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旱災的反思:戰略問題是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

導讀2月3日,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青華鎮青北村70歲的張彥武,與兒子輪換著在澆麥間隙吃午飯。為了抓緊時間抗旱抓麥,以應對30年一遇的大旱,鄉親們把“飯桌”搬進了田間地頭。素有“中原糧倉”之稱的南陽,今年遭遇了30年一遇的大旱,該市動員一切力量,采用各種辦法抗旱保收。(付海厚/攝)目前,我國正在遭遇歷史罕見的嚴重干旱,截至2月9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2.76億� ...


2月3日,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青華鎮青北村70歲的張彥武,與兒子輪換著在澆麥間隙吃午飯。為了抓緊時間抗旱抓麥,以應對30年一遇的大旱,鄉親們把“飯桌”搬進了田間地頭。素有“中原糧倉”之稱的南陽,今年遭遇了30年一遇的大旱,該市動員一切力量,采用各種辦法抗旱保收。(付海厚/攝)目前,我國正在遭遇歷史罕見的嚴重干旱,截至2月9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2.76億畝,作物受旱面積1.36億畝,其中重旱3981萬畝,干枯394萬畝,有346萬人、166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河北、山西、安徽、江蘇、河南、山東、陝西、甘肅等8省冬麥區受旱面積總計1.30億畝,其中重旱3898萬畝。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2月4日啟動Ⅱ級抗旱應急響應的基礎上,2月5日進一步啟動Ⅰ級抗旱應急響應。這是《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級別最高的應急響應機制,也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啟動Ⅰ級抗旱應急響應。2月7日至9日,河南、安徽、山西等10個旱區省份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地區氣像干旱得到明顯緩和。同時,農業部財政部緊急下撥農業生產救災資金5000萬元,支持受災省份抗旱促春管工作。然而,隨著短暫的降水過程即將結束,旱情再次成為備受矚目的問題。面對這樣一場無聲無息的天災,全國上下都在行動,如何科學應對旱災,也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題。應急預案不可缺干旱是復雜的氣候災害,它的頻繁發生和長期持續給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干旱發生時水庫水位降低、河道徑流減少、莊稼大面積受旱,工農用水矛盾加劇。干旱引發地下水超采、土地風蝕及沙漠化加劇,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干旱還將導致人畜飲水困難,引發社會動蕩。淮河水利委員會防汛抗旱辦公室陳予倩在《淺議淮河水旱災害應急管理工作》一文中提出,科學地劃分和評價旱情等級有助於研究干旱的發生發展規律,對制定科學有效的抗旱預案、切實減少旱災損失至關重要,對整個防旱抗旱工作意義重大。以淮河為例,淮河流域水資源總量799億立方米,但人均占有水量還不到全國平均值的1/5,用水矛盾非常突出,隨著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流域旱災日益突出。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50、60、70、80、90年代年均旱災成災農田分別占年均耕地面積的1%、3.8%、8.6%、13.4%、21%,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淮河流域大旱災出現的頻次由70、80年代的5年一次,增加到2年一次,淮河流域旱災呈現加重趨勢。非澇即旱,淮河流域的減災形勢一直以來都不容樂觀。根據國務院《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國家防總《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的框架,淮河流域各省防指和淮委均編制了各自職責範圍內的水旱災害應急管理預案,預案涵蓋組織體系及職責、預防預警機制、應急響應分級和行動、支持保障體系、災情統計、災後評估、後期處置等水旱災害應急管理中方方面面的內容。正是因為長期重視,淮河流域內還編制有洪水資源利用及干旱應急調水預案等單項預案,流域內各城市陸續編制了城市防洪抗旱預案等。“實踐證明,各類應急預案的編制和實施在防御流域歷次水旱災害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利於水旱災害應急管理中的落實措施,明確責任,指揮長及時到位,各部門分工協作。例如,2007年淮河洪水量級雖然超過2003年,但堤防險情減少3/5,淹沒面積減少2/5,轉移人口減少2/3,直接經濟損失不到2003年的一半。”陳予倩說。水旱災害應急管理工作事關安全大局,牽涉範圍廣。但是,陳予倩指出,目前缺乏可依據法律法規,責任與權力不相匹配,整個水旱災害應急管理體系中,只有防汛預案具有法律效力,這種局面致使應急管理工作各個環節缺乏約束力,影響應急工作的效率。這就需要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與應急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為水旱災害應急管理及其他各類應急管理工作提供依法行政的環境。有效經驗不可少干旱在世界上被列為第三大自然災害,與其他自然災害相比,干旱出現的次數多、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大、導致農業生產的直接損失重,再加上它對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植被等的潛在影響,是世界尤其是我國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再以遼寧為例,人均水資源年占有量不足900立方米,干旱是其主要自然災害之一。時間回溯到2000年,遼寧的典型大旱年。全省大部分地區連續無效降雨日長達50多天,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高3.1℃,創歷史最高紀錄。遼河、渾河、鴨綠江等大型河流年徑流量均比多年均值少一半以上,全省904座大中型水庫有520座干涸,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3米,受災農作物面積278.6萬公頃,成災面積213.4萬公頃,絕收面積119.4萬公頃,糧食減產61億公斤。遼寧省在抗旱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也許可以為目前大範圍的旱災提供一些參考。遼寧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王殿武認為:第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抗旱減災的戰略措施。實踐證明,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開展以水土保持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走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路子,抓好水源涵養林建設,是改變干旱氣候條件的戰略措施。第二,廣開水源,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是抗旱減災的重要途徑。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旱能力的基礎建設。在加強水土保持建設、搞好植樹種草和涵養水源的基礎上,還要做好以下三項工作: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做好打井、挖方塘、砌水窖小型抗旱水利工程建設,實行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二是充分利用庫、塘、溝、渠等攔蓄河道枯季徑流量和桃花水,並充分利用灌區回歸水。三是相鄰河系聯合調度,優化配置,互補余缺,水盡其用。第三,加快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實行節水抗旱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旱田抗旱一是要采取搶墑播種、坐水種、種子包衣、秋翻耙壓連續作業、秸稈覆蓋等措施進行保墑。二是要實行春旱冬抗,閑水忙用。干旱頻發區多搞冬春灌,可以把水提前蓄在田裡。三是采取種植耐旱作物,實行因氣候而種植。大力推廣水稻節水栽培技術。水田推廣應用“旱育苗、旱打墊、旱整地”,“集中放水、集中泡田、集中插秧”,“淺、濕、干”結合灌溉,水稻旱種,鹽堿地科學泡田洗鹽等措施。實行渠道防滲、管道輸水,減少輸水損失。第四,抓住有利氣像條件,實施人工增雨作業是增加水資源的重要補充。遼寧省近幾年的實踐證明,人工增雨的效果是明顯的,要加強對雲雨資源的研究,提高人工增雨的效果和水平,向老天要水,把過境雲層中的水最大限度地截留下來,提高抗災能力。第五,大力加強干旱災害的監測。構建全新的旱情監測理念,是當今首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抗旱旨在防旱,這就要求必須及時准確地掌握全市的雨情、水情,分析旱情的產生、發展過程和變化趨勢,作好中長期預報。利用現有的技術和經濟能力,建立一個能夠及時反映干旱的監測系統。利用這一系統,可及時發現旱像,實時監視旱情變化,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發展趨勢,掌握抗旱動態,為各級決策部門提供及時准確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及時制定出抗旱決策和對策。及時掌握旱情,預報旱情的發展趨勢,對未來的旱情進行預測,對減輕旱災給農業帶來的損失有很大的幫助,對發展經濟社會有重要意義。

精選文章: 生態

評論