國人則是有組織有安排,有條不紊。“法國人堂而皇之地搶,而且都是單個行動。英國人比較有條理,他們能很快就明白應該怎麼搶,而且干得很專業。他們都是整班行動,有些人還拿著口袋,都有士官指揮。有個難以置信,但又是千真萬確的細節,就是那些士官都帶著試金石。”埃裡松充當了孟托邦的辯護師,他認為這場浩劫在所難免,誰也阻止不了。並斷言,一切阻止搶掠的嘗試都是不可能的,枉費心機,注定失敗。孟托邦先派遣參謀部的康普農少校,把從圓明園得來的藝術品以法軍部隊的名義晉獻給拿破侖三世皇帝。所以,在孟托邦結束中國之行時,他就已經得到了眾多的榮譽和獎賞。他甚至還收到拿破侖三世皇帝的一封親筆信,皇帝在信中許諾將第一個空缺的參議員席位留給他。孟托邦也同樣為從如此遙遠的地方歸來、為圓滿完成軍人的使命感到自豪。但是,甫返巴黎,孟托邦就不得不直面兩個陣營的反對。一個是他的同僚和皇帝身邊的人,他們嫉妒他得到的桂冠。另一個是帝國的反對派,他們用洗劫圓明園一事來攻擊法國軍隊,進而攻擊政府的對外政策。原來在法國國內,洗劫圓明園的消息已經吹到了這裡。輿論對1860年遠征中國的看法是,那不過是一場無驚無險的戰役,它還使參加這次遠征的人發財致富。包括孟托邦的朋友在內也說,他去中國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搶掠……第二帝國史專家路易·吉拉爾這樣評價:圓明園的洗劫“使這次遠征的輝煌黯然失色,雖然此次遠征總的來說進展順利,成果豐碩”。不過拿破侖三世皇帝對孟托邦十分欣賞。除了已經給予他的榮譽(榮譽軍團大十字勛章,軍人勛章,參議院的席位)之外,1862年2月,皇帝還想給他一份5萬法郎的巨額年俸,不僅終身享有,還可世代相襲。但議員們表示反對。議員們輕蔑地說,洗劫圓明園的風聲已經引起公憤。他們並且提出,當事人從北京帶回來的財富,已經使其他任何獎賞變得毫無意義……怨恨交加的孟托邦給皇帝寫了一封信,他向皇帝表示感謝,並請求收回給予他年俸的提案。皇帝對這個“高尚的要求”非常感激,但也無能為力,因為不可能為了孟托邦解散議會!於是提案被撤銷了。皇帝在私人回信裡對孟托邦說,他不會改變對華遠征軍司令官報償的初衷——但要以一種不為人知的方式——從中國支付的賠償金裡為他提取60萬法郎。直到1872年,皇帝的這一慷慨之舉才為人所知。(摘編自《1860:圓明園大劫難》,作者[法]伯納·布立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