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皇歷背後的那些事

民俗

導讀歷書是按一定歷法排列年、月、日並提供有關數據的書,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歷書,過去又稱“歷日”、“憲書”、“通書”。在封建帝王時代,由於它是皇帝頒布的,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皇歷”。清乾隆時,因為乾隆皇帝的名字為弘歷,為了避諱,歷書又改名叫“時憲書”。老皇歷隨著時代而發展,各個時代的歷書又帶有不同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因此� ...


歷書是按一定歷法排列年、月、日並提供有關數據的書,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歷書,過去又稱“歷日”、“憲書”、“通書”。在封建帝王時代,由於它是皇帝頒布的,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皇歷”。清乾隆時,因為乾隆皇帝的名字為弘歷,為了避諱,歷書又改名叫“時憲書”。老皇歷隨著時代而發展,各個時代的歷書又帶有不同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因此成了人們喜好的一種收藏品。明代晚期,套版套色印刷達到了頂峰,反映到老皇歷上就更添了幾分風采,這種官刻官印宮藏的老皇歷是拍場上的重器,動輒成千上萬元,而且買家多是海外大款,後市還應看高一線。古時的歷書內容除以歷法排列年月日和節氣外,多以具體指導農事、參謀生活、選定良辰吉日為主。但出於封建統治的需要,歷書內容也被塗上了濃厚的迷信色彩,如選擇“黃道吉日”、相面算命之類,成了活生生的歷史寫照。而那些與特殊歷史時代密切相關的時事政治、經濟生活、科技軍事、天文地理、文化藝術、春聯諺語等成為體現收藏價值的淵源。特殊年代的老皇歷還為後人警示歷史、不忘家仇國恨起到鮮明的警鐘作用。如《大清光緒三十五年時憲書》,清代光緒皇帝在位34年,根本沒有“光緒三十五年”,所謂“光緒三十五年”,應為宣統元年(1909)。由於“皇歷”必須要在前一年年底提前印制,而印刷部門無法預測皇帝何時更替,所以便出現了“光緒三十五年”的謬誤,以至該“皇歷”出版發行時,在封皮“光緒三十五年”上,加蓋了朱影宣統元年”加以訂正。1912年被推翻後的清朝皇室刻印了《大清宣統四年時憲書》。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在革命派的努力下,清帝接受優待條件退位,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日(1912年2月12日)頒詔退位,因此歷史上並沒有宣統四年。這一年(1912)新歷書中記載了這一事件並在題記中記有“北京城總都督袁世凱,南京正都督孫文,副都督黎元洪、黃興,閻錫山,山西太原府大都督五台縣人”。做了83天皇帝夢的袁世凱,刻印了《洪憲元年歷書》(1915),這份已經發黃的彩色洪憲歷法表,成為後人對只存在83天的“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嘲笑的證物。最具諷刺的是這份新舊歷對照表上方兩側還赫赫寫著“當今皇上萬壽”字跡。“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時,像以前封建王朝帝王即位一樣,他‘改正朔,易服色’,頒布了所謂的‘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新舊歷對照表’,並下令全國一切公文函件只能使用洪憲年月日。然而,帝王夢一朝煙消雲散,中華帝國僅僅推行了83天。”這份特殊年份、流傳極少的老皇歷是藏界追逐的“重器”。2000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在北京拍賣會上以數千元重金將此兩件歷書購歸,永久展示。

精選文章: 民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