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幼似鳥龍的離奇死亡

考古

導讀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有關恐龍的最新發現。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發掘小組在內蒙古西部的戈壁沙漠發現了一群距今9000萬年的幼年似鳥龍的化石。發掘小組的重要成員保羅•塞利諾是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的駐會探險家。《華夏地理》獨家對這次發掘活動和發掘結果進行了全面報道。由中美 ...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有關恐龍的最新發現。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發掘小組在內蒙古西部的戈壁沙漠發現了一群距今9000萬年的幼年似鳥龍的化石。

發掘小組的重要成員保羅•塞利諾是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的駐會探險家。《華夏地理》獨家對這次發掘活動和發掘結果進行了全面報道。

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發掘小組在內蒙古西部的戈壁沙漠發現了一群年幼的似鳥龍的化石。這些死於泥濘河邊的似鳥龍距今大約九千萬年。這群恐龍在沉泥池中的意外遇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其罕見的,能反映這種恐龍社會習性的畫面。被困而死的是同一種類的幼年似鳥龍,這說明當家長忙於築巢或者孵化的時候,未成年的小家伙們要自己照顧自己。“那裡沒有已成年的或是正在孵化的幼體”,保羅如是說。保羅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的一名探險家。內蒙古土地資源部的譚琳補充說:“當時,這些年輕的小家伙們在自行漫步中。”在其中一具保存完好細致的骨骼化石中,能夠清楚地看到腹中的石頭和這個動物的最後一頓飯。2001年,由保羅,林先生和中國科學研究院的趙教授帶領的考察隊發現了這批化石。考察隊成員還包括蒙大納州立大學的大衛,密歇根大學的傑夫瑞,和從事專業探險的加布裡埃爾。發掘工作由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和David & Lucile Packard基金會共同贊助,發掘結果被刊登在2008年12月號的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上。2009年,當這群幼年似鳥龍的化石被發現後,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第一時間通知了其在中國的合作伙伴《華夏地理》雜志。蒙大納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Varricchio說:“在現存的動物世界裡,找到群體陷入泥潭的情況是十分罕見的。”類似情況多發於帶蹄的哺乳動物,例如澳大利亞水牛,美國西部的野馬。


這群恐龍化石的第一塊骨頭在1978年被一位中國地質學者發現於戈壁沙漠一處荒涼的山丘腳下。20年之後,中日合作的團隊挖掘了第一具骨骼,並命名Sinornithomimus (中國似鳥龍)。之後,保羅和他的同事們在山腳下擴大了發掘面積,一個接一個的恐龍骨骼被發掘出土。總計超過25具個體骨骼化石在這裡被發掘出土。根據這些恐龍的骨骼測定,它們的年齡從1歲到7歲不等。


為了能夠了解這麼多同類似鳥龍在同一地點被困而死的原因,發掘組十分認真細致的記錄了所有骨頭的位置和岩石的分層。這些骨骼都被完好的保存,並面向同一方向,這說明它們在比較短的時間內一起死亡。所有的細節驗證了這是一次遠古時期的悲劇。雖然大部分骨骼都平躺於地面,但它們的後腿部分卻深陷後面的泥土中。骨骼雖然保存完好,但它們的臀部骨骼都不見了,顯然這是另一種食腐動物在它們死後不久吃掉了最有肉的部位。保羅說:“這些動物在沉泥池中慢慢的死去,他們無助的掙扎只招來了附近的肉食動物或者食腐動物。”通常情況下,隨著氣候的變化、骨骼的風化和流失都會抹去死亡原因的直接證據。這次的發現為這批恐龍的死亡原因提供了很好的證據。在骨骼周邊,由恐龍蹦跳所留下的印跡表明,它們曾試圖脫逃但失敗了。Varricchio說,發掘的結果讓他興奮的同時也感到很悲涼。他說:“我悲傷是因為我仿佛能看到它們是怎麼死的,這是我第一次在發掘化石的時候有這樣的感受。”在說明了這個恐龍族群的組成和行為之外,這次的發掘也給到了對於這種恐龍足夠多的信息,甚至是顱骨和身體骨骼中最細小的部分。保羅說:“我們甚至可以知道它眼球的大小,‘Sinornithomimus’ 將成為世界上又一種被詳盡了解的恐龍種類。”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