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難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進行考古調查時,新疆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了“三天都走不到頭的大面積枯死胡楊林和上百條縱橫交錯的干河床”。這些跡像表明,“死亡之海”曾經生機盎然,具備適宜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4月初,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進行了13天的普查性的考古調查。科考人員由沙漠南緣進入,沿流向沙漠的克裡雅河北上,進入沙漠腹地後再折向東行,行程290公裡。在向東折行時,考人員發現了縱橫交錯的百余條干河床,以及一眼望不到邊的大片枯死胡楊。
科考隊領隊、新疆考古所所長、研究員伊第利斯·阿不都熱蘇勒說,胡楊林面積很大,工作人員三天都未能走出,粗的胡楊直徑在1.5米左右,再加上密布的河床,說明這裡曾具備適宜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目睹河網密布、樹木連片的情形,以及沙漠腹地新發現的大量遺址,考古人員推測,當年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也曾鳥飛魚躍,河水長流,胡楊茂密,在河畔邊生活的人們打魚狩獵,一派生機盎然的情景。
胡楊是新疆古老的珍奇樹種之一,是能在荒漠和沙地上唯一能天然成林的樹種。當科考人員走入沙漠腹地枯死的胡楊林中,只看到死亡的痕跡:枯死的胡楊如怪獸般“猙獰”,干涸的河床沙土堅硬無比。穿行其間,對比前後變化,科考人員對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生態變遷不勝感慨。
時至今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風沙強烈,溫度變化大,全年降水少,酷暑最高溫度大67.2攝氏度,晝夜溫差達40攝氏度,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至3400毫米,被人視為“生命的禁區”。不過,在沙漠周緣,沿克裡雅河、葉爾羌河、塔裡木河等流域還生長著密集的胡楊林、檉柳等灌木,猶如為“死亡之海”戴上了綠色項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